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项重大发明,影响了几十亿人几百年的生活,它的作用还在延续

前言:第一次农业革命浪潮发生在八千到一万年前,人类从原始渔猎时代进入农业社会;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发生在二百多年前,人类进入大工业时代;第三次信息革命浪潮,已经展开。夹杂在这三大浪潮里的一次次涌动的小浪潮,将人类推向一个个新高度。让我们用键盘记录身处这些浪潮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科技发展对普通人行为和心理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变化。

人类脱离动物的标志之一就是居住环境的改变。从就地取材的搭建的茅棚,到木质结构的住宅,再到土木结构的房屋,人类的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几十万年前,人类还和地球上的其他动物一样在丛林中、河流边生活,而自从人类学会搭建房屋,这些房屋明显区别于鸟巢或洞穴,此时,人类的生存条件开始领先于身边的动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搭建的房屋越来越结实,功能越来越多,人类再也不用风餐露宿,随季节迁徙,而是在自己搭建的房屋内完成多项活动。房屋解决了人类居住问题,与自然界隔离,避免了风吹雨淋,挡住了豺狼虎豹,使得人类有精力去完成更具意义的事情。特别是在近两三百年来,人类的居住条件又上了一个台阶,而促成提升的关键发明就是水泥。

有一项重大发明,影响了几十亿人几百年的生活,它的作用还在延续

1756年,英国工程师J.斯米顿发现,采用含有粘土成分的石灰石可以烧制出水硬性石灰,在配上火山灰,就可以用于水下建筑的砌筑砂浆。1796年,英国人J.帕克用泥灰岩烧制出天然水泥。在此基础上,到了1824年,英国建筑工人约瑟夫·阿斯谱丁发明了水泥并取得了波特兰水泥的专利权。他用石灰石和粘土为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后,在立窑内煅烧成熟料,再经磨细制成水泥,被命名为波特兰水泥。

1889年,中国河北唐山开平煤矿附近,设立了用立窑生产的唐山“细绵土”厂。1906年在该厂的基础上建立了启新洋灰公司,年产水泥4万吨。中国在1952年制订了第一个全国统一标准,确定了水泥的品种和标号,并将波特兰水泥按其所含的主要矿物组成改称为矽酸盐水泥,后又改称为硅酸盐水泥至今。目前我国水泥用石灰岩查明储量约1343亿吨。2017年我国水泥产量约23亿吨,占同时期世界产量的4成还多,位列全球第一。

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甚至偏僻的郊区、农村,水泥无处不在。水泥裹着钢筋和砖石,构成了现代化的丛林,高楼大厦、城市道路、高速公路、桥梁、隧道,它们的主体都是水泥。城市中,人们目光所及的一切,莫不有水泥的影子。人类从树木组成的丛林中走出来,陆陆续续走进钢筋水泥的丛林中。

这就是水泥的巨大作用,引导人类走向一个自己构筑的生存环境。人类用了很大的精力,将石灰岩从地下翻出来,粉碎、煅烧,制成水泥,在地球表面堆砌出一个个水泥丛林。

刘意守也是一步步地走进这钢筋水泥的丛林中的。

70年代出生的刘意守,见过土房、木屋和砖房,现在居住在一座高层鸽子笼一样的三居室房间里。

刘意守小时候居住的工厂大院,所有的房子都由红砖砌成,一栋接一栋,都编上了号。红砖楼高四层至五层,砖缝中间露出灰绿色的东西,那就是水泥。小时候在工地边玩沙子,就能看到工人们把筛好的沙子和水泥搅拌到一起,然后在砌墙的时候铺在两砖之间,这才知道水泥是盖房子的主要材料。

有一项重大发明,影响了几十亿人几百年的生活,它的作用还在延续

那时候土房和木屋随处可见,一般都分布在农村或山区。见过却没住过,可以说刘意守这一代人,特别是城市里出生的孩子,一开始就住在水泥房子里。

还是从80年代开始,楼房越来越多,平房越来越少,几十年,大院的老房子几乎全拆完了,至今,原来的大院早已没了踪影,起来了好几座高层住宅,以至于多年后刘意守找不到自己小时候住过的位置。

从80年代至今,房子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自从商品房出现,人们的期望再也没有赶上房价。商品房也是从多层开始,现在看到的老小区都是2000年前的,基本上都是多层。而2000年以后,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人们对房屋需求的增加,地明显不够用了,所以这之后建的房子都是高层,并且越来越高。而这房子不管怎么盖,都离不开水泥。

和房子一样,土路和柏油路也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水泥路。这几十年的道路越来越宽,但总是铺好了挖,然后再铺好,整个城市就像是一个大工地。

有一项重大发明,影响了几十亿人几百年的生活,它的作用还在延续

三十多年,水泥的效果是显著的,城市面积扩大了好几倍,在城市里,除了高楼就是道路,都是水泥制品,高楼和道路的缝隙中是绿色的植物,很少有直接暴露的黄土地。这就是现代化的钢筋水泥丛林,人们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这丛林里,或停留,或穿行,一天天地过着。

很多时候,刘意守仰望天空,在高楼的缝隙中能看到的是月亮,却看不到曾经闪烁的星星。如果这时候从外太空俯瞰地球,那一片片闪光的,就是我们身处的钢筋水泥的丛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