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黃家花園

​編者按:2015年3月啟動黃家花園專題以來,引起老居民的巨大的反響,甚至黃家花園周邊的居民也紛至沓來,擋都擋不住!而遠在在臺灣、香港、美國、日本、澳洲、新西蘭、新加坡的黃家花園老居民、老朋友,也積極加入群聊。本篇文字的作者——楊源先生,當時正在美國,興致勃勃地向我們投稿。但楊先生5月回國後查出癌症,不幸於2015年8月14日過世。今日再次刊發此文,悼念楊先生。

我第一次聽說黃家花園,大概是在1963年父母即將從塘沽調到市裡工作,正準備搬家的時候。家住曙光影院後身洛陽道的一位阿姨十分熱情地對我媽媽說:住我們這邊來吧,我們在黃家花園,這兒就是個“小勸業場”,買什麼東西都方便。後來我家沒住到黃家花園,但我轉學進了十六中學(今耀華中學)後,很快知道黃家花園就在學校對面。

我們班有好幾個同學家住黃家花園。有一位,出了學校門(那時學校只有南京路一個門)一過牆子河上的長沙路橋,左手的敦厚裡就是他家。這個同學學習成績特別優秀,但因為他父親解放前當過國民黨軍醫,沒能留在十六中上高中。過長沙路橋一直走,過了西安道往右側斜插是岳陽道,相隔不遠的左右兩處房子是我另外兩位同學的家,都是樓房,門窗高大,木地板。還有一位同學住成都道,在曙光影院同一側,靠體育館方向不遠處,他父親是大學教授,住的是一座很講究的小樓。總之我的印象中,黃家花園的住戶相當一部分是高級知識分子和高級職員。後來知道,耀華中學第三任校長趙天麟先生當年也住在成都道,就在我同學家附近。因為堅決抗日,趙校長於1938年被日本暗殺團槍殺在成都道上。

下圖:宋文鐸先生1958年8日8日在耀華橋北側的速寫,遠端可見西安道小學和求志裡的塔樓。

也說黃家花園

說黃家花園是“小勸業場”有點誇張,但這裡確實是十分繁華又特別緊湊的商業區。我上學時,同學們缺個什麼文具,用點什麼日用品,跑出校門一會就能買回來。中學我一直在學校吃午飯,有一段時間學校食堂好像是修理停夥了,我們一夥吃食堂的同學就每天中午去黃家花園吃午飯。每天上午一下課,我們幾個同學就一起到西安道上,到長沙路與山西路中間路北的一家小早點鋪。說是早點鋪但中午也賣,只有燒餅、大餅、豆腐腦、鍋巴菜之類,燒餅有油酥的、芝麻的、豆沙餡的。我每頓總是四五個燒餅一碗豆腐腦,鍋巴菜黑拉巴幾、糨乎乎的一碗,看著挺好奇,但實在不知道是菜還是飯,一次也沒買過。小店屋子狹窄,但屋裡的舊桌子板凳、門前的玻璃櫃都十分乾淨利索。四分錢一個的油酥燒餅特別好吃,這樣一直吃到學校恢復食堂。每天飯後大家就順著西安道、山西路或河北路遛達一圈,路邊的大小店鋪隨便進去逛逛。這片地方不大,但早點鋪、肉鋪、飯館、食品店、蔬菜店、百貨店、土產店、委託店、五金店、文具店、玻璃店、理髮店、刻字店、裁縫店、自行車店、藥店、布店、書店、照相館,甚至還有個棺材店,真是五花八門應有盡有。那時我們中學生身上沒什麼零花錢,我也不記得在這買過什麼東西了。這些商店中,規模最大的好像是食品店、百貨店和玉華臺飯館。西安道和山西路把角的那家食品店,糕點罐頭、乾鮮糖果、菸酒飲料樣樣俱全,最引人注意的是一進門櫃檯裡的南味熟肉醬製品,這在一般食品店可是不多見的。百貨店的商品也是琳琅滿目,每個櫃檯上方都拉著一根長長的鐵絲通往銀臺,像個大蜘蛛網,鐵絲上夾著錢幣和單據的小木板“嗖嗖”地飛來飛去。玉華臺有好幾層樓,挺高級的,我家鄰居阿姨就是這裡的職工,負責收錢賣牌。“文革”中有一次幾個同學叫我一起去吃飯,他們帶我去的就是玉華臺,一進門就看見了那位阿姨,她熱情地招呼著我們。同學又是炒菜又是啤酒的點了不少東西,這是我第一次和同學進高級飯館吃高級飯。

出學校門一過長沙路橋,與長沙路丁字相交的是潼關道,向右一拐左側就是復興公園。有時我們吃了午飯也會到小公園的木椅上坐一會,曬曬太陽。“文革”期間不上課,同學間聊個閒天、商量點什麼事,也常到這來。特別有趣的是長沙路潼關道把角那個挺寬綽、挺乾淨的公共廁所。“文革”中有幾年,沒辦法解決居住困難的老百姓特別時興調換房子,各個房管站周圍甚至隨便那個電線杆上都貼著換房啟事。有人搞惡作劇寫個啟事也貼在那:“和平區平房一處,兩大間,高大通風,光線充足,上下水齊全。地址潼關道2號。”真有人不知就裡,按圖索驥來看房,一看是個廁所。這個廁所,現在好像還依然如故。

下圖:潼關道口的廁所依舊健在(柳生雲 拍攝於2003年)

也說黃家花園

我還有一位大學同學也住黃家花園。他家在山西路,在成都道與西安道之間那段彎道上,他家的窗戶臨街,正好在書店樓上。我去他家找他,每次都是站在書店對面便道上,抬頭扯嗓子喊他一聲,如果在家,他就打開窗戶探頭答應一聲,然後我就從旁邊那個衚衕進去,七拐八拐然後踏著狹窄的、嘎吱作響的木樓梯轉到他的房間。這座外表十分陳舊的樓房,內裡也十分陳舊,房間雖然比較小,但間量很高,有個挺大的天井,天井有木欄杆圍欄,當年如果是一戶人家住,也應該十分講究了。同學說他爺爺曾經在清華大學教過英語,還見到過孫中山先生。我想,黃家花園的這些舊房子,就和我這位同學的家境一樣,雖然現在已經破落,但身邊的一切都在默默地講述著當年的繁華與輝煌,讓人不難想象當年家家戶戶那些豐富多彩的人和事。

近些年,黃家花園大規模拆遷改建,變化非常大,舊面貌幾乎無影無蹤了。現在,每當我走在人流熙攘的黃家花園,總是不由自主地想起它幾十年前的老樣子。我想也許這裡是一個當年最繁華、最安靜、最舒適,而今又最繁忙、最嘈雜、最擁堵的地區。黃家花園,這個有特色、有故事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