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機總是被追著打,為什麼不發明後射武器?

甲殼裝甲


這是個探討已久的問題,即戰鬥機為什麼不能加裝後射空空導彈?

其實俄羅斯已經進行過向後發射導彈試驗,並準備將其付諸實施。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俄羅斯就曾用蘇34原型機(好像是這款,不太確認了),利用蘇34尾部的一個大的整流罩,安裝了一個向後跟蹤或截獲目標的雷達,並向後發射了一枚R73空空導彈攻擊目標。對於這個試驗公開資料很少,也沒有實物展出,只是通過一些零碎資料被外界流傳開了,至於實戰效果如何並不得而知。

而後來這項技術被應用到了S-37金雕驗證機上,我們可以看到S-37尾部發動機兩側長短不一的突出物,其中左邊是一個向後雷達,就是專門用來對付那些咬住尾巴的戰機的;而右邊的則是降落時的減速傘包!這款戰機當年在中國擁有相當的人氣,而且差一點被俄羅斯空軍定位下一代戰機而正式命名為蘇47,只是後來經過評估,俄羅斯還是覺得F22更適合未來空戰而被放棄了!當然同時被放棄的還有後視雷達了!

據說俄羅斯當年試驗向後發射空空導彈,採用的是一種旋轉掛架,這種掛架雖然解決了導彈向後發射問題,旋轉掛架不僅需要額外的構建組成,還會佔用寶貴的翼下空間,以R-73的長度來算的話,蘇-27加裝旋轉掛架之後翼下基本上要清空,保證旋轉掛架上的導彈自由轉動,於是只能保留翼尖、機腹和進氣道下的掛點,掛載能力將大打折扣,實在是得不償失。而目前發展的第4代格鬥導彈也都強調離軸反射,也就是所謂的“越肩攻擊”,飛行員通過頭盔瞄準器瞄準身後敵機,指揮導彈發射後完成180度掉頭,然後由導彈自身 紅外引導頭鎖定目標後,直奔身後目標而去!



當然越肩攻擊同樣要解決後視目標才行,只有發現了目標才能發動攻擊,而俄羅斯的蘇57不再採用後視雷達,而是採用機頭相控陣雷達+2個機頭側面相控陣雷達+2個機翼前緣L波段相控陣雷達以達到360度的探視範圍,再加上IRST紅外系統的輔助,以此來解決越肩攻擊的後視問題!

當然不管是旋轉掛架向後發射導彈、還是轉180°離軸的越肩攻擊方式,他們都將面臨一大難題:由於戰鬥機是向前飛的,向後發射需要額外的動力將導彈速度減少至零然後再推進到一個不錯的初速度,能力損耗很大,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如何保證導彈的姿態不受影響?而越肩攻擊雖然速度和轉彎都是連續的,不過同樣面臨極大的能量損耗,兩種方式對導彈的射程和後續機動性影響都相當的大。

而且追尾的戰鬥機的機頭雷達功率遠大於後視雷達,發現距離也遠大於後視雷達,因此後視雷達也許更多看到的是屁股後面追來的空空導彈,而非戰鬥機本身,要想率先發動機攻擊基本不可能。那麼這時候進行大機動飛行+撒點紅外誘餌或箔條是不是更靠譜一點呢?

目前來看導彈向後發射基本是一個累贅,至於越肩攻擊還得經過實戰的檢驗才知道有沒有用,不過個人覺得多半沒有卵用,你們認為呢?


狼煙火燎


最早期的戰鬥機都是後射的,就是那種兩個翅膀,前面一個開飛機,後面一個操作一挺重機槍向後發射那種。後來飛機先進了要裝的東西越來越多,只能把後面的人取消了,改成全部向前,讓飛行員一個人全搞完了就算了,後來發現更先進了以後,飛行員一個人都忙不過來了,加了後座幫著飛行員一起向前都忙得不得了。其它的裝備全放不下了。要想到處能發射的只能是早期的轟炸機和現代的炮艇機那麼大的飛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