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七全解密:中國太空行走第一人翟志剛前,我們的前車之鑑

出艙行走的前車之鑑

神七全解密:中國太空行走第一人翟志剛前,我們的前車之鑑

航天服報警、散發煙味,手套上突現小洞

2007年,美國和俄羅斯航天員在太空一共進行了22次艙外活動,是歷來太空行走次數最多的一年。在這二十多次的出艙活動中,並非一帆風順。

俄羅斯“進步M-58”飛船上天后與國際空間站進行對接,但在對接過程中卻有些不順利,飛船外面的一個負責對接定位的天線完成任務後,沒有收攏回來,還在收攏過程中頂在了空間站對接艙門外的扶手上。

神七全解密:中國太空行走第一人翟志剛前,我們的前車之鑑

在地面指揮中心嘗試用遙控手段來修復無果後,俄羅斯方面決定由航天員走出空間站,進行一次計劃外的太空行走來解決問題。

就在修復過程中,突然,出艙的飛機工程師秋林的航天服開始報警,負責調節艙外服溫度的昇華器出現了故障,工作狀態失去穩定,航天服內部溫度升高,秋林頭部的面罩漸漸被水汽所覆蓋。幸而兩位航天員經歷過多次出艙行走,經驗豐富,在很快完成任務之後及時返回了艙內。

同年,美國“奮進”號航天員馬斯特拉夫基奧和安德森出艙執行任務,對空間站上的設備重新進行佈局和修補試驗。在作業過程進行到一多半時,馬斯特拉夫基奧突然發現自己的艙外服有問題。他趕緊通過無線電報告說:“手套情況良好。但上面有一個小洞。我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神七全解密:中國太空行走第一人翟志剛前,我們的前車之鑑

這個手套上的小洞讓航天員擔心,也讓地面上的美國航天局官員同樣擔心。為了安全起見,美國航天局命令兩位航天員提前結束太空行走任務,返回氣閘艙。原定的修補試驗任務因此未能完成。

一名航天員於11月9日出艙進行訓練時,又是身上的艙外服出了問題。他出去不久,就嗅出航天服內有一股煙味,這次訓練隨即中斷,應急返回。當時分析的結果是,艙外服內部的生命維持裝置可能發生了一些故障。這是極其危險的,因為艙外服裡邊充滿了氧氣,一旦遇火就很可能引發爆炸。

航天服被刺破撕裂

歷史上的出艙行走同樣不乏驚險的案例。

1977年9月29日,蘇聯發射了“禮炮六號”空間站,除接待“聯盟號”載人飛船外,還可與“進步號”貨運飛船對接,用以補給各種生活必需品。

航天員身穿的是當時比較初級的“奧蘭-D”艙外服,由於服裝活動性能較差,服裝內的氣密層強度也不夠,先是被艙體上的凸起部分所刺破,後來又因為轉動中受到牽扯而被撕裂。所幸的是,蘇聯這種艙外服採用的是雙套氣密層,當外氣密層受到損傷時,備用的內氣密層就可以起而代之,然後迅速採取措施,迴避危險。

而美國的艙外服就沒有備用的氣密層,他們的航天員也曾遇到過險情。有一次航天員出艙活動時,艙外服手套被無意中刺破,氣密層氧壓逐漸下降,多虧及時搶救,才倖免於難。

前有車,後有轍,鑑於俄美所經歷過的經驗教訓,中國在自己研製飛天艙外服時,也採用了雙套氣密層,並且特別注意了材料的強度。此外,為了防止出艙活動時刺破損傷艙外服,神七飛船在製造過程中,就必須儘量避免艙體各個部位有尖銳突出部分呈現。

航天服壓力異常下降

有些危險既不是太空環境因素所造成的,也不是航天服本身有什麼故障,而僅僅是由於航天員自己無意間觸動了某個部位。

1987年2月6日,蘇聯航天員尤·弗·羅曼年科和阿·拉維金首次乘坐“聯盟TM-2”新型飛船進駐“和平號 ”軌道站。4月11日,他倆走出艙外,協助完成“量子-1”天體物理實驗艙與“和平”號的對接。按計劃,他們要在艙外停留幾個小時,但僅過了10分鐘,艙內的航天員和地面指揮中心就發現,拉維金的艙外服出了問題,服裝壓力錶突然快速下降,但又沒有什麼明顯的異常原因。

這是致命的。艙外服如果不能維持正常設定的壓力環境,航天員就無法生存。

緊急關頭,艙內的航天員和地面指揮中心迅速判斷,故障的原因可能只有一個,即艙外航天服的氣密層出了問題,導致漏氣。這其實是一個誤判。

羅曼年科是一位富於經驗的航天員,他十分沉著,仔細觀察發現拉維金胸前的環境壓力調節器不太對頭,原來是拉維金在做出艙動作時,不小心自己碰到了開關,啟動了調節器異常工作。

在迅速糾正後,艙外服壓力很快恢復正常,拉維金得以脫離危險,並且完成了預定操作任務。

當然,載人航天絕不允許有任何隱患存在。事後,工程專家們對造成這一危險情況的原因進行了更深入的分析,認定這一型號的艙外服在設計上存在明顯缺陷,隨之即在後來的航天服制造時做了相應的改進,防止航天員在無意中觸動任何危及安全的機關,保證了今後不會再發生類似事故。

神七全解密:中國太空行走第一人翟志剛前,我們的前車之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