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這個道理還是李安最懂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這個道理還是李安最懂

《飲食男女》是李安“父親三部曲”的終結篇。

在豆瓣上,這部25年前的電影,被33萬觀眾打出9.1的高分,力壓讓李安拿到臺灣金馬獎和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的《推手》與《喜宴》。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這個道理還是李安最懂

可見觀眾對它的認可。

甚至有人說,這是李安最棒的作品。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這個道理還是李安最懂

豆瓣評論區也都是對導演的溢美之詞和劇情帶來的感悟。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這個道理還是李安最懂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這個道理還是李安最懂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這個道理還是李安最懂

這部成功的影片,並沒有因為時間的推移而減少光彩。

所以,夫人推薦你看一看。

在這部作品中,你會窺見人生百態與生活的根本。

01

電影的主題很簡單。

飲食與男女。

電影一開始,李安便借演員之口說出了故事的核心: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這個道理還是李安最懂

先說飲食。

故事圍繞著一個喪妻的父親和他的三個女兒展開。

父親老朱(郎雄 飾)是臺灣中國菜碩果僅存的大師。

每個週日,他都要做滿滿的一桌菜,並強行要求三個女兒回家吃飯。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這個道理還是李安最懂

這桌菜,是聯繫全家人感情的紐帶。

但是,面對一桌子色香味俱全的佳餚,三個女兒卻興致缺缺,一臉不情願的樣子。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這個道理還是李安最懂

不只女兒不樂意,其實,面對這種強迫才能有的親情團聚,父親也不樂意。

故事的設定中,這是一位失去味覺父親。

品嚐不出滋味,也隱喻著他對生活失去了滋味。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這個道理還是李安最懂

一個鰥夫父親,三個長大成人的女兒,生活在一個屋簷下,用兩個字形容:

尷尬。

父親早上叫女兒起床,要先敲門,再探頭,然後才大膽走進屋裡,以免看到不該看的。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這個道理還是李安最懂

可另一方面,女兒們的內衣絲襪等貼身物品卻由父親來洗。

他們守著性別的界線,可當父親與男人的身份重合,女人與女兒的身份重合,這條界線又變得模糊。

這種彆彆扭扭的家庭氛圍裡,也讓父親與女兒越來越難以溝通。

越難溝通,雙方的成見與矛盾就越深。

以至於與父親生活在一起成了女兒們的負擔。

所以,她們想要逃離父親。

最先行動的是二女兒家倩(吳倩蓮 飾),她用自己工作後的全部積蓄買了一套房子,準備搬走。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這個道理還是李安最懂

父親縱使不捨,卻也沒有勸阻,默默接受。

顯然,飲食並不能維持一家人的親情,那一桌菜的形式,遠遠大過其意義。

但糾根結底,飲食發揮不了期待中的作用,還是因為男女。

02

編劇王蕙玲對《飲食男女》的理解是:

“吃、飲食,是檯面上的東西,慾望、男女則是檯面下的東西,檯面下的東西,永遠不能拿到檯面上來討論,這也是主角荒謬行徑的來源。”

大女兒家珍(楊貴媚 飾),在母親去世後扮演著家長的角色。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這個道理還是李安最懂

因為大學時代一場失敗的戀愛,她對男生再也不感興趣,成了別人眼中的老處女。

她信奉耶穌,生活中像是修女,拒絕任何關於戀愛、婚姻的話題。

似乎她已經篤定要做一個殉道者。

她自認為是最懂父親的人,言辭間表達著要替父親守住這個家的決心。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這個道理還是李安最懂

可事實呢?

所謂的被渣男拋棄,不過是她為了掩蓋自己沒有男生追求的尷尬。

這麼多年來,她一直在壓抑自己的慾望。

甚至連夜裡發春的貓叫聲都讓她不安。

當遇到自己喜歡的人之後,她便迫不及待地結婚了。

因為宗教信仰,她不能未婚就與男人發生關係,為了迅速成為夫妻,她在沒有告知任何人的情況下,就與對方在教堂公證結婚。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這個道理還是李安最懂

在介紹丈夫給家人的時候,她行動中的細節透露了她對男女關係的渴望。

說要介紹丈夫給家人認識,不等家人反應過來,她便一路小跑著去叫丈夫進門。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這個道理還是李安最懂

推門時因為太急切,導致男方被門撞痛。

但她顧不了那麼多,著急地拉著他往屋內走。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這個道理還是李安最懂

此刻她的心急似火與之前的清心寡慾形成了明顯的對比和諷刺。

三女兒家寧(王渝文 飾)年齡最小,卻是最早搬出去的。

理由是,她懷孕了。

而且是插足同事戀情,未婚先孕。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這個道理還是李安最懂

就這樣,在懵懂的年紀,她離開家,去和別的男人一起生活了。

小女兒大女兒相繼離開,留下的反而是最早想要離開的二女兒家倩。

李安說,二女兒是扛起整部電影的人。

三個女兒中,她最前衛,早早就和男友同居。

她也是個女強人——一家航空公司的副處長。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這個道理還是李安最懂

故事的前半部分,她是姐妹中私生活最豐富的。

就算與男朋友分手了,兩人還以炮友的方式繼續交往。

直到男友結婚,想讓她當地下情人,她才認識到這種自由是不道德的。

她拒絕了。

在公司裡,她還有一個惺惺相惜的已婚男同事。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這個道理還是李安最懂

如果放在以前,她可能會毫不猶豫地與對方在一起。

但對男女關係新的認識,讓她決定與對方只做好朋友。

兩人懸崖勒馬。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這個道理還是李安最懂

看到姐姐妹妹先後離家,父親日漸衰老。

她決定放棄公司給的外調機會,留在家裡陪伴父親。

這個家裡曾經最反叛的,反而在最後迴歸了傳統。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這個道理還是李安最懂

想走的,成了主動留下的。

口口聲聲要留下的,卻早早走了。

這又是一種諷刺:對中國家庭謊言與虛偽的諷刺。

03

家倩想留下陪父親,可她沒想到,父親也在逃離當前的生活狀態:他悄悄地與年輕美貌的鄰居錦榮(張艾嘉 飾)談起了黃昏戀。

父親的慾望,是電影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當貓發春叫喚的時候,大女兒心煩意躁,老頭子則在房間裡研究補腎的方法。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這個道理還是李安最懂

除此之外,他還堅持鍛鍊身體,蒸桑拿,按摩,所有的一切都在訴說著他對身體的在意以及內心慾望的湧動。

但是,他始終在壓抑。

但好友的去世,改變了他的想法,他決定直面內心的慾望。

在飯桌上,他宣佈,自己將賣掉老房子,建立新的家庭。

而他的對象,不是天天到家裡來的梁伯母(歸亞蕾 飾),反而是梁伯母剛剛離婚的女兒錦榮。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這個道理還是李安最懂

這個結果,是影片最大的驚喜,也是最大的反轉。

所有的人都以為他與年齡相仿的梁伯母才是一對,怎麼會想到他居然老牛吃嫩草?

對於這個結果最意外的是梁伯母。

畢竟,連她本人都以為老朱心儀的是自己,誰知道,竟然是自己的女兒。

羞憤、生氣、慚愧,一下子湧上心頭,讓她幾近暈厥。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這個道理還是李安最懂

梁伯母在片中雖然出場晚,卻是一個重要的角色。

她其實是老朱的另一面。

相比於老朱對自己的壓抑和隱忍,梁伯母顯得外化。

對自己的兩個女兒不滿,她就直接罵;

想要和老朱生活在一起,她雖然沒有明說,卻表現得相當主動。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這個道理還是李安最懂

與老朱形成映照,是這個角色存在的意義。

最終,老朱搬走了,有了自己的新家庭,新老婆還懷了孩子。

他的慾望得到了抒發。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這個道理還是李安最懂

影片最後一頓團聚的飯,是二女兒家倩做好飯等著已經出嫁的姐妹和搬出去的父親回家。

但大姐與三妹和他們的丈夫都因為有事無法參加,飯桌上只有家倩與老朱。

看起來有些淒涼,可實際上,每一個人都找到了自己的生活與樂趣。

勉強的團圓不是真團圓,看起來的孤單也可以有說不盡的幸福。

正是在這場大部分家人缺席的家宴中,老朱的舌頭恢復了味覺。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這個道理還是李安最懂

失去味覺,意味著他失去了生活的樂趣;味覺恢復,則意味著他重拾生活的幸福。

中國家庭在意團圓,似乎“四世同堂”才是最高級的幸福。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渴望個性得到尊重和抒發。

在有一家之主坐鎮的傳統家庭裡,個性不重要,共性才重要,人的自我發展很難得到尊重。

所以,傳統家庭解體,現代小家庭確立,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只不過,現代社會依舊有很多不願對子女放手的家長,他們干涉孩子的選擇,攪和進孩子的小家庭,卻無法與年輕人和諧相處,導致彼此的生活一地雞毛。

這對雙方來講都不是好事。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這個道理還是李安最懂

《飲食男女》距今已經25年了,但依舊被一遍遍地提及,無疑是因為它觸及了人們的內心。

它以父女關係和性為媒介,解構了傳統的家庭關係。

壓抑個性還是釋放自我?這對很多人都是一個難以抉擇的命題。

而李安,敏銳地覺察到了這一點。

李安的“父親三部曲”也是他對父親理解、和解的過程。

李安是家中的長子,父親一直希望他能到大學教書或者學而優則仕。

對於他從事電影行業,父親也長時間不諒解,直到他以《喜宴》拿下金熊獎時,父親還希望他改行。

拍完《理智與情感》,李安拿到了人生的第二個金熊獎。

父親依舊說:“小安,等你拍到五十歲,應該可以得奧斯卡,到時候就退休去教書吧。”

因為父親的壓力影響,“父親三部曲”中融入了李安個人的人生經驗與感受,他把自己耳濡目染的東西通過編劇和演員進行加工,傳遞給了大眾。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這個道理還是李安最懂

“父親三部曲”對李安來講,不僅僅是關於“父親”的三部電影,更有著淨化與救贖的作用。

隨著一部部電影的完成,父親壓力的陰影也漸漸從他的心中抽離,所以,父親的形象在“三部曲”中是慢慢減弱的。

《推手》中的父親最強勢;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這個道理還是李安最懂

《喜宴》裡的父親雖然是位退休將軍,但經常打瞌睡,甚至要送醫急救,有老人脆弱的一面;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這個道理還是李安最懂

《飲食男女》中的父親家中無子,在掙扎中尋求自我,最後擁有了圓滿的人生。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這個道理還是李安最懂

李安深諳中國傳統父親的壓力、責任,這是時代給他們的烙印。

但唯有個體自由,人生才有幸福可言,我想這是《飲食男女》中他想告訴大家的。

也是我們應該思考的。

畢竟,一家人相互尊重,互相成全,彼此才能享受紅塵幸福。

(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作者簡介:電影夫人,獨立影評人,頭條號簽約作者。希望在電影的世界裡,遇見你和美好。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