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业余修志人的甘苦经历

1986年10月,我参加了《盛泽镇志》的编纂工作。


一个业余修志人的甘苦经历

《盛泽镇志》书影


之前,我是盛泽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我怎么会从教师工作突然走上修志岗位的呢?这里有个曲折的故事。当时的盛泽镇镇长徐兴兴领受了吴江县政府的一个使命,就是要编撰一部《盛泽镇志》。任务很紧迫,必须马上组建编写班子。镇上的一名离休干部戴友农喜爱文史,愿意参加这项工作,但由于文化程度不高,他只答应协助,而不能承担主编。于是,徐镇长急于找到一位主编。他曾是盛泽二中的教师,心想要找到合适的主编,只有去学校。盛泽中学全力支持镇上的工作,找了几位老教师,但都说编写地方志任务繁重,年龄大了,不堪重荷。那天,徐镇长又到盛泽中学来商量借人的事,正巧在校门口遇到我。我们早就熟识,就寒暄了几句。我问镇长有何贵干?他就把县政府下达的编志任务告诉了我,生怕我不懂,还详细地解释了什么叫地方志。我说镇长不必解释,我对地方志有所了解,如果你实在找不到人,我愿意出来帮忙。其实我只是一句戏言,并不放在心上,但镇长却当起真来,与镇委书记徐玉明商量定当,就正式向盛泽中学提出借调我的要求。我当时担任两个高三班语文课,又是语文教研组组长,学校放人有点难处。但镇政府借调我的决心很大,学校也就答应了这个要求。


一个业余修志人的甘苦经历

《盛泽镇志》出版后的作者肖像


盛泽镇志办公室是10月20日宣告成立的,在镇政府花厅召开了成立大会,邀请了许多镇上的元老参加,聘请了6位顾问。编志人员总共4位,除了我和老戴外,还有两位也是借调的。之前吴江丝绸公司已成立了《吴江丝绸志》编写组,为了互相协作,两个编写组“合署”办公,地点就在北斗弄镇政府内。


一个业余修志人的甘苦经历

盛泽镇志出版后全体人员合影(前排左为李炳华、中为戴友农、右为周德华,后排左为陈隆奎,右为唐至煜)


我毛胆大答应编纂《盛泽镇志》,但一旦正式开展工作,立即感到困难重重。一是离上次编纂镇志的间隔时间太长,越过了清末、民国到新中国,横跨三个时代,而必备资料两手空空,完全白手起家;二是地方志涉及方方面面,必须由社会的各个行业、各个部门通力合作,而我一名普通教师,又是外地人,对盛泽社会十分生疏;三是当时盛泽镇财政并不宽裕,镇长叮嘱我必要的钱能花,但一定要勤俭办事,也就是说不能因工作需要而放手花费。我想既然已经领受了任务,没有退路,背水一战定要成功,否则何以向学校和镇政府交待?也幸亏老戴同志,身为转业军官、离休干部,甘心为我当铺路石,全力辅佐我开展工作。

盛泽历史上有过多部地方志,最早的一部是乾隆《盛湖志》,藏于上海图书馆古籍部,我们去上海加以复印。同治间又有一部《盛湖志》及《盛湖志补》(民国14年刻本),我们去吴江图书馆复印。另一部《舜湖记略》,为道光年间手抄本,我们获得信息后去南京中国地理研究所复印。另外,盛泽有人藏有民国年间的《盛湖竹枝词》及《盛湖杂录》(两书合订),愿意给我们看阅,但不肯长期出借,镇政府有一位年轻干部非常热心,想办法拷贝了该书的图样,把书油印出来,虽然不够清晰,但也基本能用。镇上居民听说要编新的盛泽地方志,都非常热心地提供资料的线索,我们通过这些线索,与在外地工作的许多盛泽人士取得了联系,他们也热情地支持地方志工作,把他们自己的简历填写后邮寄给我们。我们获得资料的线索和渠道越来越多了。


一个业余修志人的甘苦经历

《盛湖杂录》《盛湖竹枝词》的油印本封面


归纳起来,我们所有的资料按年代划分大体有三个时期:古代时期(主要是明清时期)、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时期。古代的资料主要靠历史典籍;民国的资料大量收藏于吴江档案馆,当然还有其它各地的图书馆、档案馆;新中国时期的资料除了吴江档案馆,盛泽镇政府也藏有大量的原始档案向我们开放。此外,还要搜集大量活的资料,即必须向大量的当事人作直接的采访,做好采访的记录。可以说,《盛泽镇志》的编纂是盛泽全社会热情支持的结果,是全镇人民热爱桑梓、建设家乡的文化结晶。

一个业余修志人的甘苦经历

《盛泽镇志》被评为省地方志一等奖

一个业余修志人的甘苦经历

《盛泽镇志》参加全国地方志成果展览

工作的最初阶段,我们除了认真阅读已有的历史典籍,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吴江档案馆抄录资料。吴江档案馆是极为优秀的基层档案馆,资料之丰富完备在全国的同类档案馆中可说首屈一指。当时,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把吴江档案馆作为实习基地,还作了有价值的作业——把绸都盛泽作为研究对象,编辑了厚厚5本盛泽资料专辑。这对我们简直是天赐玉帛,带来了许多便利。五四时期,吴江的文化人十分活跃,出版有几十种地方报纸,吴江档案馆保存了其中几种,如《新盛泽报》《新黎里报》等,其中有丰富的民国资料。我们去吴江抄录资料,当年班车很少,如当天来回,工作时间太短,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只能住在吴江招待所,而当时的出差补贴每天只有3角钱,根本不够用,我们必须自掏腰包。一次我参加盛泽中学的党员活动,去嘉兴参观南湖红船,就带便去采访了南湖纪念馆馆长,获得了不少珍贵资料,而节省了出差费用。上海徐家汇档案馆是民国期刊的宝库,我们多次去该馆抄录资料,为了节省费用,我们住在人民广场的地下旅馆,这个旅馆条件简陋,房间中除了简单的床褥,几乎空无一物。去南京查阅资料时,为了省钱,我们住在光华门外的低档旅馆,睡上下铺。总之,我们尽量少花钱多办事。可话又要说回来,我原来在教师岗位,根本得不到公费做学问的机会,现在有这样的机会,感到十分满足,毫无埋怨之心。


一个业余修志人的甘苦经历

1990年11月4日,吴江县档案馆晋升为江苏省二级先进档案馆考评组全体人员合影


一个业余修志人的甘苦经历

县档案馆的资料抄录件


采访当事人,是获取口述历史资料的重要一环。我们采访了许许多多身份各异经历丰富的各界人士。


一般来说,采访革命先辈,过程比较顺利,先辈们对革命有功,非常愿意讲述自己光荣的生平,我们也从中得到了深刻的教育。譬如我们去常熟采访了解放后第一任盛泽镇长俞双人同志,他为我们讲述了许多地下党时期的残酷而生动的故事,讲述了盛泽解放的全过程及许多动人的细节。再如我们去上海采访了地下党的传奇人物金若望(大鹏)同志,他跟我们讲述了他自己亲身经历的地下党打入国民党军队的故事,以及暗杀汉奸叶冠吾的惊心动魄的细节。采访盛泽绸业界的老前辈汪钦臣也让我们心怀感激,汪老先生高龄九十余,居住在上海宝山,听说我们要去拜访他,激动得觉也睡不着,早几天就去酒楼订了一桌丰盛的菜肴,准备款待我们。他的已达古稀之年的儿子从上海宁波路与我们汇合,然后领路去宝山采访他的高堂。汪老先生鹤发童颜,仙风道骨,给我们讲述了盛泽丝绸业的历史沧桑,事后还吟诗一首,表达对振兴家乡的殷切期望。


一个业余修志人的甘苦经历

汪永亨绸行在意大利都灵博览会所获金牌


但采访有些人士就不那么顺利了,如我们去上海采访当年的国民党人士徐因时家族时就吃了“闭门羹”,当时政府对他们家的政策尚未落实,其家族心中有气,就对我们冷若冰霜。还有一次,我去苏州铁道师范学院采访民国初年盛泽旅外学生会会长张光达,张先生大学退休教师,高知身份,很有修养,表示愿意接受我的采访,但他的女儿(铁师教师)态度强硬,不客气地将我驱逐出门。我知道,其盛泽的家在“文革”中受到冲击,她怨气未消,故对我“金刚怒目”。

最为遗憾的是对张耀德的采访,张先生是五四运动时的学生领袖,参加过北伐战争,参与过孙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又是政法学家,才华横溢,满腹经纶,他当时87岁,被省政府荣聘为文史馆馆员。但我们对他的访问迟了一步,他已卧病床榻,弥留之际,我凑近他的耳朵,他只对我说了一句“柳亚子先生是我的入党(指国民党)介绍人”,就昏迷过去,几天后驾鹤西去。由此,我深知对重要人物的采访刻不容缓,机会往往稍纵即逝。


一个业余修志人的甘苦经历

《新盛泽报》


搜集资料好像牵丝扳藤,逐步伸展。例如,我们与民国初年《新盛泽报》创办人徐遽轩的儿子徐天鹗先生取得了联系,由徐天鹗我们又得到了许多盛泽人士的信息,并与民国年间沪上著名的文化人徐蔚南的女儿徐天明(成都电台主任编辑)取得了联系,得到了她积累多年的其父生平资料,使我们得以写成《徐蔚南传》。郑桐荪先生是清华大学数学系的创始人、柳亚子的妇兄,我们知悉了他女儿郑士宁女士(陈省身夫人)在美国的地址后,与她通信,得到了她热情洋溢的复信,她花了大力气去搜集父亲的生前资料,甚至通过她的表兄柳无忌先生(柳亚子之子)与郑桐荪当年留学的康奈尔大学联系,从康奈尔陈年的档案中找出了郑桐荪的资料。她邮寄给我们一大摞复印资料,使我们不仅了解了郑桐荪,还获取了很多其它的信息。由郑士宁,她的两位弟弟郑师拙、郑志清也从美国给我们来信,提出建议与意见。盛泽人都知道两弹一星的功臣程开甲,但怎么与程院士取得联系呢?我先向他所在的单位国防科委写信,信件石沉大海;我又给中国科学院去信,同样泥牛入海。后来我想到程院士是全国政协委员,就给全国政协去信,要求他们把我给程开甲的信转告给他本人,大约一个月以后,我们终于得到了程院士的亲笔回信,得到了他对盛泽镇志编撰的热情鼓励,并得到了他为《盛泽镇志》的珍贵题词。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还得到了老作家冰心、数学家苏步青、方志学家来新夏等名人的亲笔复信。


一个业余修志人的甘苦经历

程开甲院士给作者的信封

一个业余修志人的甘苦经历

程开甲院士给作者的信笺

一个业余修志人的甘苦经历

程开甲院士给《盛泽镇志》的题词

一个业余修志人的甘苦经历

老作家冰心女士给作者的信

一个业余修志人的甘苦经历

苏步青教授给作者的信

一个业余修志人的甘苦经历

方志理论家来新夏给作者的信

一个业余修志人的甘苦经历

弹词家刘韵若女士给作者的信

一个业余修志人的甘苦经历

全国政协委员郑重教授给作者的信

在吴江全县的镇志编纂工作中,县地方志办公室发挥着指导与牵头作用。镇志办与县志办互相协作,资料共享,信息互通。在县志办的指导下,解决了许多共有的疑难问题,也推广了许多先进的经验。盛泽镇志办最早写出了“地理卷”初稿,县志办就组织了全县地方志工作会议,集中研讨盛泽“地理卷”的成功与不足,以推进面上的工作,形成了“成功一卷写一卷”的经验与共识。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的工作进度大大加快。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编纂出一个部分,并把征求意见稿印发给全镇的各个部门与县属单位,以求得社会各界的修改补充意见。同时,也等于把镇志编撰的阶段性成果报告给了全镇人民,发挥了极大的宣传与鼓动作用,出现了良性循环的局面。


一个业余修志人的甘苦经历

《盛泽镇志》征询意见稿


一个业余修志人的甘苦经历

镇志评审


1989年底,我们已完成了镇志的全部初稿,交给县志办审阅。县志办给予大力支持,于1990年3月15日在盛泽镇召开了评审会议,召集各镇志办参加。镇政府还召集了全镇各界代表参加,并邀请了多位专家莅临指导。会后,我们一边对初稿进行修改,一边联系出版社落实出版事宜。1987年秋我调入吴江丝绸中专工作,几年中,我都是一边教书一边写书,是业余的修志者。评审会议后,我已经承担了学校的全职工作,初稿修改完全在晚上及节假日进行。是时,已经实行盛泽镇乡合并,镇政府已经搬迁至东郊新址,我们镇志办则留在原地办公。每天晚上,我就一个人在偌大的院落里,静静地坐在办公室伏案写作,没有丝毫的倦意,反而常常感到一种书海夜航的享受,不到11点我决不鸣金。如此抓紧时间,到九月份我就向江苏古籍出版社交稿了,经过三轮的意见反馈,三次的校样,书稿就敲定了。


一个业余修志人的甘苦经历

各类报刊对《盛泽镇志》出版的报道

1991年4月,《盛泽镇志》出版。7月,成书运抵盛泽,分发到全镇各部门各单位。这是吴江的第一部新方志,全镇人民非常欣喜,像办喜事一样地庆祝这一文化成果。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位耄耋老人——盛泽中学的退休教师王企曾,他特地拄着拐杖来到镇志办,代表着盛泽的老一辈,向我深深地鞠了一个躬,我赶快回礼,表示不敢。他还撰写了四首七绝,请书法家张贻宗先生泼墨写成条幅,庆贺《盛泽镇志》问世。


一个业余修志人的甘苦经历

盛泽中学退休教师王企曾给《盛泽镇志》出版的贺诗



一个业余修志人的甘苦经历

“壮丽70年,我的新时代”征文启事

一、征文主题

紧紧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这一主线,以个人、家庭、吴江和国家的发展为视角,用文字生动展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建设、吴江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为追求幸福生活而奋斗的精神风貌。

二、征文内容

要求以第一人称的角度,讲述自己和身边人的亲历、亲闻,以小见大,通过个人家庭命运转变,折射祖国发展家乡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内容必须真实准确,严禁抄袭。篇幅2000-3000字左右;文稿须为原创作品,未在其他媒体刊登过,文章末尾要注明作者姓名、联系方式、个人简介和个人近照;能配上与文稿内容相关的照片更好。

三、征文截止时间

2019年9月30日

四、征文对象

在吴江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界人士

1.征文以电子文稿方式发至邮箱[email protected]

2.邮件请注明“我的新时代”主题征文字样。

六、征文评选及录用

吴江区档案馆对合适的征文在“吴江通”微信公众号推出,并给予稿费奖励。征文活动结束后,吴江区档案馆组织评委,结合文章质量和微信阅读量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录用文章将结集出版。

〓友情提示:本次活动谢绝一稿多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