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書要有點版本意識

淘書要有點版本意識

淘書要有點版本意識

淘書一詞,似乎是專屬於舊書而言的。淘書,就是書海泛舟不停尋覓,是書山攀行遍翻黃卷,是穿行巷陌永不停息,大浪淘沙去粗存精。若干年前出版刊行的舊書,在歷史的歲月中寂寞地落滿灰塵,突然有一天,一雙手伸了過來,將它從故紙堆裡揀出,揩拭,摩挲,鄭重地放上書架,細細端詳,此中樂趣非同好不能體會。

對淘舊書而言,不管是否為了收藏,都是需要點版本意識的。“版本”一詞,始於宋代,宋版書傳世至今早已是鳳毛麟角,“一頁宋版一兩黃金”之說就是極言宋版書之珍貴的。自宋至清,皆以雕版線裝為主,面對線裝,至少要懂得啥叫蝴蝶裝、啥叫拱花、啥叫蠟印,要能辨認官刻、坊刻、家刻之區別。中國古書卷帙浩繁,版本之學博大精深,如果沒有足夠的版本學功底,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輕易涉足雕版線裝書。

到西方現代化機械鉛印技術傳入後,千百年來流行的木刻雕版線裝書開始動搖並逐漸消遁,現代意義上的新文學版本開始出現並越來越受到更加廣泛的重視。一般認為,新文學版本是從1917年文學革命時期開始的,其中以民國時期舊版書為主體,並夾以初版本、毛邊本、簽名本、油印本、土紙書等諸多概念。相對雕版線裝書,新文學版本入行相對容易,這也可以作為近年來民國舊書越炒越熱的原因之一。

淘舊人大多都要交些學費的。最初的時候,看到什麼書都想買,不注重作者,不會看版次,不會考究出版社,甚至不太考慮會不會去閱讀,只因為一個書名惹起的那一點點興趣,就付錢打包扛回家,略過時日很快就發現不過是廢紙一堆——毫無閱讀價值,遑論收藏了。交足了學費,就注意到出版社和作者的問題,名不見經傳的出版社、名不見經傳的作者,不是經人介紹,或者有文章推介,一般是不會輕易購買的。就解放後的文史書籍而言,上海古籍、中華書局一南一北稱為巨頭,一般是值得信賴的,其他如各省的一些古籍出版社及人民文學、三聯、齊魯、嶽麓、中州等許多出版社都有眾多好書,買得多了,拿到手上略翻一二心中便自然有數。由此才會慢慢將出版時間往前延伸,開始接觸解放初期版本、民國版本,仍是賣油翁那句老話:“無他,唯手熟耳!”

書買得多了,自然有人會問你:“買這麼多書,你都看了嗎?”這實在是個讓淘書人有些語噎的問題,有的藏書家甚至會因此而勃然色變。當然,這絕不代表淘書人就不看書,恰恰相反,只有廣泛的閱讀才能買到更多的好書,否則好書就在眼前你也會視而不見的。閱讀某一本好書,就能由它而找到更多的好書,就像線穿葫蘆一樣源源不斷,良性循環。這其中套書最為典型,得到其中一冊,便千方百計要配齊全套,有時其中某一分冊單價奇高也在所不惜,勒緊褲帶也要收歸己有。

淘書一門五味雜陳,其中樂、其中苦、其中欣喜、其中懊惱……非尺牘所能盡述。淘書也是門大學問,有點版本意識只是起步,存此文也不過拋磚而已。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學習古籍版本,離不開查看實物、關注古籍網拍、瞭解市場價格!網拍是低成本、最方便的學習方法: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