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是華夏族的誕生地嗎?為什麼?

追尋捨棄


不是。

華夏文明是多點起源的,但繁盛於黃河上游,其後向東推進到黃河下游,最後推進到全中國。

最早,五萬年前弇茲玄女西王母部落聯盟,區域,甘青陝寧。

第一古國,一萬年前華胥古國,區域,陝甘寧青晉及部分蜀地。

第一帝國,五千年前黃帝,區域,甘陝寧青晉蒙+冀齊及魯部分。

說下古人類遺址:

陝西上陳人,212 萬年。

重慶巫山人,204萬年。

雲南元謀人,170萬年。

北京周口店人,70萬年。

江蘇南京湯山人,12萬~40萬年。

山東金牛山人,28萬年左右。

山西丁村人,20多萬年。

陝西大荔人,20餘萬~15萬年。

湖北長陽人,19.5萬年。

安徽和縣人,19萬~15萬年。

廣東馬壩人,12.95萬年。

西北從伏羲到夏代有連續大規模遺址:

甘肅天水大地灣遺址,8000-4800年前。

陝西寶雞北首嶺遺址,7150~5600年前。

陝西西安半坡遺址,6700~5600年前。

陝西臨潼姜寨遺址,公元前4600~前3690年。

石峁遺址。

陶寺遺址。

三星堆遺址。

炎黃(蚩尤)子孫:

炎黃(蚩尤)為中華三始祖,稱炎黃(蚩尤)子孫順理成章。

當然,先祖蚩尤被嚴重汙衊醜化,是一個極大的誤會,這與後世腐儒附會編造篡改歷史有關。據傳蚩尤被黃帝尊為兵主,即戰神。這充分說明蚩尤的威名及其在征伐戰爭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表現。當然,成王敗寇,腐儒附會編造篡改歷史是一慣的作風。自古都稱黎民的,可見,是蚩尤九黎部落後裔。

華夏是漢代及之前多用的稱呼,是中華民族的前身。

漢代之後多用漢人稱呼。

漢族是近代西洋概念影響下分出的民族。

華夏:

華夏人,即中華人,即中國人。

一般認為“炎黃子孫”“華夏兒女”是通用的,泛指中國人。

華胥傳華夏,華夏傳中華:

華、胥、夏,三字了互用,均為人的意思。

一般認為,華夏源於西北:

1、源於華胥古國:華胥陵在陝西,生伏羲成紀,女媧陵在山西,在西北。

據說隴山周邊是伏羲的諸夏部落聯盟,華山周邊是女媧的華夏部落聯盟。

2、源於地名:華山和夏水,在山西陝西。

3、源於炎黃:炎帝名華,黃帝為夏,在西北。

4、腐儒附會:衣服文化。

5、源於扯淡:花朵。

炎黃子孫是民國時期的公認說法:

這主要與中華民族的形成有關,傳說,漢人祖先是由炎黃華夏部落聯盟與蚩尤部落聯盟合併、融合而來,所以,後世漢人遍尊炎黃為祖先,自稱“炎黃(蚩尤)子孫”。

當然,蚩尤也是中華民族始祖之一,自古就是稱黎民的,顯然是蚩尤九黎後裔。

先說下上古傳承

河北人:燧人,共工,后土,蚩尤,夸父。

山東人:太皞,少皞,皋陶,伯益,后羿。

甘陝青寧晉人:弇茲,華胥,女媧,伏羲,神農魁隗,神農炎帝,軒轅,炎黃嫘祖,大禹。

太皞崇拜太陽、鳥,最後搞成龍。

伏羲蛇身(蛇紋身)八卦(龜)崇拜。

三皇五帝夏

燧人在河北,燒陶萬年前;華胥在陝西,生伏羲成紀。

女媧葬洪洞,炎黃源氐羌;堯舜禹晉地,夏建都晉南。

女媧伏羲源西北;

伏羲生於甘肅,甘肅有大地灣遺址。女媧陵在山西。華胥陵在陝西。

楚帛書《創世篇》說:雹戲“乃娶子之子曰女皇”。

《帝王世紀》說:“伏羲生於成紀”,即今天水市。

《隋書·地理志》河內郡濟源縣有“母山”,即王母山。

北宋《新定九域志》:孟州有“皇母山,又名女媧山,其上有祠,民旱水禱之。”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太行山,一名五行山,亦名王母山,又名女媧山”。

女媧的陵墓古史也有記載,山西洪洞,也有說山西芮城的,也有一些其他說法。

《楚辭·天問》載:后羿“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嬪”。王逸注:“洛嬪,水神,謂宓妃也。”

這位洛水之神“宓妃”即伏羲女媧氏之女,說明伏羲女媧氏與陝西北洛河洛商洛地區有著密切的關係。

從以上文獻記載可以看出,女媧氏的活動地域,大體是陝甘寧晉的廣大地域。

《左傳·昭公七年》說:“陳,大皞之墟也。”“陳”在今河南淮陽縣一帶,顯然,太皞是與伏羲同時代的東夷首領,太皞與伏羲是兩個人。

考古發現的山東北辛及大汶口文化等可能就是伏羲女媧部落後裔從陝甘向東遷移後的文化遺存(也可能為東夷太皞時期文化遺存),其傳說、地名均為伏羲女媧族後裔陝甘帶去的(也可能是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稷下學宮爭鳴時流傳下來的。諸子曾經一度把齊國地名等對應過大九州,所以,山東境內有很多全國各地的上古傳說及地名)。

炎黃源西北:

炎黃是傳說人物,居最早的史書記載是西北人。

《國語.晉語》《史記》:炎帝以姜水成,黃帝以姬水成。

目前的說法是,姜羌一體,姬氐同源。

據傳黃帝築涿鹿城,有可能定都涿鹿。但目前的石峁城與山海經崑崙城的描述重合度非常高。黃帝建立的是非常強盛的王朝,其國都理應有一定規模的。

河南的是拉的東夷顓頊和火正重黎,與炎黃無關,那個有熊的說法更是後世腐儒附會編造的。

另外,西北的還有如下人物:

華胥伏羲女媧神農軒轅大禹周秦,都是西北人。

華胥陵在陝西,伏羲故里在甘肅,女媧陵在山西。神農炎帝陵廟在陝西,黃帝陵廟在陝西。

大禹部落源於部落源於隴西,遷居黃河壺口瀑布附近,定都晉南。

嫘祖部落源於四川,後裔為蜀王蠶叢氏及魚鳧氏。


用戶1789621402868715


華夏,出自《國語》:前華後河,左洛右濟。華在洛東,華,就是今天的中嶽嵩山,嵩山裡面是我們文化的起源之地,而名馳遐邇的“少林寺”,相比之下,實在是不值一提。左洛,就是左邊那個洛陽,右濟,就是右邊的濟源。濟源可能大部分人沒聽說過,濟源有座山,山名:王屋。傳說中的愚公移山,就發生在濟源。濟源,顧名思義,濟水之源,濟水,是古代的一條大河,現在已經難覓蹤跡了。不過除了濟源這個地名之外,還有一個更著名的地名:濟南。其實還有一個今天已經不太用的濟北。說了半天,夏在哪裡呢? 就是河南登封。夏朝其中一都,夏朝還有幾個首都,比如山西夏縣。


這事兒有點趣兒


華夏民族的起源是黃河流域。\r

從約公元前5000年起,當今漢族的主體華夏族在黃河流域起源並開始逐漸發展,進入了新石器時期,並先後經歷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階段。\r

公元前2700年,活動於陝西中部地區的一個姬姓部落,首領是黃帝,其南面還有一個以炎帝為首的姜姓部落,雙方經常發生摩擦,兩大部落終於爆發了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之後兩個部落結為聯盟,並攻佔了周邊各個部落,華夏族的前身由此產生。\r

華夏族的歷史,從炎黃二帝開始,之後是顓頊、帝嚳、堯、舜和夏商周三代。在周朝之前便有“華”或者“夏”的單稱。從西周開始出現華夏的連稱。


青菜資訊


不是。華夏來歷,華來自於伏羲,華也讀扶,如華南也叫扶南一樣;而夏則來自於大禹的夏朝,或者說是希臘的拼讀,因為大禹及其父親鯀曾是希臘的聽命於天朝的地方統治者,鯀這個字左為魚,而魚在東北過去叫拉克,右為系,從右往左念就是系拉,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信息。上古中央所在地土方位於新疆吐魯番到土耳其之間,而青甘以東為下土方,就是古書裡記載的“禹敷下土方”,就是大禹治水治理的範圍。所以現在嵩山雖位於中原地帶,給人的錯覺就是這裡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同時嵩山也不是中嶽,真正的中嶽是黃山,黃山過去稱三天子鄣,就是在黃山腳下往上看有一片很平展的山崖,哪裡曾有伏羲,炎帝,黃帝的巨幅摩崖石像,後來風雨侵蝕,不清晰了。所以黃山才是中嶽。嵩山不是華夏的發祥地。


古道一哥


未必,根據山海經裡面的內容,我們出自崑崙山,而崑崙山我主頁有關解讀山海經的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