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河口古鎮,記憶裡的故鄉



江西:河口古鎮,記憶裡的故鄉


河口古鎮

清明時節雨紛紛,冒著綿綿細雨,我回到三千里外的故鄉掃墓去。

十年沒有回來,家鄉變化不小,房子多了,車子多了,我還發現,爺爺墳前的樹也多了。我記得以前掃墓時,只有幾小棵樹,山崗光禿禿的,而現在,全都湮沒在一片樹林裡,如果不是表妹夫婦帶我過來,我不可能找得到。

一邊燒著紙錢,一邊想起小時候的事來。

爺爺常常提到鉛山的河口老家,他雖然是個瞎子,但說起河口老鎮也是繪聲繪色:商號興隆,繁華熱鬧,尤其是過年,總有人在家門口舞龍燈,不停地放鞭炮,因為家裡富有,給得賞錢很多,地上總是厚厚一層鞭炮紙屑。爺爺去世後,父親告訴我,家族在鉛山原來是一個大戶,有良田不止一兩千畝,在河口老鎮還有一座大宅,但是,解放後田地都被沒收了,河口的老宅也被軍管佔用,後來成了河口鎮政府所在地。那個年代,地主出身是抬不起頭的,所以,我在填寫履歷時,總用母親的貧下中農,但是,籍貫一欄“江西鉛山”則始終未變。說來慚愧,我生和長都在弋陽,弋陽無疑是故鄉,可鉛山也是祖籍故鄉呀,雖然無時無刻不在腦子裡,但迄今為止才去過鉛山縣城一次,也沒有見過那條老街。近些年來,隨著歲數變大,加上長期漂泊在外,開始懷起舊來,這當然也包括爺爺提過的那個河口老鎮。

掃完墓,妹夫便開車帶我從弋陽來到鉛山,河口老鎮就在縣城的北邊。

走街串巷,經過一個熱鬧的街道菜場,我們來到河口古鎮,它就在信江河邊上,是明清時代留下來的古蹟。應該說,古街保存得相當完好,道路是用長條青石、麻石鋪砌而成的,佈滿了車轍,顯然是當年獨輪車壓出的痕跡,當年這裡商貿活動的繁華熱鬧可想而知。鉛山縣誌雲:“貨聚八閩川廣,語雜兩浙淮揚,舟楫夜泊,繞岸燈輝。”可見,作為江西四大古鎮之一的河口鎮,這裡當年的盛景還真是不一般啊。

但是,我看到的古街已不復當年的繁華,更沒有爺爺說的那樣熱鬧,行人寥寥無幾,居民少得可憐:孤獨老人在自家屋下坐著,幾個婦女在門前聊天,兩個頑皮的孩童攜風箏在街上追逐。還好,冷清的街道上,一家小吃攤上熱騰騰的燈盞粿和清湯(鉛山、弋陽一帶的薄皮餛鈍),讓我倍感溫馨,這是我小時候熟悉的味道。長長的青石路旁,老郵局、老字號“金利合”、“吉升祥”等老房子還在,但原來的主人已不見蹤跡,只看到幾把冰冷的門鎖,還有那牆上抹不去的石刻字跡,彷彿在訴說往昔的昌盛。我想,地方政府應該已經注意到這條古街的價值,正在做有序的騰退,假以時日,把河口古鎮打造成烏鎮或者西塘那樣的名鎮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沿著幾里長的古街往西走,在老字號“金利合”店鋪的旁邊,看到一座亭子,下方有一門洞通往江邊,這裡有一座浮橋,幾十個鐵船,上面鋪著木板,用鐵索連結而成。這座橋,最早為清朝光緒年間所建,原來是木船,不知道什麼時改成了鐵船。橋浮於水,可合可分,橫跨信江南北,歷經百年滄桑,見證了時代的變遷。

河口古鎮興起於明朝中葉,鼎盛時期為清朝乾隆年間,到了民國便開始衰敗了。什麼原因?我想應該是浙贛鐵路的興建,由此水運逐漸被陸路運輸取代。解放後,特別是鷹廈鐵路的建成,更讓河口徹底失去了閩贛門戶的優勢,古鎮從此一蹶不振。

江西:河口古鎮,記憶裡的故鄉


石板路


江西:河口古鎮,記憶裡的故鄉


老人與孩子


江西:河口古鎮,記憶裡的故鄉


街上居民


江西:河口古鎮,記憶裡的故鄉


婦女

江西:河口古鎮,記憶裡的故鄉



挑擔老人


江西:河口古鎮,記憶裡的故鄉


曬筍

江西:河口古鎮,記憶裡的故鄉


老字號


江西:河口古鎮,記憶裡的故鄉


古街


江西:河口古鎮,記憶裡的故鄉


茶莊


江西:河口古鎮,記憶裡的故鄉


街頭


江西:河口古鎮,記憶裡的故鄉


燈盞粿和清明粿小吃


江西:河口古鎮,記憶裡的故鄉


記憶裡的老街


江西:河口古鎮,記憶裡的故鄉


江邊門洞


江西:河口古鎮,記憶裡的故鄉


浮橋

江西:河口古鎮,記憶裡的故鄉


橋面

江西:河口古鎮,記憶裡的故鄉


九獅山

回到老街,沿途打聽父親所說的那個老宅。

穿過幾個弄堂,沿著一條內城小河,過了幾個“小橋流水人家”,很快就找到了老宅,因為問起老河口鎮政府,當地居民無人不知。兩堵高高的圍牆內,沒有見到老宅,取而代之的一棟三層大樓,前面停了幾部車子。河口鎮政府原來在此辦公,但現在已經搬走了,這裡應該是作為宿舍樓了。我真不敢相信,父親說的老宅就曾經在這個院內,我努力想象當年大戶人家樣子,但還是想象不出來,於是向鄰居的老伯求證。

“院裡原來是不是有個老宅子呀?”我問道。

“是呀,這裡面原來是潘家的房子。”老伯停頓了一下,繼續說,“當年日本人轟炸的時候,附近的房子炸塌不少,但潘家的房子沒有倒,後來河口鎮政府入駐,拆掉了老房蓋了新樓。”

當我介紹自己就是潘家的孫子時,老伯感到非常驚訝,說道:“幾十年都沒有看到潘家有人來過,怎麼,潘家也有後人呀。”我心裡咯噔一聲,心想潘家雖然破落,現在也自食其力,還不至於沒有後人吧。老伯似乎也覺得表達有些不妥,連忙堆起笑臉,親切地嘮起了家常,連連說想不到。

記得父親說過,河口的老宅是我爺爺的爺爺潘彬修建的,他童年時代一直在裡面住著,後來軍管被迫遷出。潘彬原是清朝光緒年間的進士,做過清朝翰林,還在浙江做過幾年大官,後來回鄉廣置田產,興建豪宅,過著大戶人家無憂無慮的生活。“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我相信父親說的這些都是真的,在明清時期,鉛山有過“隔河兩宰相,一門九進士,百里三狀元”的佳話,這在全國也是不多見的,潘彬大概算是那個時代鉛山人讀書做官,做官致富的一個縮影。

這次到老家的河口古鎮探尋,我找回了前輩的一些記憶,也算是完成了地下的爺爺和年邁的父親的一點心願吧。

江西:河口古鎮,記憶裡的故鄉


樓榭


江西:河口古鎮,記憶裡的故鄉


內城河


江西:河口古鎮,記憶裡的故鄉


小橋流水


江西:河口古鎮,記憶裡的故鄉


老人


江西:河口古鎮,記憶裡的故鄉


小狗


江西:河口古鎮,記憶裡的故鄉


河口鎮政府老樓(原潘家大院)


江西:河口古鎮,記憶裡的故鄉


原潘家宅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