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百年眼光 舉全省之力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跑出“加速度”

放百年眼光 舉全省之力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跑出“加速度”

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裝置,俗稱"人造太陽"。

放百年眼光 举全省之力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跑出“加速度”

合肥高新區。

放百年眼光 举全省之力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跑出“加速度”

合肥濱湖科學城。

放百年眼光 举全省之力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跑出“加速度”

合肥高新區。

安徽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張天培

2017年1月10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下簡稱“合肥科學中心”)經國家批准設立,這是繼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省之後,又一科技創新國家戰略在安徽佈局落子,標誌著安徽省在全國創新大格局中佔據了重要地位,成為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科技競爭與合作的重要力量。

兩年多來,安徽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視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下好創新“先手棋”,錨定將合肥科學中心建設成為“代表國家水平、體現國家意志、承載國家使命的國家創新平臺”目標,舉全省之力,著力搭架構、創機制、建項目、促轉化、聚人才、強合作,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技術創新融通發展態勢逐步顯現,創新發展成果不斷湧現,實現了高起點開局、高標準推進,步入了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

創新“一子落”,發展“滿盤活”。在以合肥科學中心為首的“四個一”創新主平臺和“一室一中心”引領下,安徽省區域創新能力連續7年位列全國第一方陣,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到56%,2018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首次突破3萬億元。

著力構建全方位工作機制 形成一批示範性制度成果

堅持高位謀動、體系推進、全力保障,合肥科學中心建設良好發展環境和氛圍加速營造。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0個國家部委和單位共同成立合肥科學中心理事會,作為省部層面的領導決策機構。成立由33位國內外專家組成的專家諮詢委員會,為建設發展提供高層次智力支撐。

成立安徽省政府、中科院合作建設領導小組,協調中科院力量共同參與合肥科學中心建設。成立由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主任的合肥科學中心辦公室,作為省內組織協調機構。

安徽省委組織部、省發展改革委、合肥市均設立專門工作推進機構,中科院成立合肥科學中心專項辦,加大工作推進落實力度。匯聚各方資源,定期召開省院合作建設領導小組會議,商定共建事項,共推重大工程、重點項目。

安徽省政府與教育部簽訂支持合肥科學中心建設戰略合作協議,在爭取國家重大科技平臺和設施落地、共同建設一批重大前沿及產業創新平臺等7個方面加強合作,2018年全省博士、碩士研究生招生額均有較大幅度提升。先後與中國電科、清華大學等單位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明確共建合肥科學中心相關項目。哈爾濱工業大學參與建設人工智能平臺,合肥北航科學城等建設進展順利。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有關方面簽署框架協議,將共同出資設立聯合基金支持依託大科學裝置開展前沿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核心設備研製等科研活動。

強化政策保障。出臺合肥科學中心辦公室工作規則、項目支持管理辦法(試行)、項目調度辦法、重大信息發佈制度等配套文件,持續規範完善科學中心運行機制。出臺支持建設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等政策意見,在土地、資金等方面為合肥科學中心重大項目建設提供全要素保障。

著力打造多層次創新體系 形成一批引領性項目成果

聚焦項目支撐,確立多層次創新體系和建設路徑,著力打造國之重器,為科技、產業持續進步提供源頭創新支撐。積極創建國家實驗室。安徽省委、省政府將爭創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作為科技創新“一號工程”,中科院設立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安徽省、合肥市共同出資建設,總建築規模達到36.91萬平方米,1號科研樓已封頂。

今年4月,合肥科學中心理事會第二次會議召開,安徽省與中科院共建合肥科學中心能源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積極爭創相關領域國家實驗室,安徽省委書記李錦斌、中科院院長白春禮為兩個研究院揭牌。

有序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推動已建成3個大科學裝置性能提升,全超導託卡馬克實驗裝置實現1億度等離子體運行,實驗參數接近未來聚變堆穩態運行物理條件;合肥同步輻射光源實現恆流運行,性能達到國際三代光源先進水平;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磁場強度再創新高,達42.9T。推進3個大科學裝置加快建設,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確定落戶合肥,園區工程已正式開工;未來網絡試驗設施可行性研究報告和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項目建議書已經國家批覆,其中落戶安徽的合肥運行管控中心和合肥一級核心站前期工作加快推進。

開展3個大科學裝置預研,合肥先進光源預研穩步推進,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研究設施、強光磁綜合集成裝置預研正在開展關鍵技術攻關。這些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將在能源、環境、生物、材料、信息等領域充分發揮“1+1>2”的交叉集成作用,為前沿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重大需求問題研究提供長期、關鍵的科學技術支撐。加快佈局交叉前沿研究平臺和產業創新轉化平臺。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已投入運行。物質科學交叉前沿研究中心、醫學前沿科學和計算智能前沿技術研究中心、地球和空間科學前沿研究中心三個中科院“十三五”科教基礎設施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國家批覆。天地信息網絡(安徽)研究院正式揭牌,合肥先進計算中心已完成項目立項,國家臨床試驗醫院(中國科大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正在開展項目前期工作,合肥離子醫學中心加快建設,中國科大高新園區一期已全面開工。

著力推進高水平科技攻關 形成一批原創性科技成果

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四大領域,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加快建設重大原始創新重要策源地。兩年多來,合肥科學中心項目單位牽頭完成的科技成果兩次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四次入選中國科技十大進展新聞,一次入選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一次入選國際物理學重大突破,在量子、核聚變領域保持全球領跑地位。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墨子”號量子衛星在世界上首次實現千公里量級的量子糾纏,世界首臺光量子計算機原型機研製成功,大氣環境監測三臺載荷助力“高分五號”衛星首次獲取全球二氧化氮、臭氧柱濃度分佈圖,研發高性能緩衝拉桿保障“嫦娥四號”探測器安全著陸。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高維度量子體系的隱形傳態,首次在量子世界觀察到宇稱時間對稱,首次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首次實現動物裸眼紅外光感知和紅外圖像視覺能力,成功研製“悟空”號暗物質衛星能量探測器。面向經濟主戰場,量子計算測控一體機,將進一步推動量子芯片的發展;多排光聲成像技術,有望製造成下一代醫療影像設備;微波地質深鑽技術將顛覆現有地質鑽井作業方式;超級針X射線成像系統低能成像技術填補國際空白。

著力加速全鏈條成果轉化 形成一批突破性產業化成果

支持合肥科學中心重大科技成果加快研發和產業化應用,推動成果儘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系統梳理摸排重大科技成果。截至目前,共摸排重大科技成果230餘項,覆蓋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等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類別,涉及精密儀器、量子信息、能源催化劑、納米材料、醫療成像、靶向藥物、超導技術等領域,部分成果已經推薦納入省相關支持計劃。

構建多方參與成果轉化機制。成功舉辦合肥濱湖科學城(合肥濱湖新區)成立暨安徽省大院大所合作科技成果對接會,71項大院大所創新平臺合作、科技成果轉化及產學研合作等項目對接成功。成功舉辦首屆“創新成果+園區+基金+三重一創”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四融模式”項目簽約會,現場簽約對接項目94個,科技成果正在迅速轉變為推動安徽經濟發展的“動力源”。優化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服務。作為合肥科學中心的重要展示窗口、成果轉化平臺和重大基礎性項目,安徽創新館於今年4月正式開館,這也是全國首座以創新為主題的場館。通過打造“永不落幕”的科技成果轉化交易平臺,安徽創新館日益成為“政產學研用金”深入融合科技大市場。

著力強化多環節服務保障 形成一批支撐性人才成果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高層次人才是合肥科學中心的核心競爭力。兩年多來,合肥科學中心新增院士、長江學者等高端人才190餘人,其中青年人才超過一半,“哈佛八劍客”追夢合肥科學島成為人才迴歸、創新報國的時代佳話。

努力實現高層次人才“來得了”。安徽省委、省政府出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人才工作的意見(試行)》,明確加大引才獎補力度等10條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合肥市出臺《建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打造創新之都人才工作的意見》,5年安排20億元經費。在全國首批實施外國人才簽證制度,明確對符合認定標準的外籍高層次人才可直接申請在華永久居留,向符合條件的高層次人才發放“江淮優才卡”。

努力實現高層次人才“待得住”。在職稱編制方面,根據合肥科學中心科技領軍人才以及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運行維護等專業技術人才需求,調劑事業編制週轉使用。在生活服務方面,合肥市正在建設12.8萬平方米合肥科學中心人才公寓,計劃2020年9月交付使用。

努力實現高層次人才“用得好”。賦予科技領軍人才更多科研自主權,建立合肥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制度,賦予用人權、用財權、技術路線決定權、內部機構設置權等,首席科學家制度將在合肥科學中心能源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試行。

著力推動寬領域協同共建 形成一批開放性合作成果

把握世界科技創新發展趨勢,加強協同創新,增強創新活力,更好服務國家發展大局。深化區域合作。貫徹《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以合肥、上海張江兩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心共創”為牽引,共建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合力打造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建立協同聯絡機制。

加強聯合攻關。發起成立國際聚變能聯合中心,集聚世界主要核聚變研究力量,共同開展科技攻關。積極參與ITER(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計劃,成功研發極向場電源變流系統交付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組織。參與建設SKA(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成功解決SKA低頻孔徑陣列數字波束形成等關鍵技術問題。

推動設施共享。積極推動大科學裝置面向國內外開放共享,全超導託卡馬克實驗裝置吸引美國、法國、德國、英國、日本等50個國外研究機構開展合作;合肥同步輻射光源10條光束線站全面向用戶開放,機時供不應求;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總有效機時不斷提升,產出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和專利。

(本版圖片均由安徽省發展改革委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