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辭任萬人被裁,碧桂園“高週轉”模式的功與過


高管辭任萬人被裁,碧桂園“高週轉”模式的功與過

進擊的碧桂園,正在經歷一場人事洗禮。

10月18日,碧桂園公告稱,執行董事&副總裁梁國坤因退休辭任,當日生效。公告特別指出,梁國坤與董事會之間並無意見不合等事項。

據悉,這位一手負責房地產綠化建設的靈魂人物,已將“園林綠化”打造成碧桂園的一張名片,諸如森林城市、十里銀灘等項目,均出自梁國坤之手。

但此次離任,是否動搖碧桂園的園林綠化模式,尚不得而知。

無獨有偶,幾乎同時,另一碧桂園副總裁劉森峰已於10月15日正式離職。而這位副總裁還兼著另一個身份,碧桂園江蘇大區總裁。

如果說梁國坤屬於碧桂園的靈魂人物,那麼劉森峰便更像實幹家。憑藉驕人的業績,劉森峰成為碧桂園第一個年終獎破億的區域總裁。彼時,這位實幹家,為碧桂園在江蘇區的擴張立下了赫赫戰功。

01 人事動盪,事故頻發

視線回拉,近年來,碧桂園高層人事變動頻繁,且呈加速之勢。

2017年,時任公司執行董事、首席財務官的吳建斌,以及執行董事、聯席總裁的朱榮斌雙雙辭職,隨後共赴陽光城。同期,亦有執行董事蘇汝波、區學銘等辭任。2018年,碧桂園又有兩名董事提出辭任,分別為謝樹太、梅文珏。

信息顯示,目前碧桂園董事會成員為13人,“楊家人”佔據5個名額,佔比38.5%。除外界熟知的楊國強、楊惠妍外,楊子瑩(女兒)、楊志成(侄子)、陳翀(女婿)亦赫然在列。

除高層頻繁變動,董事會家族化外,大規模裁員或是另一個人事變動信號。

2019年半年報資料顯示,2018年末碧桂園員工總數為13.14萬人,2019年這數字變為11.66萬人,同比減少11.3%。

半年減少1.48萬名員工,無怪乎媒體直言,碧桂園是在大範圍“人員調整”。

“無論高層出走,還是基層員工大幅減少,人事變化背後是核心業務的調整,‘高週轉’模式行至黃昏。” 房產行業觀察人士李平強調,“但長期以來,正是得益於高週轉模式,碧桂園得以坐穩房企老大的地位。”

趣識財經瞭解到,碧桂園的“高週轉”模式,依託於超快的“地產銷售—現金迴流—再投資”循環模式,以超快現金迴流推動業務發展。

通過公開數據比對,不難發現,碧桂園的資產週轉率快於萬科、恆大,尤其是在存貨週轉率上。

高管辭任萬人被裁,碧桂園“高週轉”模式的功與過

在資金層面,自2015年之後,碧桂園諸多項目開盤時間降至5個月以內,資金週轉率達1.5次/年,成為資金週轉速度最快的地產企業。

高週轉背後,是碧桂園的“合夥人”跟投機制。“區域總和項目總等管理層,先跟投當地項目,繼而盈利後分紅,最終成為利益共同體。”李平指出。

2017年,碧桂園合同銷售金額達到5508億元,正式完成對恆大、萬科超越,自此一騎絕塵。

但高速擴張,也為碧桂園埋下了安全隱患,短短一個月,碧桂園發生多起坍塌事故。

高管辭任萬人被裁,碧桂園“高週轉”模式的功與過

2018年6月24日,碧桂園上海奉賢區在建項目紅墅林事故,致1死9傷。7月12日,碧桂園杭州前宸府基坑坍塌。7月26日,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碧桂園城市之光工地坍塌,致使7人死亡,震驚全國。

此後,碧桂園質量安全問題便被不斷曝光,搶工期、自監理等相關問題不斷被媒體報出,而 “高週轉”模式被認為是問題之源。

2018年8月3日,碧桂園召開發佈會,總裁莫斌鞠躬致歉,並保證碧桂園對安全與質量的重視。

02 去高週轉,造機器人

現實,更殘酷,往往也更接近真相。

今年以來,備受關注的六安市碧桂園項目再傳噩耗。

2019年4月23日,六安市住建局通報稱,六安碧桂園和合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開發的“碧桂園·置地中央公園”項目,不斷接到業主關於房屋質量安全等投訴,經現場調查屬實。責令該項目從4月23日開始全面停工,徹查項目存在的質量安全問題和隱患,嚴格整改,經複查達標後,方可復工。

2019年8月23日,寧波碧桂園因住宅工程質量突出問題被寧波市住建局約談。

雖然包括莫斌、楊國強在內,反覆強調工作重心放在質量與安全上,但安全事故依然頻發。

但不爭的事實是,碧桂園業務上正加速去“高週轉”。

2019年1月21日,楊國強在2019年度會議上,將碧桂園定義為“全世界創造美好生活的高科技綜合性企業”,明確地產、機器人、農業三駕馬車的戰略佈局。

其實,早在2018年7月,碧桂園集團旗下全資子公司廣東博智林機器人公司成立。此前已有媒體曝出,碧桂園已經組建了超千人的團隊規模,且9成以上是碩士學歷。

高管辭任萬人被裁,碧桂園“高週轉”模式的功與過

來自碧桂園的資料顯示,博智林機器人公司既面向地產,又有所超脫,其產品覆蓋建築、餐飲、物業、農業、傢俱等多個應用場景。

“與地產產業鏈相關的智慧城市、智能傢俱領域,顯然是重要領域。”李平分析道。

另據報道,在博智林機器人公司廠房的小實驗區內,鋁模安裝機器人、內牆噴塗機器人、地磚鋪貼機器人等20多款建築機器人正在測試,多款已可在工地上進行進一步測試。

在2019年半年報的主席報告中,楊國強指出,“機器人建造房子的夢,一定會實現。相信未來機器人和智能製造也在業務上,為本公司加分。”

一言以蔽之,碧桂園的機器人業務,依然是圍繞地產產業鏈展開的。但它能否真正替代人工,解決安全隱患,仍需拭目以待。

03 後記

顯然,碧桂園正在改變。

這不僅體現在,楊國強口中的三駕馬車宏觀戰略,也體現在更加微觀的人事調整上。業務調,人事變,這兩者間的交融,或許要比喊口號更值得深思。

成於高週轉的碧桂園,雖屢陷安全困境,言敗卻為時尚早。但不可否認的是,數年高週轉模式,碧桂園積累的安全隱患還在爆發,三駕馬車之路還有很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