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彈爆發時毀天滅地,為何有一個距離爆心300米的日本女人可以倖存?

捂愛的人


混凝土牆是她能夠活下來的唯一原因!

大家都知道,原子彈和氫彈這種核武器,是一個國家的戰略武器,它可以摧毀一座大城市,頃刻間讓一座城市變成廢墟。在人類歷史上,唯一把核武器用於戰爭的事件,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為了報日本偷襲珍珠港的一彈之仇,在日本投下兩枚“小男孩”原子彈。但是,奇怪的是,原子彈爆發時毀天滅地,但是有一個距離爆心300米的日本女人卻倖存了下來,這是怎麼回事?


兩顆原子彈,共造成日本20萬人傷亡。傷亡數字,差不多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差不多,這也是人類歷史上,唯一的一次核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軍對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擲兩顆原子彈,造成大量平民和軍人傷亡。


雖然這個傷亡數字還沒有公開,但是據史書和影像記載,人類歷史上唯一將原子彈用於戰爭的這次事件,造成了日本20萬軍民的死傷,這個數字差不多和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死傷人數持平。

這個被原子彈中傷的日本女人,距離爆心260米,可以說是必死無疑,但是,一座混凝土牆擋住了原子彈的衝擊波,使她能倖免於難。

我們來看看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

這個女人名叫高倉秋子,是一位銀行的職員。事件發生時,她正在廣島銀行總部收拾自己的辦公桌,但是,禍從天降。她在還沒有明白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的時候,周邊好像出現了一片白色的光,隨後,原子彈釋放出來的衝擊波,將她撞昏不省人事。


之後,她的同事把她叫醒,這時候的大街上基本沒有人了,整個城市變成了廢墟,遍地都是燒焦的屍體。後來,她們被高倉秋子的媽媽接到了倉橋島避難,她的同事在一個月後死去了,而高倉秋子卻倖存了下來。

在多年後,高倉秋子說出了當時的情況,她躲在了一個大混凝土牆的後面,原子彈爆炸發出的巨大沖擊波,並沒有給她造成什麼傷害,這也是,她能在這場災難中倖存下來的原因。

幸運女神眷顧了她,可以說,高倉秋子能夠在這場災難中存活下來,完全是一個奇蹟。

多年後,曾經在廣島投下原子彈的美軍飛行員保羅·蒂貝茨是這樣形容自己當年的行為:我每一晚都睡得很香,我不後悔投擲原子彈。


雖然日本軍國主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做了很多滅絕人性的事,原子彈下無冤魂。但是,這次原子彈轟炸,可以說,為未來的核戰爭打了一個巨大的警示語。我們暫且不說,投放原子彈的戰略行為,就從結果來看,無疑給了日本軍國主義最後的打擊,讓他們付出慘重的代價:20萬人的傷亡。

高倉秋子的倖存,無疑是一種奇蹟。


疑今察古幾復


日本挨原子彈是一點都不冤。確實有一個叫高倉秋子女人在廣島的原子彈核爆中心不到260米的位置倖存了下來,幾乎相同的距離,還有一個名叫宇佐美本江的18歲女人也活了下來,但是一個月後死去,高倉秋子也好不到哪兒去,全身100多處傷口,其實距離核爆中心500米範圍內有12個人活了下來。

在銀行工作的高倉秋子是靠極其厚重的混凝土外牆存活下來的,這道堅牆幾乎阻擋了所有衝擊波和核輻射,倖存的12人大多死於輻射引發的後遺症,比如白血病等等,高倉秋子又是“幸運兒”,在45歲發病,比其他人晚很多,自此她終生與輪椅為伴,無法擺脫。

不瞭解那段歷史的朋友恐怕會想,平民何罪,日本軍國主義不但令亞洲生靈塗炭,還害了很多日本的無辜平民?

抱歉,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一億玉碎”全體日本人耳熟能詳。日本軍國主義在戰前就有其生存土壤,有著很深的社會基礎。早在甲午戰爭發生的9年前,日本維新派便提出“脫亞入歐”論,全體國民(排除極少數外,下文同)對亞洲民族充滿了不屑和蔑視,他們認為,把他們列為亞洲人是一種侮辱。

真正讓日本全國人民支持戰爭的原因是,1894年的甲午戰爭,戰爭賠款讓日本富裕起來,也讓全體日本人獲得了足夠的好處,他們要效仿的是西方國家的侵略和掠奪行為,這樣能讓他們過上好日子,征服中國、征服朝鮮作為日本國策深入人心,也可以稱之為洗腦。

利用這筆鉅額財富,日本的公共教育普及率超高,但軍國主義者們為民眾灌輸了什麼思想呢?他們竟然認為各國形成絕對國家主權是無政府主義的蔓延,換言之,他們覺得要有超過地域、政權、國家的所謂的“大政府”“東亞共榮圈”,來將各國納入“監管”,他們的“光榮任務”是要將東亞各國從西方列強的殖民者手中解放,這顯然是各受害國所無法容忍的無恥言論,無恥至極。

加上日本的政治宣傳,普通民眾始終認為日軍是在解放亞洲,侵佔他國是理所當然的,他們是“歐洲”的,他們是“高貴”的,再加上已經獲得的好處,所以對日本軍國主義是全民支持的。包括青少年在內,全民捐款慶戰,整個日本捲入支持軍國主義,支持戰爭的狂潮。

可笑的是,在日本將要戰敗之前,日本國內物資極度匱乏,吃飽肚子都成了難事,他們遭受空襲,他們遭受原子彈,他們竟然覺得他們是無辜的,他們是受害者,儼然已經忘記自己餓著肚子也要趕製軍需品送往前線的事實。

日本極少數人頭腦還算清醒,比如當時的日本共產黨、很多宗教人士以及少數知識分子,他們都是反戰的,在那個年代他們的罪行就是反對天皇,遭到了殘酷的鎮壓。

面對日本右翼勢力回潮,希望日本國民能夠深刻反省自己在歷史上所犯下的醜惡罪行,不再一意孤行,以免給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帶來萬劫不復的滅頂之災。


古今通史


這位日本女人名叫“高倉亞紀子”,也翻譯為“高倉秋子”,在2005年BBC播出的一檔紀錄片《廣島》中,她作為當年廣島核爆的少數倖存者之一出鏡,講述了自己當年的不幸遭遇。

1945年的8月6日,早上的7點40分左右,在廣島市某銀行工作的高倉亞紀子,與另一位女性員工宇佐美本江同時抵達銀行,因為當地的銀行規定,女性員工要比男性員工早到30分鐘,並提前完成清潔工作,因此整座銀行內只有高倉亞紀子兩人。

(圖:1945年的高倉亞紀子)

到了早上的8點15分左右,高倉亞紀子回憶說這是廣島的上班高峰期,透過窗戶她看到了腳步匆匆的上班族,然而就在此時,一顆明亮的火球突然自高空中燃起,其亮度甚至比太陽更加耀眼,幾乎無法直視,隨之巨大刺耳的爆炸聲響徹耳際。

短短數秒內,高倉亞紀子與同事宇佐美本江,先後經歷了難以想象的爆炸衝擊波與熱浪,隨之天空從耀眼的光亮變為昏暗,巨大的火球在數秒內燒灼了目之所及的一切,最終只見硝煙滾滾與烈焰沖天。

僥倖存活的高倉亞紀子從廢墟中爬出,眼前的銀行大廳已是滿目狼藉,她不顧一切的從碎裂的瓦片中扒出宇佐美本江,二人相互攙扶著走到銀行外,卻被眼前的景象徹底驚呆了。

原本井然有序的街道,此刻已經淪為熊熊燃燒的火海,記憶中的建築已經不復存在,而是變成了一堆又一堆殘缺的瓦礫廢墟,大街上隨處可見被燒焦的屍體,空氣中飄蕩著一股異常刺鼻的焦糊味兒。

(圖:《BBC:廣島》紀錄片截圖)

由於日本政府已經提前數週下達通知,美軍可能會轟炸日本國內的多座“主要城市”,而廣島便在此列,因為在當時,廣島是日本陸軍預備役總部的所在地,同時也是日本運輸陸軍的主要軍事港口之一,所以早在數週前,廣島市民就已經接到日本政府發佈的空襲預警,並且做好了一旦防空警報拉響,便會立即躲入防空洞的準備。

然而高倉亞紀子對眼前的景象除了震驚以外,還感到十分疑惑,她明明只聽到了一聲驚天動地的巨大暴響,為何整座廣島彷彿都變得人間煉獄一般?

如果是美軍實施轟炸,應該能給人足夠的避難時間,可是這一切發生的都太過迅速,太過突然,令人躲避不及。

事後很久她才知道,那一枚舉世震驚的炸彈,是美軍的絕密武器,代號“小男孩”,而這種新式武器,有一個看似平平無奇卻令人聞風喪膽的名字:

核彈。

那麼問題來了,據高倉亞紀子描述,她所工作的銀行,距離核爆中心只有260米遠,在如此近距離經受核爆的情況下,為何只有她和同事僥倖存活呢?

主要原因,正是由於當時的廣島市銀行大樓,採用了最高級別的防震設計,主體混凝土的強度比一般建築還要堅固,在設計之初,建築公司方面就考慮到了防震與防爆兩種隱患。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位於太平洋地震帶上的國家,遭受的地震十分頻繁,為了抗擊可能發生的地震,全日本範圍內的所有民用建築,幾乎都使用了輕量化的建築材料,主要目的就是在地震發生時,一旦發生建築倒塌,儘可能的減少人員傷亡。

在二戰時期,日本國內的重要建築,如政府辦公大樓,金融機構,以及軍事機構等,為了防止空襲轟炸可能帶來的人員傷亡,也將防爆的需要考慮進了建築設計之中,所以在二戰時期,日本國內新建的重要建築,大量採用堅固厚實的混凝土,在防爆程度上甚至一度達到了軍用防空級別。

而當時高倉亞紀子所在的銀行大樓,正是這麼一座兼備防震與防爆的新式大樓,據高倉亞紀子本人回以,雖然大樓的頂部在核爆中產生了塌陷,導致頂部的混凝土與石塊紛紛砸下,但整座大樓的主體結構卻並未產生實質性的損壞,相比較核爆中心處碎成粉末的民居來說,還算較為完整,異常堅固的混泥土外牆,阻擋了大部分的核彈衝擊波與炙熱高溫,使內部的人員倖免於難。

同時作為人類歷史上首枚原子彈,“小男孩”的威力仍然存在侷限,這種侷限並非說“小男孩”的爆炸威力不強,而只是對比後來逐漸完善的原子彈殺傷威力,存在一定侷限性。

所以,兩方面主要原因:

一是市中心銀行大樓堅固的混凝土牆體,一定程度上抵擋了爆炸的威力與高溫,相對尋常建築更為優異的防震與防爆性能,提供了相當重要的保護。

二是美軍當時研製的第一顆原子彈,在對建築的破壞性上仍存在一定侷限,從後來的統計結果也可以看出,當天經受核爆死亡的人員,主要來自於室外,其身體直接暴露於核爆的衝擊波與高溫之中,而在室內仍有不在少數的倖存者。

這也就解釋了為何距離爆心僅有260米,高倉亞紀子卻能幸運存活的原因。

至於那些暴露在室外的人,則是在瞬間被炙熱的高溫汽化,堪稱屍骨無存,就沒上面這兩位那麼好命了。

而廣島核爆,也給全世界所有愛好和平的人們敲響了警鐘,若一味的發動戰爭,侵略他國,使不計其數的無辜者喪生,侵略者也必將自食其果。

最後,願世界和平。

————


錢品聚


當年的日本廣島原子彈爆炸之後,確實是有一個女人存活了下來,這個女人的名字叫做高倉秋子,其實不僅是她,當時還有一個女人也同樣存活了下來。

這兩個女人當時所處的位置都相同,都是距離原子彈爆心僅僅只有300米的位置,那麼,是什麼原因才導致,只有她們兩個才存活了下來,而其它處於原子彈爆心不遠處的人都死了呢?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在很早的時候就被日本人給隱藏起來,因為他們也不確定還會不會有第三顆原子彈降落到他們國家,所以必須要做好一切的預防和保護措施,因為原子彈對他們造成的傷害實在是太大。

要是再來一顆,這個小島國根本就承受不了,而這兩個弱小無助的可憐女人即便是存活了下來,在她們的身體上,也會因為原子彈的緣故留下來非常多的傷害和遺症。可悲可嘆的是,她們兩個除了要眼睜睜的看著周圍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親人全部都死了之外,卻根本無能為力之外,還要親眼見證曾經最愛的城市在頃刻間被灰飛煙滅。

當然,這兩個女人她們之所以能夠存活下來,肯定也是有能夠存活下來的原因,但是這個原因,到現在除了日本的高層和這兩個女人本人以外,幾乎沒有人知道。

因為這個方法已經被列為了最高機密,只有在最關鍵時刻暴露出來,才會發揮它最大的作用並減少傷亡。不過雖然其它人都不知道,但是卻也可以從以下幾點來進行分析和推理,雖然說不一定是最正確的答案,但也有一定的可能性和依據性。

那時候的高倉秋子,還十分的年輕,只有20歲,可正處於芳華時期的她卻在一時間內遭受到了地獄般的痛苦。好在由那時她正在廣島的銀行上班,距離原子彈爆心,只有300米遠,最後倖免於難,據目前最多的說法,無非就是被厚重的建築物擋住。

原子彈爆炸之後,在她的後背上足足留下了100多處被撕裂的傷痕,雖然人沒死,但是卻也受到了極大的創傷。出院之後,她又把自己在原子彈爆炸中所經歷的事情,給寫出了一部回憶錄,內容如下:

“我難以置信的望著街面,街道上,行人匆匆,但是這些人卻在頃刻間全部都死亡了,灰飛煙滅就是眨眼間的事情,不做多餘的停留。從那天起,我就開始變得非常的害怕火,一旦我遇見了火,我的內心就會感到無比的恐慌,就好像當時所見到的那幅情景,會在我的面前重複發生一樣。我的身體會不受控制的顫抖起來,呼吸也開始變得困難。”

原子彈的研發和進展從來就沒有被停止過,即便是沒有人不知道原子彈這種東西對地球的危害性,但是各個國家就是不肯斷絕繼續研發和死機的念頭。

唯恐其它國家會在武器方面超出自己許多,然後就會有滅國的風險,隨著時間在不斷的流逝,我們可以看到,各個國家對於原子彈的研究已經變得越來越深刻,目前光是100萬當量級的原子彈都數不勝數,就更不要提那種未公開的殺傷力更強大的原子彈了。

據說美國最新公開的一個原子彈已經達到了1000萬當量,這個數字可以說非常的嚇人,雖然說擁有這種級別原子彈的國家較少,但是它一旦被投放出去,那威力絕對是難以想象的,對全人類惡言都將會是一場大的災難。

有人說,在美國所投放出來的第一顆原子彈“小男孩”面前,你或許會有機會逃生,因為那顆原子彈就跟它的名字一樣,還沒有長大。

而當你遇到美國目前最先進的原子彈的時候,其實你什麼都不用做,只需要站在那裡等死就可以了,因為你的任何做法都是徒勞的,也沒有任何的作用,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美國曾做了一個實驗,在他們國家100萬當量的原子彈爆炸之時,從爆心到爆心附近的3000米內,死亡率高達百分之百。這時候就不管你是不是有金屬物體擋住了,那恐怖的核輻射會直接將你殺死,由此可見,在美國最新的原子彈1000當量的面前,根本就沒有任何生還的可能。


貓眼觀史


世人對於核彈的真正威力其實有很大的誤解。就像大家所熟悉的,很多文章都提到過的,美俄曾經都擁有數萬枚核彈頭,他們加一起可以把地球毀滅幾十遍;我國之所以搞有限核威脅,是因為我們只需擁有將地球毀滅一遍的能力就可以了,毀滅一遍跟毀滅幾十遍,並沒有多大的不同——這其實是騙人的。美俄核彈頭加一起也毀滅不了地球一遍;美國“現役”的所有核彈頭,還做不到摧毀我們所有的縣市;至於我國的,就更不用說了。

而且,核彈的殺傷半徑跟其當量並不是呈線性正比的,而是跟“當量的立方根”差不多成線性正比的關係。所以,核彈當量大10倍,殺傷半徑只是大2倍左右而已。題主所說的這枚核彈,應該是1945年美國投到廣島的名為“小男孩”的原子彈。其當量在1.2-1.5萬噸,空爆殺傷半徑約2公里。而且,要注意的是,這個距離是指對“無遮攔的暴露人員”的殺傷距離。如果是躲到建築物後面或裡面,坦克裡,或者地下工事裡等,這個距離就要大大縮小了。當然,如果你躲到建築物後面或者裡面,建築物的坍塌可能會造成2次危害。

日本廣島爆炸後的建築物

以100萬噸的核彈(空爆)為例,其對地面暴露人員的的殺傷半徑為6-7公里,對戰壕內人員的殺傷半徑為3-4公里,對坦克車內人員的殺傷半徑為2.5-3公里,對避彈所內人員的殺傷半徑為1.2公里,對地下永久工事裡的人員的殺傷半徑只有0.8公里,也就是隻有800米。也正因為這種情況,才會出現中美蘇幾個大國,曾經所做的在核戰條件下衝鋒作戰的演習——因為對於工事、坦克車等物體內的人員,核彈的殺傷半徑並沒有那麼大。要不然人都被炸死了,還衝鋒什麼啊。

所以,這裡就有一個知識點了,如果核彈突然來襲,對於大街上的一般人來說,躲在哪裡最安全?——地鐵裡有支撐柱的地方,因為這時核彈對其的殺傷距離是很小的。當然,這個殺傷距離指的是“使其立即死亡或者喪失戰鬥力”,讓其“受傷”的半徑要一些。至於廣島這顆“小男孩”,由於其當量只有1萬多噸,對銀行這種防護措施比較好的厚建築物,殺傷半徑也就幾百米。而且,1萬多噸TNT當量的核彈,其殺傷主要靠的是貫穿性的核輻射,這種輻射相對容易被建築物遮擋;而衝擊波、光輻射的殺傷距離,則要短一半左右。

只能說,這事是有可能的。如果是真的,算其運氣比較好吧,沒有在大街上,銀行主建築也沒有倒塌。


晨曦談兵


誰說的?

廣島原子彈當量是2萬餘噸,而當時這枚原子彈殺傷方式有衝擊波 電離輻射 高溫高壓 還有未完全反應的核材料,這枚原子彈雖然是空爆,但是它產生的巨大溫度足夠把鋼鐵汽化,原子彈可是氫彈的引信,而氫彈的啟爆條件之一就是4000萬攝氏度。



而這種溫度會從爆心傳播到空氣,然後從空氣傳送到建築物或者人體或者地面,當然另一種熱傳導方式是熱輻射。

必須要在地下垂直300米,否則沒有生還的可能,看看美國在沙漠做核試驗留下的深坑。


李曉偉


原子彈爆發時毀天滅地??

毀天滅地僅僅是文學誇張術語,實際上原子彈爆發威力很強,但是真的沒有到達毀天滅地的程度。

首先:

1.介紹下原子彈.氫彈的威力(當量):當年廣島小男孩原子彈的威力是15kt。目前已知最強的氫彈是前蘇聯的沙皇炸彈100mt(威力太強,所以實驗的時候用的是50mt的沙皇炸彈)。從當量來看後者是前者的6666倍。

2.爆炸方式:空爆威力大輻射小,地爆威力小輻射大。當年廣島原子彈就是空爆,這也是廣島僅僅經過數十年就沒有輻射的原因。

3.威力是由多層組成,從內向外可以分:氣化層(大白話就是消失,氣化),最強鼓風層(大白話最強衝擊波),輻射層,火焰層(大白話就是高溫烤一遍),最弱鼓風層(大白話就是最弱衝擊波)。內層包括外層,但外層不包括內層(也就是說,氣化層也會有衝擊波等)。實際上分層不止4層,也不是氣化層這樣粗俗表達,大家明白就好。

我給大家還原當年廣島原子彈分層,大家就能明白為什麼300米還有幸存者了。


最內層,深橘黃色(半徑180m),這範圍內的人渣渣都沒了,就算是石頭那也融化了,目前來看死亡率100%。

紅色圈圈為最強鼓風層(半徑340m),這個範圍內溫度很高,但是無法使石頭融化人體氣化。如果沒有掩體,內臟會被瞬間震碎,瞬間死亡,然後被火焰吞噬;如果在木製結構內,內臟依然會被震碎從而瞬間死亡,一般的房屋也會被無情推倒;如果在大理石這類穩固的建築內,直接燒死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往往由於內臟破裂或缺氧死亡。整個區域死亡概率接近100%。我如果沒記錯300m那個倖存者是在大理石構造的銀行活下來的。

綠色圈圈是輻射層(半徑1200m),在這個範圍內會受到火焰吞噬和一定量的衝擊波傷害,如果是露天環境短時間內很快死亡;如果在建築物內活下概率相對來說大一些。但是就算活下來的基本上也會得白血病等疾病。

淺橘黃色為火焰層(半徑1910m),在這個範圍內,如果處於露天環境至少3級燒傷,當場立刻死亡的概率不大,後期死亡概率很大;如果處在非易燃且相對結實的屋內,生存概率很大。

灰色為最外層鼓風層(半徑4520m),這個範圍內,如果在室外內臟會受到損傷,一般不會直接死亡,有一定後續死亡可能性;如果處於室內死亡概率比較低,室內死亡往往和房屋倒塌有關。

在綠色圈外面的灰色圈通俗點說是:真正有意義的威力圈(半徑1670m)。也就是說當年廣島原子彈最危險的就是1670m。這個距離有多遠,大家自己腦補吧。

上文說到沙皇炸彈威力是廣島的6666倍,那麼威力圈半徑也是6666倍麼?不是的。大概只大40倍。下面給大家獻上100mt的沙皇炸彈威力圈,同樣還是拿廣島舉例。

因為一個是原子彈一個是氫彈,所以威力圈的組成略有不同,但是大體上相同。

最內層(半徑6.1km),在這個範圍的人直接氣化。

深灰層為最強鼓風層(半徑32.6km),這個範圍內九死一生。

淺黃色為火焰層(半徑73.7km)。

最外層為最弱鼓風層(半徑91.8km)。

這數據很驚人了吧,但是如果以地球為參照物那還是很渺小。那些說核武器能毀滅地球,那是不可能的,地球依然會存在,只會毀滅人類。


追憶似夢流年


1945年8月6日,早晨8點,20歲的日本銀行職員Akiko Takakura 小姐從她居住的廣島八丁堀出發,走到位於廣島紙屋町的廣島銀行上班。

到達銀行時,大約八點一刻左右,第一件事是在考勤簿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然後走向自己的崗位。

當Akiko Takakura 簽名的時候,她並不知道,在她頭頂上方萬米高空處,一架美軍的B-29轟炸機的機腹打開,一顆五噸重的巨型炸彈被投擲出來,向著瞄準過的廣島相生橋直撲下來。

在它掉落的這十五秒鐘內,Akiko只來得及用抹布擦拭了一下辦公桌上的灰塵,然後她就忽然發現窗外有一道遮天蔽日的白色光芒,緊接著她就失去了知覺。

這顆炸彈就是美軍首次投入實戰的原子彈“小男孩”,它最終在相生橋西邊一百米的地面以上600米處爆炸,這裡距離廣島銀行有二百六十多米的距離。

當她恢復知覺的時候,她發現她處於黑暗之中,她聽到了一個女孩的哭聲,那來自於她的同事Asami,她想攙扶著Asami跑出房子,但對方說自己根本無法動彈,此時天上的光亮多了一些,Akiko從破裂的水管中找到了一些清水,潑在了Asami的頭上,想讓她清醒一點,就這樣,Asami恢復了一點體力,兩個人一起跑到了大街上。

按照Akiko的想法,本來是躲到遠處的閱兵場,但她們被一團大火擋住了去路,一陣陣火熱的空氣湍流在大街上肆虐,灼傷了她倆的頭部、背部和腿部,此時的廣島,對二人來說,如同阿鼻地獄。

她倆在街道上發現了許多燒焦的屍體,他們的指尖上有的還冒著藍色的火苗,到處是濃煙,她倆幾乎喘不過氣來,直到下了一場雨,情況才稍微好了一點。

廣島已經成為死亡之城,之所以兩人能夠倖免,是因為銀行厚厚的混凝土牆擋住了大部分衝擊波和瞬間輻射。

但只比Akiko小一歲的Asami脊柱受了重傷,一週後宣告不治。

Akiko幸運的活了下來,身上的一百多處傷口在家人的照顧下也漸漸癒合,原子彈爆炸中心點五百米之內,像Akiko這樣的幸運兒,還有11個,他們也是由於在堅固的建築物內得以倖免。

Akiko後來從事幼兒教育事業,結了婚,生了子,45歲那年,因為脊柱腫瘤做了手術切除,再後來,在廣島和平文化基金的支持下,她成為了一名原子彈受害者群體的宣講員。

2015年,她在日本紀念廣島核爆七十週年的活動中還露過面。


歷來現實


原子彈雖然具備很強大的殺傷力,但要說毀天滅地是誇張了,實際上很多地形地貌和人造建築都能夠抵擋原子彈的某些攻擊力。一般來說,原子彈的殺傷主要包括四部分。其一是光輻射,刺傷人的眼睛;其二是熱輻射,把距離爆心較近的人物直接化為灰燼;其三是衝擊波,房倒屋塌,人體摧折;其四是核輻射。受輻射者的組織器官被破壞,輕則很快死去,重則罹患疾病。

而高倉女士的工作是銀行職員。在原子彈爆發時,她恰好位於銀行的櫃檯。眾所周知銀行是一個國家防護最嚴密的房屋之一。高倉所在的銀行擁有厚厚的混凝土牆壁,再加上從此地到爆心還有大量比較結實的房屋。這些建築物不但阻攔了光輻射,也隔絕了大部分熱輻射和衝擊波。核輻射也因此大為削減。再加上她所處的櫃檯本身又比較厚重結實,各方面原因加在一起,使得她逃過一難。儘管如此,她還是受了一百多處傷。後來,因為遭受核輻射,她得了脊柱腫瘤和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和她在一起的另一個女職員雖然當時活了下來,卻在一個月後因為輻射病去世。


巴山夜雨涮鍋


首先說一句話,原子彈下無冤魂,我一點都不同情日本在原子彈下死的日本人,同情他們的人去問問南京犧牲的30萬同胞答不答應。

當年日本要執行一億玉碎的計劃,美軍為了減少損失,同時也為了逼迫日本投降在日本的廣島、長崎分別投下一顆原子彈,投到廣島的這顆名叫“小男孩”,而這位“小男孩”包含了64千克的鈾,其中只有0.6克的鈾真正地轉化成能量,釋放的能量約相等於一萬三千公噸的TNT烈性炸藥,即大概為5.4乘10的13次方焦耳。這次爆炸直接把廣島帶回了石器時代,廣島所有的房屋全部倒塌,全市24.5萬人口中有7.815萬人當日死亡,傷著更是不計其數。

而這位在離原子彈爆炸中心300米內幸運的活下來的人叫高藏信子,她是一名銀行的職員,爆炸發生時,她正在銀行的底下金庫中,正是由於銀行的具有層層水泥牆的底下金庫為她提供了保護,才讓她倖免於難,不得不說也是非常幸運了。

日本到現在還不承認當年的侵略歷史,小咖問它們一句,你們的臉呢?奧 不好意思 忘了你們沒有了,只知道說當年被炸的多麼悽慘多麼可憐,為什麼不說說自己為啥挨炸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