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說的“積陰德”是指做哪些事情?

德行是一個人處世的根本,一個人每日所做的事情並不只是對其自身有影響,你的一行一動,一念一思,都會對這個世界施加深遠影響。所謂君子慎獨,說的就是正直的人,他不單單要在人前保持善念,在自己獨處的時候,更是要注重品行的端持。德行之德的意思,也就是做良善之事。

古人常說的“積陰德”是指做哪些事情?

人們常說: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看似做好事沒有好的下場,做壞事反而容易成功,但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真正的德行,不在於修橋補路這樣的明善,明善自然也是不錯,但是明善卻不會引發因果的善報,只有陰德才會使一個人真正的得到善報。

如果一個人突然髮際了,那麼我們會說他肯定是祖墳上冒青煙了,這種善報很多人會認為是積了陰德。其實不然,這種應該被稱之為:祖德。祖德庇佑後世兒孫,陰德則是當世報,你今生的陰德,在今生就會以福報的方式給你反饋。

關於陰德,在《文昌帝君陰騭文》中有著非常明確的闡釋,在這本道教的經典中,說的是一個人做了好事,不應該大肆宣揚,只有默默的行善事,才會讓自己得到福報。書中講了一個故事:說是宋家有兩個兄弟,從小就努力讀書,希望以後登科中舉,改變自己貧寒的命運。有一次兩兄弟在求學的路上遇到了趕路道士,道士看了兩個兄弟的面相大吃一驚,他告訴兩兄弟:你們的福報深厚,以後弟弟要才冠天下,哥哥雖然不能比及,但也是名列高榜。

古人常說的“積陰德”是指做哪些事情?

兩個兄弟聽了之後十分欣喜,後來兩兄弟進京會試,途中在一家道觀避雨,那個行腳的道士也恰好在這裡修行。二人準備去館舍歇息的路上,地上有一群被水圍困的螞蟻,弟弟看了一眼,邁步就走了過去,哥哥跟著弟弟也邁了過去,可是當進到屋裡子,哥哥藉口要出去出恭,然後偷偷的回到螞蟻受困的地方,用一根樹枝把它們給解救了出來,回到屋後,並沒有說出自己解救螞蟻的事情。

第二天兄弟兩個起床後辭別道士,道士大驚,說為何一夜之間,哥哥臉上的福相竟然變得如此深厚。等到兄弟二人進京考試,試卷給交了上去後,考官們評定名次,弟弟文采斐然,自然列為第一,哥哥的名詞也在前十。但是主考官卻認為如今聖朝宣揚人倫有序,而弟弟名次位列哥哥之上,實有不妥,於是就把弟弟的名次和哥哥調換了過來,哥哥則成了狀元,弟弟落在了第十名。這個故事講述了陰德的好處,如果故事中的哥哥在解救了螞蟻之後告訴了弟弟,那麼他便不會有後來調換名次的福報了。

古人常說的“積陰德”是指做哪些事情?

陰德是行善不揚,陽德則是眾人曰善,兩者有很大的區別,陽德並不是不如陰德,只是陽德的福報,在被眾人所知的時候就已經取得了報償。這個福報,就是眾人所給予的稱讚,也就是名報。論語中,也講述了一件事情:說是孔子有一個弟子,在外救了魯國人,按照魯國的規定,救人者可以去官府領取賞金,但是這個弟子卻沒有這樣做,他認為做好事不應留名,就偷偷的跑回到家中,沒有要賞金。

後來孔子得知了這件事情,孔子並沒有頌揚弟子這樣的行為,而是批評他說,如果你只是為了保全自己的口碑,而不去宣揚救人的行為,那麼就會減少很多人做好事的念頭。不論是發自內心的善事,或者是為了得到好處,最關鍵的就是要宣揚做好事的行為,讓行善者得到益處,才會帶動更多人去行善。

古人常說的“積陰德”是指做哪些事情?

從這兩個故事中,可以看出道教和儒教對於行善的認知衝突,道教認為做事要積攢陰德,不能去宣揚自己行善的事情,這樣可以得到福報,而孔子卻認為,如果抑制一個人做好事的動機,那麼只會使更多人不去行善,那麼相比於更多人得不到救助,一個人的福報又能算得了什麼呢?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因此對於很多事物的看法也是百花齊放,各有不同。陰德積攢個人的福報,從而讓人生可以得到很大的幫助,這種因果論,長久以來被很多人所為認同,但是孔子所說的也不無道理,必定不能指望這個世界上遍地都有道德高尚的人,只有讓平時善念淺薄的人也有做好事的動機,才是倡導行善最為正確的做法。在現代社會,我們都已經摒棄了陰德的這種觀點,政府和社會輿論對好人好事的表彰,就是認同了孔夫子的思想:行善者,不可使其灰心,必要讓其揚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