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使王玄策四次出使印度到底有何意義?從文化視角去看看

中國歷史上最令人自豪的朝代莫過於強漢盛唐

,而論及對外交流與文化影響最深遠的,則莫過於唐朝。其中唐朝與印度頻繁的外交對於中印兩國的溝通,文化交流以及佛教傳播有著重大影響。

其中,玄奘法師作為中印溝通的開拓者與先驅者,再加上西遊記中的藝術形象而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而大唐與天竺外交中的另一位重要人物王玄策卻被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中,鮮少為人瞭解。本文便是對王玄策四次出使印度的事蹟及其意義進行一些討論。

唐使王玄策四次出使印度到底有何意義?從文化視角去看看

一、王玄策四使印度

王玄策,河南洛陽人,生卒年不詳,曾任融州黃水縣令,官職最高至五品散朝大夫。所以未能獲得活得正史立傳的資格。而其著作《中天竺國行記》也因為五代十國的戰亂而遺失。所以這位曾在中印外交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人物而今卻只能在零星的史料中窺見它當年的風采。

唐朝向天竺派遣使臣是在玄奘法師西行天竺之後,當時印度的一代名王——戒日王,即中天竺摩揭陀國王屍羅逸多勵精圖治,逐漸統一了五天竺。他在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召見了玄奘,並從玄奘口中瞭解了唐朝。於是在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戒日王派使臣上書中國,唐太宗“命雲騎尉梁懷璥持節尉撫。”,戒日王又遣使入唐,於是兩國正式建交。此後唐朝向天竺派遣了第一批正式的使者團。

這批使者團於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從長安出發,以李義表為正使,王玄策為副使共二十二人,取道吐蕃(西藏)與尼婆羅(尼泊爾)同年十二月到達摩揭陀曲女城並受到了戒日王熱烈的迎接。

唐使王玄策四次出使印度到底有何意義?從文化視角去看看

他們在印度停留數年,四處遊歷,足跡遍佈五天竺,瞭解了許多印度當地的風俗於文化。“因巡省佛鄉,觀攬勝跡,留其國數年。”“(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七日,玄策等建銘於耆闍崛山,同年二月十一日立碑於摩訶菩提寺。”耆闍崛山即靈鷲山,相傳為釋迦牟尼出生之地,也是西遊記中靈山的原型。立碑之後,使團即刻回國,王玄策第一次出使印度結束。

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印度的時間為貞觀二十二年 (公元648年),此前的第一次訪問在天竺造成了巨大影響,天竺諸國紛紛遣使上貢。唐朝為了送歸各國使臣並取得製糖之法再次組建了一隻使團。

這次出使由王玄策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但這次出使中因戒日王已死,中天竺大亂。其臣子那伏帝阿羅那順篡位並對王玄策的使團發起了攻擊。王玄策寡不敵眾並,使團都被俘虜。但隨後王玄策就表現出了他過人的一面,與蔣師仁一同

“挺身奔吐蕃西鄙,檄召鄰國兵”從吐蕃借得一千士兵,又從尼婆羅借得七千騎兵。

唐使王玄策四次出使印度到底有何意義?從文化視角去看看

王玄策與蔣師仁領兵反攻中天竺國,大破之,蔣師仁生擒阿羅那順,並送至長安。此戰為王玄策留下了一人滅國的

傳說,也讓天竺諸國明白了大唐威嚴不容侵犯。

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是在唐高宗顯慶二年(公元657年),王玄策奉旨護送佛袈裟到尼婆羅國西南的頗羅度來村。在這期間,王玄策廣泛訪問了印度的佛家寺廟與佛教聖蹟。

王玄策的第四次出使是否存在尚且存疑,近代以來以季羨林先生為首的一批學者的研究成果認為,王玄策第四次出使時間在龍朔二年(662年),任務是追玄照歸國以及尋找常年居住在婆羅門的盧迦溢多。

二、王玄策出使印度的影響

王玄策在出使印度中表現出的勇武、智謀和膽色使印度對大唐的威儀有了基本的認識。而王玄策的頻繁出使也對印度產生了相當深遠的影響。

唐使王玄策四次出使印度到底有何意義?從文化視角去看看

首先在政治方面,王玄策的出使溝通了中國與印度,尼泊爾的交通,並與兩者建立了良好的外交關係。到開元八年(公元720年),唐朝與吐蕃交惡,南天竺還組織戰象兵馬要求助唐討伐吐蕃,被唐玄宗封為

懷德軍

唐朝著名的中印交通道路——唐蕃古道的開通,王玄策也做了極大貢獻。此條通道從中原到吐蕃再經尼婆羅至加德滿都谷地,王玄策是此路開通後奉使行走的第一人,此後多次往返中印都是使用的此條通道。隨後使臣,僧侶在這條道路上往來不絕,為中印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

其次道路開通後,隨之而來的自然是經濟的繁榮。雙方使臣來往,皆會攜帶大量方物,互通有無。“大臣郊迎,傾都邑縱觀,道上焚香,屍羅逸多率群臣東面受詔書,復獻火珠、鬱金香、菩提樹。”這些物品解釋因為兩國的建交而傳入中國,並對中國的文化與宗教產生了影響。

唐使王玄策四次出使印度到底有何意義?從文化視角去看看

第三,王玄策出使印度也有相當的影響,其代表為製糖法的傳入。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印度的目的之一便是製糖法。其製糖法傳入中國後,又被加以改進,製出了白糖“色味愈西域遠甚”,後來又傳回了印度。雙方的技術交流促進了科學的發展與交流

第四,王玄策出使印度在文化方面也有不可估量的影響。它促進了中印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同時也對佛教文化極其相關藝術方面產生了積極影響並流傳至今

當時的中印交流不止令大量的佛經流入中國,天竺國王也有迦摩縷波國等國王請《道德經》,唐太宗特令玄奘法師與道士蔡晃、成英

等組織翻譯工作,將道德經譯為梵文。而王玄策所著的《中天竺國行記》今雖已失傳,但其中許多故事卻被保留下來並被作為佛教藝術題材而流傳,其多見於敦煌壁畫中。

王玄策作為中印外交史上的友好使節,在玄奘後將中印關係推向了一個高潮,其在歷史上的地位足以與張騫並列。其在中印友好關係上的所作出的貢獻對於當時與後市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秦紅衛.唐使王玄策四使印度及其影響[J].隴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2):65-69.

[2]李宗俊.唐敕使王玄策使印度事蹟新探[J].西域研究,2010(04):11-22+137.

[3]陸慶夫.論王玄策對中印交通的貢獻[J].敦煌學輯刊,1984(01):100-10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