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母親自殺,他為後妻痛打女兒,後來他想和女兒和好,被女兒拒絕

張愛玲在自己的小說《小團圓》

中以自己後母為原型塑造了耿翠華,她在耿翠華身上寄託了太多的不滿和遺憾,這個角色像一個被社會與家庭雙重拋棄的人。她對這個角色的各種犀利描寫,足以可見對自己後母與父親的怨恨不滿

17歲母親自殺,他為後妻痛打女兒,後來他想和女兒和好,被女兒拒絕

繼女和後母的矛盾本來就是註定的,而在一個大家庭之中的父親很難平衡好兩者的關係。她的父親張志沂本身就是一個性格有缺陷的封建遺老,從小便經歷了家道中落世態炎涼,十七歲時母親去世,他便更加肆無忌憚起來,大煙押妓等惡習一個不少,家財被敗得徹底

在後母孫用蕃在嫁入張家前,她身邊的保姆就一直給小愛玲灌輸後母都是惡毒的思想,讓他們對要來的繼母充滿了恐懼感。

孫用蕃結婚了以後發現,家裡的一切都有丈夫前妻的痕跡,房子,傭人,擺設等等。她心中不快,大張旗鼓地將家裡的擺設統統更換,小愛玲卻覺得這是在破壞自己關於家庭的記憶。她還將繼女的保姆調走,兩個人的關係越來越差

孫用蕃想討好自己的繼女,可她並沒有什麼計策,只能將自己之前的一箱子好料子舊衣服送給繼女。可這是馬屁拍在馬腿上,生性追求時髦的小愛玲認為這是對她的

一種羞辱,為這件事他們又大吵一架。

在這場矛盾之中,父親張志沂直是一個若有若無的隱形人,他很喜歡自己新娶的這位妻子,並不想為女兒出頭

17歲母親自殺,他為後妻痛打女兒,後來他想和女兒和好,被女兒拒絕

1937年,張愛玲的生母黃逸梵為女兒的教育回國,來到張家商量。此時的張家坐吃山空,早就已經不是之前的大戶人家了,留學的費用不菲,張志沂沒有思考就拒絕了前妻,並且直接將她趕了出去。

孫用蕃則在一旁冷眼旁觀,作為女人她對黃逸梵充滿了敵意,她忍不住對其多加嘲諷。她冷言冷語背後針對的,顯然是孫用蕃的情敵黃逸梵,可是這樣的嘲諷譏誚卻傷害了青春期張愛玲那顆驕傲的心。她同後母爭執起來,在爭吵之中,她打了繼女一個巴掌。

張愛玲掙扎著想要起身還擊,但她掙脫束縛,企圖還手的樣子卻被父親看到了。孫用蕃在情急之下將這場爭吵的責任全數推到了張愛玲身上,撒謊是張愛玲先動的手

張志沂哪裡能分辨女人的是非,見妻子如此的信誓旦旦,他沒過腦子就相信了。暴躁的父親憤怒地揍了女兒一頓

,他像個瘋子一樣毆打女兒,並且把她關起來,她得了痢疾也不管不問,之後姑姑來說情,張志沂又打了妹妹一頓。

最終張愛玲逃離了父親,投奔母親。黃逸梵沒有選擇,只能由此開始承擔自己女兒的留學教育費用。

17歲母親自殺,他為後妻痛打女兒,後來他想和女兒和好,被女兒拒絕

對張愛玲而言,這段時間是她整個人生最為痛苦迷惘的青春期,她與父親已經恩斷義絕

,在母親這邊又眼看著不成熟且一心追求浪漫的母親被自己拖累,母親對自己惡語相向,生活上更是百般挑剔。正是這一段經歷導致她後期在家庭觀念上的淡薄

張志沂雖然暴躁,但是在女兒離開家之後他就後悔了,他在家中不允許其他人動用女兒屋裡的東西,並且時不時地讓人前去遞話,希望她能夠回家

他還曾讓在家的兒子代替自己上門去遊說姐姐,可不管他怎麼示好,女兒都拒絕和解,堅決不肯原諒。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後來,張志沂依舊坐吃山空,一家人擠在十四平米的破房子裡,此時的他依舊沒能改掉自己的壞毛病,身體被折騰的積重難返,早早就去世了。

參考文獻:

[1]李筱懿,《靈魂有香氣的女子》,2013,江蘇文藝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