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评《红楼梦》之三九:高鹗谈《红楼梦》时,为何不提曹雪芹?

王铎评《红楼梦》之三九:高鹗谈《红楼梦》时,为何不提曹雪芹?

高鹗序

王铎评《红楼梦》之三九:高鹗谈《红楼梦》时,为何不提曹雪芹?

王铎评《红楼梦》之三九:高鹗谈《红楼梦》时,为何不提曹雪芹?

王铎评《红楼梦》之三九:高鹗谈《红楼梦》时,为何不提曹雪芹?

高鹗的家谱

王铎评《红楼梦》之三九:高鹗谈《红楼梦》时,为何不提曹雪芹?

嘿嘿,看官,这个话题滑稽吧?在我们熟悉的《红楼梦》现代版本中,都是把“作者”曹雪芹和高鹗放一块儿,一起署名近一个世纪了。可是,你说这高鹗也不知为了什么,却偏偏不买曹雪芹的账,连个名字也不提,这真是一件叫人郁闷的事情。

呵呵,为了说清楚这件事,咱们还得从高鹗的出身说起。

据《清代朱卷集成·高鹗卷》记载,高鹗,字云士,号秋甫,别号兰墅。他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生于辽宁铁岭,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考中举人。此时,他三十岁。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他三十七岁的时候,考中进士。历任内阁中书、汉军中书、内阁典籍、内阁侍读、江南道监察御史、刑科给事中等职。并有《高兰墅集》、《兰墅诗钞》、《月小山房遗稿》和《砚香词·簏存草》等传世。

高鹗的祖先世居辽宁沈阳三台子,即今天的沈阳皇姑区,属于八旗之一的镶黄旗。年轻时候,他有好长一段时间,都是在北京做官。高鹗的父亲也是一个读书人,在北京有田产。

话说在高鹗三十岁中举之后,朋友程伟元即将他所收集的《红楼梦》八十回抄本,以及后四十回抄本的残卷,还有其他各种抄本均找齐了。程伟元的目的当然是要刻印出版,因此就请高鹗捉刀,进行整理、编辑。此时,高鹗应该是三十一二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你想,一个三十几岁的青年书生,要想花上一两年的时间,编辑一部上百万字的《红楼梦》,这可不是一件小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不管怎么说,差不多是两年之后,经过高鹗的矢志努力,这部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竟然于乾隆五十六年,即1791年大功告成了。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红楼梦》“程甲本”。这是《红楼梦》第一次以活字板的形式“印行于世”,开了这部“传奇小说”向全国发行的先河。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部书初刻的时候,高鹗先生还写有一篇“序言”。你看——

予闻《红楼梦》脍炙人口者,几廿余年。然无全璧,无定本。向曾从友人借观,窃以染指尝鼎为憾。今年春,友人程子小泉过予,以其所购全书见示,且曰:“此仆数年铢积寸累之苦心,将付剞劂。公同好,子闲且惫矣,盍分任之?”予以是书虽稗官野史之流,然尚不谬于名教,欣然拜诺。正以波斯奴见宝为幸,遂襄其役。工既竣,并识端末,以告阅者。

乾隆辛亥冬至后五日铁岭

高鹗叙并书

从以上的“序言”中,我们得到了如下一些“精彩看点”:

一、《红楼梦》一书,到了高鹗所生活的时代,已经广为流传,影响巨大,正所谓“脍炙人口”。

二、这种广为流传的时间,高鹗给出了一个“时间表”,即“几廿余年”,就是近二十多年。也就是说,《红楼梦》最早是在什么时候流传于社会的且不说,仅广为流传的时间,就得从乾隆二十几年算起,即大约要从1760年之后算起。要知道,这还是《红楼梦》的“抄本时代”。如果我们把初期流传的时间再算上,至少还得再提前二十年,即1740 年以前。

那位看官说了:照你这种算法,太不科学了。为什么一说到“抄本时代”,你还要外加上二十年呢?这是怎么算出来的?

看官,《红楼梦》一开始流传的抄本是前八十回,这是大家公认的。前面说过,程伟元在他的“序言”中也说过。前八十回是多少万字?咱照六十万字算,不算多吧?你想想,当时的人,是用毛笔抄写的。如果是一个人,每天平均以两千字的速度来抄写,一个月,也只能抄六万字。六十万字,就得抄上十个月。且不说,在这十个月中,你还不能长病,不能有休息日,不能外出办事,不能过节,不能上班等等。如果把这些杂七杂八的事情都算上,六十万字抄一年,也是个紧赶慢赶的事情。

对于抄书,好多人没有这种经验,本以为一门心思抄就行了,其实不然。等抄完了,你还得校对。两部书对照着来校对,六十万字,一天校对一万字,少说你得校对两个月。所以,当时要抄一部《红楼梦》,并不是像我们今天想象的那么容易。

还有,我们从乾隆时代《四库全书》的抄写工序和费用,就可以知道。如果不花银子,谁能够闲着没事儿,饿着肚子,不计功名,耽误前程,为你整年整年地来抄写《红楼梦》?

所以,当时要在民间形成《红楼梦》的抄本流传规模,没有个七八十部,甚至上百部的抄本,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我给出了二十年的样子,这个时间并不算多。

可能,有人还会问:照你这么说,1740年时的曹雪芹,才不过二十五岁。当时,他还没写出《红楼梦》呢!如何要谈流传?据现在的说法,曹雪芹是1763年死的,怎么从时间上一算,和你说的对不上茬儿呢?

呵呵,这就对了。因为你那个曹雪芹的所谓“简历”,是现在的一些“好事者”,一厢情愿“伪造”的。不然,人家高鹗怎么会在自己的“序言”里,不提上一句你那个曹雪芹呢?换句话说,在高鹗编辑《红楼梦》的时候,你那个曹雪芹不是才死了二十多年吗?此书怎么可能一下子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呢?是吧?

三、在高鹗说的《红楼梦》“脍炙人口”的时候,并“无全璧,无定本”,即只有八十回本。而且都是朋友之间相互借阅,大家都“以染指尝鼎为憾”。在这里,“染指尝鼎”的意思,是大家往往一次借不到八十回本的全部,每次借的都是“单本”或“几册”。这种借阅方式,当然看不过瘾。

四、自“今年春”等诸语,说的是程伟元自找高鹗编辑《红楼梦》的那个“今年春”,也可以认做是写“序言”时的“今年春”,或直接就是出版《红楼梦》时的1791年那个“今年春”。不过,如果按照1791年的“今年春”,不用说是编辑,就是直接找人制作活字版、印刷,也是来不及的。所以,要理解这个“今年春”,就应该从高鹗接手编辑时算起。时间应该是1789年左右。因为,在程伟元的话里,还有“子闲”一词,即“你有空”。呵呵,高鹗刚刚中了举人,可不有空么?

五、当时的《红楼梦》不入正统,都是闲书。这在高鹗看来,乃如“稗官野史之流”,与儒家正统的“名教”不抵触,所以他才愿意接手整理、编辑。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红楼梦》在一开始流传的社会背景。

六、高鹗把自己见到如此多的《红楼梦》版本,比作是“波斯奴”见到了宝贝那样有幸。这说明,他本身对于《红楼梦》的诸多版本,向有研究。不然,他是不会把自己比作“波斯奴”的。要知道,在历史上,鉴别宝石,波斯人是向有专长的。

诸位,看过以上高鹗的这一小序,你对《红楼梦》的这段过往,恐怕有些认识了吧?

好了,下面咱们再来看一看《红楼梦》“程乙本”中,有关程伟元和高鹗的“引言”,这是1792年的版本,也就是仅仅过了几个月,程伟元和高鹗二刻《红楼梦》的“引言”。或许,在看过这篇“引言”之后,你会有更多的感慨和发现——

是书前八十回,藏书家抄录传阅几三十年矣。今得后四十回,合成完璧。缘友人借抄争睹者甚伙,抄录固难,刊板亦需时日,姑集活字刷印。因急欲公诸同好,故初印时不及细校,间有纰缪。今复聚集各原本详加校阅,惟识者谅之。

书中前八十回抄本,各家互异,今广集校勘,准情酌理,补遗订讹。其间或有增损数字处,意在便于披阅,非敢争胜前人也。

是书沿传既久,坊间缮本及诸家所藏秘稿,繁简歧出,前后错见。即如六十七回,此有彼无,题同文异,燕石莫辨。兹惟择其情理较协者,取为定本。

书中后四十回,系就历年所得,集腋成裘,更无它本可考。惟按其前后关照者,略为修辑,使其有应接而无矛盾。至其原文,未敢臆改,俟再得善本,更为厘定。且不欲尽掩其本来面目也。

是书词意新雅,久为名公巨卿赏鉴。但创始刷印,卷帙较多,工力浩繁,故未加评点。其中用笔吞吐虚实掩映之妙,识者当自得之。

向来奇书小说,题序署名多出名家。是书开卷略志数语,非云弁首,实因残缺有年。一旦颠末毕具,大快人心,欣然题名,聊以记成书之幸!

是书刷印,原为同好传玩起见,后因坊间再四乞兑,爰公议定值,以备工料之费,非谓奇货可居也。

壬子花朝后一日 小泉、兰墅又识

下面,咱们仍要继续分析一下这篇“引言”:

一、这次,高鹗直接说《红楼梦》在藏书家的“抄录传阅”下,已经“近三十年矣”。这就是说,我们上面将《红楼梦》的大规模“抄录传阅”,定为1760年是准确的。如此说来,曹雪芹在没有写完《红楼梦》之前,这书就已经在全国火爆了,可能吗?可能!因为目前社会上“公认”的这个曹雪芹的年龄,是某些“好事者”猜想的,造了假。

二、所谓“今得后四十回,合成完璧”。此一“今”字,也不是直指1792年,而是“目前”或“现在”的意思。

三、高鹗直接写了该书版本多,抄录费时,活字刻印如何不容易等等。他还强调,对于“其间或有增损数字处,意在便于披阅,非敢争胜前人也”。这是他作为编辑、整理者的“良苦之心”,他不敢乱改、乱增、乱删。佩服!

四、高鹗还特意举例说明,称:“即如六十七回,此有彼无,题同文异,燕石莫辨。”这就是说,在这种“题同文异”的情况下,他也不得不进行适当“改订”,不然就乱了,不能阅读了。看官,从这一角度来看,《红楼梦》要成“完璧”,没有高鹗是不行的。我要说,高鹗先生居功至伟!

五、该书的“后四十回”,“无它本可考”,即只此一个版本。这就是说,《红楼梦》原本是早已完成的,只是经过了多年的流传,许多章节,早已漫漶不清。

六、高鹗还说:“向来奇书小说,题序署名多出名家。”而这部《红楼梦》却没有“名家”“题序”“署名”,所以他只好按照所收集到的资料来编辑,不强加任何东西。当然,在这种情况下,他也不会提到曹雪芹了。言外之意,他也无法确定《红楼梦》的真实作者就是曹雪芹无疑。

七、最后高鹗说,程伟元之所以出版《红楼梦》,不是为了“奇货可居”、卖高价。程伟元完全是为了广大读者,他称之为“同好”。

好了,看官,看过上面两段高鹗和程伟元的“真情流露”,你对这部《红楼梦》应该有个基本的认识了吧?也就是说,这位三十几岁的学子高鹗,也像曹雪芹一样,只是《红楼梦》的“编辑家”之一。后四十回,根本就不是他写的,对吗?嘿嘿,很好,咱们下回分解吧。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