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挣扎,撕心裂肺:河南的脑瘫治愈神话 拿孩子当试验品?1023

网上流传着一句话:读懂了康复前街,就读懂了郑州的「人间世」。位于郑州市二七区的康复前街,是当地最拥堵的老街之一,盘踞着 3 家医院和若干大大小小的儿童康复训练机构。

在这条街上,有许多患儿的故事,最常被提及的两个字是「封针」。

封针,全称为「位点加穴位药物注射疗法」,主要流行于河南省及广东佛山等地。

这种在网络上被打上「残忍」标签的疗法,成为走过康复前街的患儿、尤其是脑瘫或是疑似脑瘫的患儿们求医经历中绕不开的高墙。

近日,有知名医疗行业自媒体发文质疑河南地区针对脑瘫儿童的封针疗法,引发舆论关注。

该文章认为,这一被医院官网号称为“神术”的封针疗法,不仅给儿童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而且疗效存疑,诊断混乱,注射的药物存有安全隐患,至今缺乏循证医学证据。

针对这一质疑,河南卫健委回应说,“封针疗法”在当地早已存在,已要求涉事医院开展调查。

痛苦挣扎,撕心裂肺:河南的脑瘫治愈神话 拿孩子当试验品?1023

绝望的家长与挣扎的孩子

“9 月,在儿童康复科病房见到艾云的时候,她正抱着刚满一周岁的儿子天天站在病房走廊里。

这是天天的第三个封针疗程,天天的入院原因是肌张力高。

肌张力指的是「肌肉的张力」,过高或高低都不好,孩子肌张力高会感觉绷着,低了又感觉很无力。

大多数脑瘫儿的肌力是降低的,痉挛型脑瘫肌张力增高、不随意运动型脑瘫肌张力变化。因此,肌张力高被认为是脑瘫的一种表征。

孩子诊出肌张力高,艾云同丈夫连忙辞去了工作,经老乡介绍,来到了省城住下,开始了漫长的封针之路。

痛苦挣扎,撕心裂肺:河南的脑瘫治愈神话 拿孩子当试验品?1023

「偶尔治愈」以患者家属的身份,在艾云的帮助下,亲眼目睹了一次封针的场景。此前,从未有过封针的片段被流出。

多名家属提及,封针是不允许拍照录像的,至于为什么,医生没解释过。

那个场面,如果被拍下来播出去,肯定就炸了。

也就是小孩疼痛不敏感时才能这么扎,这要是大人,扎两下肯定就受不了了。

家长们这么认为。

痛苦挣扎,撕心裂肺:河南的脑瘫治愈神话 拿孩子当试验品?1023

约10分钟注射针头扎入几十上百次,

早上 10 点不到,穿着拖鞋的女人们陆续抱着孩子来到治疗室门口等候,此起彼伏的哭声就再也没有停止过。

治疗室的小床上,清一色被剃光了头发的患儿被一名医生和四五名家属团团围住,几乎不留缝隙。

家属负责控制患儿,医生则拿着装满药水的注射器穿过大人手的缝隙,在挣扎的婴儿身上的特定部位扎入拔出,扎入拔出。平均 3~5 秒扎一次,每扎四五针换一支注射器。

从头部开始,然后是后颈、四肢、腰部,一次封针患者需要被扎入几十至近百针不等,持续时间 10 分钟左右。

封针过程中,除了控制和安抚婴儿,家属还需手里拿着棉花球,随着医生针头的移动,迅速黏在孩子被扎针的部位。

因此,结束后被抱出治疗室的婴儿大多顶着一脑袋的棉花球,血斑隐隐约约,脸上挂着泪,有些已经哭得没了声。

痛苦挣扎,撕心裂肺:河南的脑瘫治愈神话 拿孩子当试验品?1023

正在封针,家长们负责控制住挣扎的孩子

以及用棉花球止血。

那天上午,艾云的丈夫几乎就没有出过封针室,帮助着各个病友家庭。

在病房里充斥着一种感觉: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孩子的痛苦,但却不得不这么做。

艾云和其他家属间流传着一个故事:曾有一个会说话的患儿,用稚嫩的声音对医生说:

「叔叔,我求求你了,求求你,不要用针扎我」。医生不忍心,最后让家长出院了。

痛苦挣扎,撕心裂肺:河南的脑瘫治愈神话 拿孩子当试验品?1023

封针结束后的孩子被抱回病房,

脑袋上顶着止血的棉花球。

治疗室门口等待中的一个稍大的孩子也在做无力的抗争。

引起大人们注意是因为这个孩子关闭了妈妈点亮的手机屏幕,妈妈再打开他又关闭……只是一个劲儿的扯着妈妈的衣服然后摇头,嘴里含糊着「不要不要」,那神情几乎就要哭出来了。

「他怎么手机都不要了?是因为要封针吗?」有人问。

「嗯,一到门口就要走,知道是来封针的,不肯封针。」妈妈无奈地说。

再绝望的哭声,再心痛的父母,都没能阻止封针的进行,因为到这里来的人们相信:忍一时之痛,孩子病能好总是值得的。

以上是自媒体的报道。自媒体的质疑是否属实,有待官方进一步确认。所谓“封针疗法”,其实就是在孩子的头、脖颈、腰部等的穴位里打药水,以“平均 3-5 秒扎一次,每扎4、5 针换一支注射器”的速度,频繁地扎入拔出,“一次封针患者需要被扎入几十至近百针不等,持续时间 10 分钟左右”。

整个过程,孩子痛苦挣扎,哭得声嘶力竭,被扎的部位血迹斑斑,家长们一边用棉花球为孩子止血,一边心痛流泪。“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孩子的痛苦,但却不得不这么做”。

之所以忍心让孩子吃苦受罪,是家长们真心地相信,“忍一时之痛”可以换取孩子彻底的康复。他们对“封针疗法”理论深信不疑,认为通过针灸刺激脑瘫的大脑,就能激活“睡眠”或受损的“脑部细胞”,让孩子的大脑变得正常。

这一理论假设是否成立,是否经过了严格的实验程序和医学论证,是否得到了同行的认可,教授和她的同事们对此讳莫如深,但这并不妨碍其谱写“脑瘫治愈的神话”:他们的努力挽救了数以万计的患儿,甚至还有因重症脑炎造成的几十个植物人,也被“封针”成功唤醒,重获新生。

这一言之凿凿、鼓舞人心的宣传,却在医疗界专业人士那被狠狠地打脸。医学专家普遍认为,脑瘫是无法治愈的。患者通过治疗后可以接近常人,但绝对不可能说正常。

既然“脑瘫无法治愈”是医疗界的共识,那某教授及其团队宣扬其医学奇迹的底气来源于哪?为什么又会有那么多家长前仆后继、死心塌地地将孩子送到封针现场?

儿童脑瘫治疗专家、中国医师协会功能神经外科专委会委员孙成彦教授的言论一针见血:“要么就不是脑瘫,要么是评价标准不够严格”。也就是说,那些声称被治愈的儿童,可能根本不是脑瘫儿,他们可能一开始就被误诊了。

自媒体文章指出,在封闭针治疗的儿童病房里,很多是“肌张力增高”的婴儿。据多位权威儿科医生表示,婴儿“肌张力高”是一种正常现象,一段时间后会恢复正常。但有些爱儿心切的家长不敢掉以轻心,尤其是涉及孩子的大脑,担心一味的等待会错过最佳的诊断时间,造成终生遗憾。

加上在河南当地某某医院儿童康复科的名声响当当,很多本地家长慕名前来。接下来就是我们熟悉的那一幕:很多孩子在这里被诊断为“脑瘫”或“脑损伤综征”,开始了让他们痛不欲生的封针治疗。一个疗程下来,往往花费数万不等,一些家长不忍孩子继续受苦,转而到北京求医。直到北京的医生告知,孩子的各项指标正常,不需要康复治疗,这一痛苦之旅才宣告结束。

这些孩子到底是因为原本正常而接受了过度治疗,还是因为封针确有神效,成为了一个难以辨别的问题。这也很难不让人怀疑,那些后来恢复正常的孩子,成为了“脑瘫治愈神话”的有力组成部分。其他没有被治愈的孩子,有的因为被误诊为“脑瘫”,挨痛受苦不说,还耽误了正确的治疗。这些案例,在院方那里,被形容为“偶然事件”。而一些真正的脑瘫患儿家庭,将这视为最后一根稻草,最后治疗失败时,则被无奈地告知“孩子病情太重了”。

这样一来,“封针疗法”的效果到底如何,没人说得清。

审核:英姿

终审:凯淇

痛苦挣扎,撕心裂肺:河南的脑瘫治愈神话 拿孩子当试验品?1023痛苦挣扎,撕心裂肺:河南的脑瘫治愈神话 拿孩子当试验品?1023

关注母婴

关爱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