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电影展,贾樟柯的一道电影家宴

作者/谢维平

要说平遥电影展最忙的人了,非贾樟柯莫属了。

他跟电影展艺术总监马克穆勒制定了一个不成文的礼仪,只要有参展导演和明星过来,都会在电影宫门口的红毯前,亲自迎接,致上宾至如归的最高礼遇。这要求他必须每天都准时出现在那里。

平遥电影展,贾樟柯的一道电影家宴


这种礼仪是戛纳这样的世界顶级电影节建立起来的,他把它搬到了自己这个3岁的电影展上。

负责选片的马克穆勒还会出现在每部影片的首映现场,并且会参加所有导演的新闻发布会。

诸多的细节,无不在证明,这确实是国内最为尊重电影本身的电影节。

同时,它也是观众最热爱的一个电影节,所有去平遥的人,影迷、媒体、产业人士,都可以感受到这个电影节所带来的快乐,按照贾樟柯的形容是,舒适。所有人都可以在这里安静地看到类型多元的影片。

但这个刚刚诞生三年的电影节,目前依然是贾樟柯个人影响力的外化,就在电影宫对面,那里有一个江湖儿女餐厅,贾樟柯会邀请一些重要嘉宾参加晚宴,而整个平遥电影展,本质上就是贾樟柯的一道电影家宴。

这道电影家宴可以一年一年摆下去么?它未来会走向何处呢?


平遥电影展,贾樟柯的一道电影家宴


平遥电影展的迷影定位和它的产业角色


平遥电影展,起源于贾樟柯的个人电影情怀。他在第一年的时候,就想的很清楚,要办一个轻松的,能让观众接触到多元电影的影展。

本届电影展展映了来自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的54部影片。除了两部特别放映影片外,正式入选官方单元的影片55.8%为全球首映,75%为亚洲首映,中国内地首映比例则达到100%。观众在平遥国际电影展看到的将是本年度最新的影片。


平遥电影展,贾樟柯的一道电影家宴



在去年,这个展映影片数量是55部,贾樟柯说,他会维持这种小体量、大格局的定位,不希望这个电影展变大,希望它是一个小小的,一年只办五十多部影片的这样一个影展。“我们不追求流量,我们追求舒适感,追求看电影的一种沉浸式氛围。”

在官方稿中,它刻意强调了首映的概念。想向外界传递的潜台词是“我们是一个独一无二看电影的地方,来平遥看电影吧!”

不过尽管有54部影片,真正称得上吸引力的影片依然不多。现场的排片中,一般是先放映媒体场、然后是首映场、重复场,两极分化依然很严重。有一些不那么知名的影片上座率并不高,但大热门,比如新加坡华人导演陈哲艺的《热带雨》和藏族导演万玛才旦的《气球》,一票难求,甚至放到了第三场依然有很多观众没有票。

按照贾樟柯自己的说法是,今年电影宫稍微有点太拥挤了。现有的六块银幕,已经不够用了,未来计划是否要再增加一两块银幕。明年的电影节会思考怎么一方面满足观众的需求,满足产业的需求,另一方面怎么样在平遥国际电影展继续保持那种小影展的舒适感。

因为贾樟柯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平遥迎来了它一年当中最多国外记者的时刻。随处可见的外国媒体,以及国外电影节展的选片人,可以说,贾樟柯通过自身,架设了一个中外电影交流的平台。也许下一个在戛纳、柏林、威尼斯夺得大奖的导演,作品就是在这里被发现的。

在平遥电影展上,河豚影视档案(id:htysda)在跟一位创投单元的导演闲聊的当儿,就被一位戛纳导演双周单元的选片人打断,他之前看过这位导演的作品,非常喜欢,热切地想要知道他下部还没开机影片的进度情况。

贾樟柯说他不太喜欢电影节展有产业的部分,平遥电影展第一年其实没什么产业项目。但产业有需求,所以到第二届了,顺应产业界人士的呼声,开始尝试做产业版块,出现了创投和发展中电影计划。

贾樟柯透露了一个数字,今年的产业人士,截止到开幕前一天有八百多人,开幕之后还陆续有人报名。创投入围项目和发展中电影计划的约谈率非常高,“可以说国内外一线的电影投资公司、发行公司、宣传公司全部派了代表来参加平遥国际电影展。”

另外,据悉今年平遥国际电影展首映的影片已有好几部卖出了中国版权,同时也有好几部国内华语片卖出了国际版权,“平遥开始是一个可以助推产业的影展。”


平遥电影展,贾樟柯的一道电影家宴


平遥电影展的商业化运作逻辑和山西烙印


因为展映的影片绝大部分都是首映新片,所以新导演多。这次的藏龙和卧虎单元,都有多位青年导演的作品入选,扶持新导演,也是这个电影展很大的命题。

平遥电影展,贾樟柯的一道电影家宴


《日光之下》主创团队


这次获得最佳导演的《日光之下》主创团队,导演梁鸣以前是中国传媒大学表演系的演员,后来参演了娄烨的几部影片,转而当了导演,这部影片也是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第3届青葱计划5强项目,这一届平遥电影展上,有多部之前青葱计划入围影片,比如藏龙单元影片《番薯浇米》是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第2届青葱计划五强。

总体而言,这些作品绝大部分都是导演的第一部、第二部作品,大多还比较稚嫩。

同时,按照电影展的定位,平遥希望能够选择到非西方为主的电影,比如说来自东欧、南美、亚洲、非洲等地,大家平常在电影院看不到的电影。

这一次入选卧虎影片《我们的母亲》,就是今年戛纳电影节导演处女作奖的影片,导演来自于拉丁美洲一个我们几乎不会踏足的国家——危地马拉,讲述的是如何对30年前的一场内战拨乱反正,是一部跟我们很遥远但却非常有现实意义的作品。

这个电影展依靠着贾樟柯的影响力,在商业上有着非常成熟的运作。今年的赞助商,有三年来一直在支持的陌陌,还有白酒梦之蓝,怡宝矿泉水,同时在创投单元,还设置了一个现金奖项,奖金总额达到118万。实际上,今年也是平遥当地政府资助的第三年,也是最后一年,按照之前跟平遥的约定,当地政府一共支持三年,明年的平遥电影节就要独立生存了。

贾樟柯对此非常有信心,他说,完全有信心第四年完成按照市场化运营来自主寻找到足够的资金把电影展办好。“今年有四分之三的经费是通过商业合作获取到的。”

平遥电影展,贾樟柯的一道电影家宴


在商业赞助之外,贾樟柯利用他自身的人脉,也邀请了多位知名导演来站台,比如影展第二天就邀请了张艺谋前来,做了一个大师班,张艺谋跟唠家常一样回忆了自己这些年拍摄影片以来的各种幕后故事,透露自己能够创作出这么多作品的核心,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现场非常火爆,贾樟柯配了一张现场图片,形容这场大师班有一种明星开演唱会的感觉。

作为一个山西导演,据说现在有一半时间,贾樟柯都呆在山西老家。他清楚地明白这样一个电影展,可能建立的跟山西之间的关系。

有一些影片,他会邀请平遥当地人观看,比如有一场首映,叫做《建筑师》,就特别邀请了平遥建工学校的同学们来看,“因为落地平遥,一定要跟当地的山西晋中平遥的普通观众互动。”

另外,影展的山西元素也越来越多,今年特意设置了从山西出发单元,多位山西籍导演入围这个单元,贾樟柯说,依托平遥国际电影展,可以实现山西电影产业跟全国电影产业的对接。

一种类似于扶持当地旅游景点的思路也在电影展上贯通着,今年影展上出现了“一市一县”推荐,“一市”是晋中市,“一县”是荀子故乡临汾的安泽县。

另外,贾樟柯也推动了金砖五国合拍片落户山西,今年的合拍片是山西制片公司出品的,“这些举措借由一个国际性的节展来加强我们山西本土的电影工业跟外界的联络,这种联络不仅是全国的,也是全世界的。假以时日,希望平遥电影展能成为山西电影产业、文旅产业一个小小的引擎。”

而且,贾樟柯透露,明年第四届还会做一个专门的活动,给山西想投资电影的企业跟公司做制片人培训,帮忙山西的民间资本专业地融入到中国电影的发展里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