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戰略開新局《閩西紅色故事100篇》連載之57

長征前夕,毛澤東對張鼎丞說:你還是回到閩西去,那裡你熟悉,可以堅持,可以發展。毛澤東的指示讓張鼎丞明確了鬥爭的方向,他日夜兼程趕回閩西,在永定會合了留在閩西堅持開展游擊戰爭的紅八團、紅九團及地方游擊隊,併成立了閩西軍政委員會,以統一領導開展游擊戰爭。

1935年3月,陳潭秋、鄧子恢、譚震林一行,根據中央分局指示,從贛南向永定轉移。他們經過半個多月的艱苦跋涉,終於衝破了層層的封鎖線,於3月下旬抵達永定仙師大阜村,與張鼎丞的游擊隊會合。

轉變戰略開新局《閩西紅色故事100篇》連載之57


為建立閩西南領導開展游擊戰爭的統一機構,1935年4月12日,陳潭秋以中央分局代表的名義,在赤寨一個斷牆殘壁的瓦窯裡,主持召開了閩西南黨政軍領導幹部聯席會議。參加會議的有陳潭秋、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方方、簡載文、溫仰春、魏金水、邱金聲、劉永生、範樂春、郭義為、羅忠毅、廖海濤、謝育才、朱森等。

會議開始,陳潭秋代表中央分局講話。他首先分析了紅軍主力長征後的政治形勢,鼓勵與會同志樹立革命必勝的信念。他根據黨中央給中央分局的電報指示,列舉了閩西南開展游擊戰爭的有利條件,指出:閩西南地處閩粵贛三省邊界,境內崇山峻嶺,地形很好,是堅持游擊戰爭的好環境。同時,張鼎丞、鄧子恢等一批領導幹部和群眾有血肉相聯的關係,各個紅軍游擊隊又有長期的游擊戰爭經驗,只要我們依靠群眾,游擊戰爭一定能勝利地堅持下去。陳潭秋提出閩西南當前的任務是:“開展廣泛游擊戰爭,調動進攻中央蘇區的敵人向外撤退,同時並從保存有生力量的原則上作戰。”

轉變戰略開新局《閩西紅色故事100篇》連載之57


會上,張鼎丞針對一些同志“左”的錯誤認識,旗幟鮮明地作了發言。他指出:目前情況十分嚴重,中央蘇區已失守,主力紅軍已到貴州、雲南。在這樣的情況下,再提“保衛蘇區”、“牽制敵人”,不僅沒有實際意義,也不利於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我們要面對敵強我弱的現實,當前首要的任務是擺脫敵人的跟蹤追擊,保存我們的有生力量,才能有效地消滅敵人,恢復和發展革命根據地,堅持勝利的游擊戰爭。至於怎樣開展游擊戰爭的問題,張鼎丞強調應該按照毛澤東、朱德在井岡山總結出來的“十六字訣”,即“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和“集中以消滅敵人”、“分散以發動群眾”的一整套游擊戰術原則,靈活機動,出奇制勝,逐步使遊擊武裝發展壯大起來。他反對對敵對階級不加區別地採取過“左”的政策,認為對地主富農以及自首變節等反動分子必須區別對待,不能亂抓亂殺。對他們中勾結反動派破壞革命的要堅決鎮壓,至於沒有敵對行為的分子,則應爭取他們做“兩面派”、“守中立”,以利於掩護群眾和紅軍游擊隊,進行合法和非法的鬥爭。

經過兩天的討論,統一了認識,會議確定了閩西南黨組織和紅軍游擊隊的新方針新任務,即“開展廣泛的、靈活的、群眾性的、勝利的游擊戰爭”的基本方針,“在軍事上粉碎敵人的‘清剿’,保存有生力量鍛鍊現有部隊,在政治上保持黨的旗幟,保持黨和群眾的密切聯繫,在組織上保持黨的純潔性、戰鬥性,保持各地領導骨幹安全與團結。”

為了適應游擊戰爭的鬥爭形勢,會議在軍事上制定出各部隊分散獨立作戰的部署,將閩西南地區劃分為三個作戰區:第一作戰區,以紅九團第二營和明光獨立營組成,羅忠毅為司令員,方方任政委,溫含珍任政治部主任,在龍巖、連城、寧洋三縣邊界地區活動;第二作戰區,由紅九團第一、三營和永東遊擊隊組成,吳勝為司令員,謝育才任政委,賴榮傳任政治部主任,其主要任務是開闢永定、平和以及廣東大埔、饒平等縣邊區,打通與閩南紅三團的聯繫;第三作戰區,由紅八團和龍巖游擊隊組成,邱金聲任司令員,邱織雲任政委,伍洪祥任政治部主任,在龍巖、南靖、漳平三縣活動。第一、三作戰分區的任務是,儘可能地擴大游擊區,選擇條件較好的地區發展和建立新的遊擊根據地。張鼎丞,譚震林直接領導紅二十四師100多人、卓林大隊以及永定、杭代,新汀杭等縣獨立營,在永定、上杭地區活動。閩西南軍政委員會領導人分散到各個分區一起活動,張鼎丞留在永定,鄧子恢和郭義為到永定東部金豐大山,譚震林到上杭。陳潭秋會後轉赴上海治病。

赤寨會議在閩西革命鬥爭轉折的關鍵時刻,及時地實現了由陣地戰、大兵團作戰向全面開展游擊戰爭的戰略轉變,對於閩西地方黨組織和紅軍游擊隊勝利堅持三年游擊戰爭具有重大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