楊瀾用30年告訴我們,比終身學習更有價值的是做一個終身提問者


不論是名人作家,還是媒體投資人,我獨愛楊瀾,不僅僅是她作為既勇敢且勵志的新時代女性,還是那些膾炙人口的勵志故事。

楊瀾用30年告訴我們,比終身學習更有價值的是做一個終身提問者

在我看來,楊瀾的問答思維模式更值得學習,她坦言:“去美國留學,看過那一本由法拉奇寫得《世界風雲人物訪談錄》,對我影響頗深,也是因為這本書才有了《楊瀾訪談錄》。”

楊瀾用最優質的提問藝術,將各個領域名人的思考和見解清晰透明的呈現給觀眾。除此之外,在採訪同時和朱冰一同寫下噹噹網銷售“百萬冊”的經典之作《一問一世界》

之所以有了《一問一世界》,是因為楊瀾從30年的職業生涯中發現:“比終身學習更有價值的是做一個終身提問者。”

楊瀾用30年告訴我們,比終身學習更有價值的是做一個終身提問者

一、問題比答案更容易讓人高效學習

學習永遠離不開解決問題,而知識的最終目正是為了更高效解決問題。

已經讀了不知幾遍《一問一世界》,每讀一遍都會伴隨著問題產生更深層次的思考。

楊瀾帶給我們的思維模式便是:“若想讓自己持續不斷提升思維,擴充知識面,一定要先做一個會提問的人。”

楊瀾用30年告訴我們,比終身學習更有價值的是做一個終身提問者

如今,有沒有發現我們學習的速度,已經跟不上遇到問題的速度,手中正看著一本書來解決眼下的問題,又發現完成任何問題都需要調取多領域知識,如若都靠學習顯然來不及。

而提問告訴我們最大的好處是:“與其漫無休止的學習,倒不如帶著最精修的問題尋求解決根本。”

亞里士多德曾提出知識樹概念,經過拆解我們可以把一個問題拆分成以下板塊:

  • 1.我在面對什麼?
  • 2.這個問題我已經解決了麼?
  • 3.解決過程中我會遇到什麼?
  • 4.遇到困難解決方案又是什麼?

把以上四個問題整合為一個問題再向別人提問,而提問的能力也最能看出一個人思考的深度。

  1. 舉個例子:假如你是一位幫助他人快速成長的大師,兩個學生都跑過來要你推薦一本書。
  • 第一個問:“老師,我想得到更好的個人成長,我該讀什麼書呢?”
  • 第二個問:“老師,我在豆瓣上已經瞭解了十五本關於個人成長的書,我發現在各大排行榜靠前的有以下幾本,我看了大概簡介並寫出了對於這幾本書的閱讀方向,附在下面,我現在的情況是…按照我的現狀,請您為我推薦一本最適合我入門的書。”

你會回答哪一個?

只有學會問問題的竅門,打出組合拳,才能夠深度挖掘出優秀人最有深度的見解,同時自己也獲得了最快速成長。

楊瀾用30年告訴我們,比終身學習更有價值的是做一個終身提問者

二、好問題很重要,會辨別解決問題的知識才關鍵

有了優質問題,下一步當然是要以解決問題為主,兒時,老師時常教導我們要帶著問題讀書,雖說讀書是最廉價的自我提升方式,但也不是每一本書都學以致用並有效解決問題

楊瀾用30年告訴我們,比終身學習更有價值的是做一個終身提問者

帶著一流的問題,用四五流的知識解決,結果自然不會高於三流。

我們不僅要學會如何提問,更要學會如何區分哪些知識對自己有用。

王小波講過一個笑話:

“二戰”時將軍視察前線,看到一個新兵很緊張,於是給了他一塊口香糖。

“好點了嗎?”將軍問。

“好多了,長官。不過這口香糖為什麼沒有味道?”士兵問?

“因為我嚼過了。”將軍說。

信息大爆炸時代,每個人都是媒體,每天成千上萬的知識從各個渠道呈現出來,一本接一本的書以各種方式出版,對於我們來說,其中一些像極了被人嚼過的口香糖,也稱之為二三四手的知識。

更何況在大量諸如此類的信息面前,很多人也已經失去了鑑別一手知識的能力。

楊瀾用30年告訴我們,比終身學習更有價值的是做一個終身提問者

好比你經常看一個公眾號推送的《三十歲的他已經月入十萬,我還在糾結要不要起早?》,看完了你覺得很有道理呀,可惜沒用。

寫這類文章的人早就把前一手知識中的感悟嚼碎了再餵給你,我們如果用此類知識來解決提出的一流問題?能夠解決的概率是多大呢?

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正是我們深度思考的過程,所以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也必定痛苦,需要更深層次的思考。

你要明白越深奧的問題越值得思考,越通過一手知識解決才越有價值。如果想提升自我認知,就一定需要多接觸一手知識,多與知識源頭打交道。正如朱熹說“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就是這個理。

如何辨別知識的層次呢?舉幾個例子:

  • 一手:學術性論文,行業數據報告等等。行業大咖的深度思考,還有受邀楊瀾採訪名人大咖的談話。
  • 二手:底層邏輯,思考質量比較高,讓人難以理解的書和文章;各行各業領軍人物推薦的書單等等。
  • 三手:當今暢銷書,這些文字往往加入大量諸如A和B等等發生的故事,來為公眾解析以更方便大家理解和傳播。
  • 四五六手:是基於暢銷書和理論,大部分人都寫過的個人經驗和雞湯,比如《我是如何通過XX賺到200萬的?》《二十歲的你憑什麼不努力?》,這類往往更容易吸引公眾眼球,傳播“成功很容易”的模糊概念。

不要做伸手黨,要做就做走向知識的源頭,總有一天,你也會成為創造知識的人。

楊瀾用30年告訴我們,比終身學習更有價值的是做一個終身提問者

三、獲取知識是關鍵,你也得會讀書學習呀

那麼知識的大部分來源還在於書,還是要求人學習才有效。

像我們小時候,只要說:“我看書呢,我學習呢。”爸媽立馬不打擾我們了,然後默默給我們準備好多吃的,讓我們補充營養。

長大工作了,每天不知道幹嘛,看別人學英語,你也跟著學,學聲樂你也去看看,學投資理財你立馬去買書。

從小到大我們漸漸形成了一個概念:“學習總沒錯”

這個概念如果放到古代一定沒錯,那時候你越是博學越好,畢竟知識面有限。但現代恰恰是相反的,知識越來越多,在根本學不過來的情況下,誰可以用最短時間從指定書中檢索出最適合於自己的知識,誰的成長速度才最快。

好比你要讀一本書,絕對不是要從第一頁開始讀起,而是在讀書之前先從便利網站上找出書大致都講些什麼?拿到手中要看書的目錄,框架,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識點直接翻到那裡再開始精讀。

楊瀾用30年告訴我們,比終身學習更有價值的是做一個終身提問者

有人問,從第一頁看就不能詳細瞭解整本書了麼?

  • 第一,如果你腦中連框架都沒有,看完整本書也不可能有框架。
  • 第二你是帶著目的性讀書,如果你從第一頁一直讀到最後一頁,發現書上並沒有自己想獲取的知識,時間早已經被浪費的精光了。

除此之外,我們也要將看的書做個分類,畢竟不同的書獲取的知識不同,得到的結果也不同。

楊瀾用30年告訴我們,比終身學習更有價值的是做一個終身提問者

  • 好比認知性書籍:這類書籍是提升自我修為,往往需要大量時間去精讀,有必要時還需和領域上專家進行探討,讀完獲得的收益是讓你的思維得到提升和鍛鍊。相關書籍《國富論》,《決策與判斷》
  • 工具性書籍:各行各業報告,專業性強的書籍,適合用碎片化時間閱讀和查找,這類書籍往往在工作和生活中充當工具,調取自己需要的部分就可以。
  • 娛樂性書籍:更適合於陶冶情操,放鬆來讀的書籍,適合於工作直遇換換腦子,偶爾進行翻看,比如:《紅樓夢》《走在人生邊上》。

三類書籍我們都要有,不同時間和場景下讀出來會帶來不同功效。但如何帶著目的閱讀,還需以自身情況而定。

楊瀾用30年告訴我們,比終身學習更有價值的是做一個終身提問者

提出問題,獲取知識,再到整個學習過程必然是痛苦的。但千萬別怕痛苦,怕痛苦任何事情都沒有意義,只有經歷了整個過程之後,才會發現,這是一件痛苦且非常有意義的修行。

楊瀾在《一問一世界》中說:“上千位人物,上萬次提問,就像撞上再反彈的過程,那些新奇的,幽默的,感動的,困惑的,深刻的,憂傷的,熱情的,痛苦的,憤怒的,寬容的…漸漸地勾畫出這個時代的縮影,也讓我看到自己,這是一件多麼棒的禮物。”

楊瀾用30年告訴我們,比終身學習更有價值的是做一個終身提問者

將每一次經歷以上過程都當作一次心靈上的洗禮和思維上的躍遷。未來你一定會感謝今天的自己,以聖誕老公公的名義,將這份禮物用馴鹿送到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