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想去養老院,我要不要支持?答案扎心了……

昨天和朋友聊天,其中就聊到了“父母養老”。

他說現在有點焦慮,三十出頭沒成家,想到掙的這點錢,連自己都不夠養活,又能給遠在農村的父母什麼樣的新生活。

更不敢想,以後要怎麼給父母養老……

其實,這個問題我曾經也思考過,焦慮過,直到我把這份焦慮和另一個從小玩兒到大的朋友說了,他的一句話點醒了我:

你想太多,現在你還沒那個能力。

話雖直白,但突然就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

是啊,剛畢業工作沒幾年的我們,一個月的工資除去吃喝拉撒睡,剩不了幾個錢,自己都養活不好呢,還考慮怎麼養父母,現實嗎?

但現在沒能力,不代表以後沒能力,更不代表可以不用面對這個問題。

父母想去養老院,我要不要支持?答案扎心了……

想起知乎上一個網友的故事,戳中了很多人。

他說他每晚都要算著家裡的賬才能睡去,清晨再惴惴不安地醒來。

因為,怎麼算,錢都不夠。

他和妻子有工作,雙方父母4個,都60多歲了。父母的上面,還有2位90歲的老人。下面還有1個正在上幼兒園的孩子。

別人問他,有沒有生二胎的打算,他跟聽了段笑話似的,說“你逗我呢?”

他的爸媽、岳父母們雖大病沒有,但小病不斷,老人們一邊照顧著90歲的爺爺奶奶,一邊幫他帶著孩子,互助養老。

但最近,他覺得這種平衡越來越難維持了。

因為他的父親摔了一跤,骨折住進了醫院。一下子,原先照顧爺爺的主力沒了,還得找護工去照顧父親。

醫院、家、幼兒園、單位,樣樣都得顧,樣樣都不太顧得上。

像他這樣陷入獨生子養老泥沼的人,不是少數。

父母想去養老院,我要不要支持?答案扎心了……

01 第一代獨生子女的危機已經到來

根據中國社科院人口預測專家的測算:


2015年我國就已有1.76億獨生子家庭。他們或多或少,都在經歷著或即將面臨可怕的養老困境。

預計到2050年,我國獨生子女人口將達3.1億,老年人口將近5億,佔總人口35%左右。其中7900萬是空巢老人,而他們就是現在的90後。

比上面那位知乎網友的2-4-2-1家庭陣型更典型的,是4-2-1。

4-2-1家庭,是兩個獨生子女家庭的結合,夾在中間的夫妻二人站到了最尷尬的位置,既要贍養雙方父母,又要養育自己的孩子。

全面二孩政策落地,但真正敢生的夫妻,並沒預期的那麼多。

曾經的中國家庭講究“四世同堂”、“子孫繞膝”,如今這種金字塔結構已然顛倒,越往下延伸,家庭成員越少,甚至就只有一人。

而這唯一的一個人,便成為了支撐大家庭的中堅力量。

下面這張名為《獨生子》的照片,就勾起了人們內心深處的憂慮。


父母想去養老院,我要不要支持?答案扎心了……


左邊是母親,右邊是父親。

這個脆弱無援的背影,可能就是現在的我們,或者不久之後的我們。

老齡化、少子化、獨女養老等,這些問題就像懸在無數人頭上的一把利劍,讓人倍感經濟和精神壓迫。

計劃生育政策於1978年出臺,1980年施行,一直延續到2016年,才因全面二胎政策而結束。

如今,父母漸老,孩子還小,第一代獨生子女的危機,已經到來。

中國青年報曾經做過一個有關8090後青年如何看待養老問題的調查。

調查發現:

78.8%的受訪青年擔心自己的養老問題,86.1%的受訪青年擔心父母的養老問題。其中,90後是最擔心自己未來養老的群體,80後其次。85後是最擔心父母養老的群體。關於養老問題的具體擔憂,73.6%的受訪青年坦言照顧老人的時間和人手不夠。59.6%的受訪青年擔心“空巢老人”出現緊急情況得不到及時救助;52.6%的受訪青年擔心經濟上恐難支撐未來的養老開銷。


年少時飽受寵愛的獨生子女們,終將吞沒在巨大的養老壓力中。


不敢死,不敢遠嫁,特別想賺錢,因為他們只有我。

父母想去養老院,我要不要支持?答案扎心了……


02
為贍養父母掏空一切的我們

這時候,有人選擇給父母請護工,在家養老。


我一位深圳的朋友,請了2名護工在家照顧母親,加上老太太的其他生活開銷,一個月要花差不多2萬元。

連他們家護工都說,“這老太太命真好,有這麼孝順的兒子。”

但這樣的孝順,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奢侈品。

看過一個報道說,在湖南中部小城裡,醫院護工的價格是135元一天。

如果是請住家護工來照顧不能自理的老人,一個月就要4000到5000元不等,如果大小便都需要照料,另外還得加價500元。

一二線城市裡,價格則漲到了200到300元一天,相當於每月

6000到9000元

而很多在一二線城市打拼的子女們的月薪,也就剛好夠給護工發工資。

不管是何種護理方式,開支都不小。

有些家庭出於種種原因,沒有時間和空間在家養老,會選擇把老人送去養老院。

據瞭解,北京一家只接收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民營養老機構,每人每月的費用在5000至6000元

這遠遠超出了大部分老人的退休金數額。

一個開民營老人院的網友分享經驗說,住得起他們家養老院的老人,往往都是那種子女在當地有較高收入的。

這家養老院的月收費標準從1800元到4000元不等,再加上醫療、藥物、護理和其他生活用品開銷,其實不算低。

這樣一來,重擔全部落在獨生子女肩上,顧家、育兒、日常開銷,再加上支付養老院費用,壓得透不過氣。

父母想去養老院,我要不要支持?答案扎心了……

不少人還想把父母送進更高端的私營養老院。

可你知道,入住高端養老機構要花多少錢嗎?

知乎某網友的結論是,522萬到1162萬

再算上通脹率,結果非常驚人。不過只要你真的有錢,這也不算事兒。

還有人會選擇公立養老院,因為與民營養老院相比,公辦的養老機構或許更具“性價比”。

可問題是,想住進公立養老院,是一件有錢也未必能辦到的事。

有個網友說他為父親考察養老院,都驚呆了。

一家價格相對便宜、條件好的公立養老機構,竟然有2000多名老人在排隊,但每年只能安排入住一百人。

他算了算,從當時開始排隊,他父親得等20年才能住進去。

這並不是誇張,也不是個例。

養老公立機構不完善,僧多粥少,水平不一。

好的公立養老院,你確實排隊未必排得進去。

之前就有媒體報道,北京一家公辦養老院,價廉物美,單間只要2250元一個月,雙人間每人只要1200元,但入住卻要排隊等100年。

不到兩週,報名的人就把一年的空床住滿了。

就像幼兒園一樣,每月幾百塊的街道幼兒園也有,幾千幾萬塊的私立也有,我們一般會選個中間的,不會為了省錢把孩子送到差的地方。

對老人也一樣,你捨得讓他們受委屈嗎?

漸漸地,“孝順”變成了一種奢侈品,成本高昂,不但是對子女精神情感的考驗,也是對子女們經濟實力的考驗。

畢竟,子女們已經被日常生活、職場拼搏、小家庭開銷、撫養孩子等所絆住,到底還有多少餘力兼顧父母,成了最現實的疑問。

更有甚者,一些子女選擇了逃避。

南京一位65歲的老母親腦梗,住進了養老院。

兒子為其支付了1萬多元,眼見又產生了1萬多元的欠費,於是兒子出現了幾次之後,就再也沒出現過了。

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

養老費用已經讓一些獨生子女不堪重負,做出了違揹人性的選擇。

父母想去養老院,我要不要支持?答案扎心了……

03 到底該不該送父母去養老院?

即使你有那個經濟實力送父母去養老院,父母也願意去,然而關於該不該送父母去養老院,這又是個來自靈魂的拷問……

互助姐在網絡上搜羅了一下有關這個問題的調查數據。

雖然沒有找到權威發佈的確定數字,但是如果取平均數的話,對於這個扎心抉擇的答案,分佈大概如下:

58%的人支持父母去養老院,42%反對(調查結果主要來源於80後90後人群)。

至於贊成去養老院的小夥伴,他們的動機和理由,歸納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存在好的養老院,他們很專業,應該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來做。

②:父母年紀大了,如遇到緊急的病症,養老院會提供最及時的救護。

③:老人也想有自己的生活和體驗,不一定想和子女住在同一屋簷下,如果父母主動提出去養老院,我們應該尊重他們的選擇,最起碼可以試住一下。

④:給父母提供更多選擇,也許是這個時代盡孝的一種更好的方式。

對於以上4個理由,互助姐是比較理解的。

因為我身邊也確實存在不少對養老院反應不錯的案例。

比如同事的外婆,去養老院試住1個月後,因為交了很多新朋友並有了每天固定的打牌、麻將、唱歌、散步等娛樂活動,比家裡一人待著有趣多了,現在已經不怎麼想回家了。

用同事的話說就是:

“選擇一個合適的養老院,就相當於給老人買了(租了)一套房子、找了一群朋友、請了幾個保姆,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父母想去養老院,我要不要支持?答案扎心了……

不否定上面的說法,但我認為必須要增加兩個前提,才算是有走這條路的權利。

首先,從老人的角度來看:

  • 他們是否有獨立生活的能力;
  • 他們對於子女的心理依賴程度有多高;
  • 他們是否能夠真心自願地接受這種選擇;
  • 他們的性格能否較好地融入一個新的社交圈子。

然後,從子女的角度說:

①:你要明白送養老院不代表責任地放棄,養老院只是暫時幫你照顧父母,而不是永遠幫你照顧父母。

②:要有足夠的責任感,對於養老院的選擇,試住,回訪,都要事先有準備,事後有歸納,不能輕率的做出決定。

③:理清觀念。送父母去養老院,是為了讓他們過得更好,你要抱著這樣的目的去準備這件事,抱著這樣的心態去要求自己,也要抱著這個信念去接受別人的評價。

如果這些你都能做到,那送父母去養老院,可能是一種正確的選擇,這算是較為“理性”的正方觀點。

但對於以人情為基礎的中國氏族社會,相信更多人還是會站在“感性”的這一方。

哪怕是58%的那部分選擇了把父母送到養老院的小夥伴,可能最後也難逃違背血緣羈絆帶來的內心掙扎。

畢竟,親情是一種本能啊。

父母想去養老院,我要不要支持?答案扎心了……

記得《奇葩說》2017年最火的那一期節目,辯論的主題就是「如果父母主動提出去養老院,你是支持還是反對?」

節目中,馬薇薇的一番發言,正好代表了反方觀點。她說:

老人,就是不萌還作的小孩,比小孩還鬧人,很固執,很挑剔。

“請更專業的人能更好地照顧老人?小時候幼兒園的老師,在教育方面也是最專業的,你是願意和老師過一輩子呢,還是和爸媽?

同理,老人就像孩子一樣,他們很敏感,就算你提供了再專業的護理,他們也會發現,這裡面沒有愛,只有金錢。

況且,對於所謂的中產家庭來說,其中產的能量,只能在城市裡,傾其一切,供兒子取上媳婦,買得起房子,養得起孫子。”

那些專業的養老院,價格遠比我們想象得多。

考慮到自己的首付,考慮到自己的月供......

最後,我們只能讓爸媽去最常見的養老院,可能沒有那麼依山傍水,鳥語花香,只有冷清的單人間和雙人間,每天按時去食堂吃飯,等於參加女團。

再說,即使父母主動提出去養老院,是因為他們“懂事兒”,他們不想給我們增加麻煩,不想讓我們為難。可我們就能坦然無愧地接受這種“懂事的真心話”嗎?

“去或者不去養老院”,在她看來,只是兩種同等扎心的選擇,沒有對錯,這個問題本身就是無解的。

父母想去養老院,我要不要支持?答案扎心了……

04 養老院的真實生活,到底是怎樣的呢?

大部分的養老院,無論是高檔的,中等的,還是低檔的,只要進去了,除了物質條件和服務水平的差異,本質上恐怕都是在吃喝等死!

互助姐此前也在網上看到過一些關於養老院的媒體報道。

普通點的一間屋子,放著兩張簡陋的單人床,再低檔一點的,一間屋子會排放六到七張簡易單人床,像病床一樣。

牆上每人有一小溜放衣服,那空間就像工廠裡工人掛工作服的小櫃子。這就是一個老人全部的個人空間。

父母想去養老院,我要不要支持?答案扎心了……

幾個房間一般會安排兩個倒班的護理員值班,面對這麼多老人需要照顧,兩個護理員怎麼會有好的心情和好脾氣照顧得過來呢?

倒黴的最終還是這些老人們……

遇上服務水平好點的護工,可能還會對你的父母耐心照料著,遇到素質低的,你都能想象到他們對你的父母大吼大叫的情景。

有的養老院裡為了打理清洗方便,老人們都被剪成了寸板頭,一律套著兒童穿的那種背後系布繩子的反穿衣。

有時候,你幾乎都認不出來男女。

有的老人子女常年離得較遠,他們嘴上說著,“你忙你的,不用來看我。

可事實上,到了週末探親日就知道,沒有子女來看望的老人一般都會躲在自己的房間裡,不說話不吃飯。

遠離了家人的老人,精神和心靈上的孤寂沒有人慰藉。他們的眼光是呆滯的,那表情有點像犯了錯的孩子般,誠恐誠惶!

看著心痛,想到了自己的將來。

父母想去養老院,我要不要支持?答案扎心了……

說到底,養老院只能解決看護和同齡人社交之類較淺顯的問題,但是缺少生活中的煙火氣。

可曾想過,老人的生活不是詩和遠方,而是幼兒園放學的門前和小區樓下的菜市場。

老年人喜歡忙忙碌碌、絮絮叨叨一些生活小事,送孫子上學,順帶逛逛樓下的菜市場,哪個西紅柿新鮮、哪個土豆剛上市,哪塊的水果和豬肉又漲價了……

因為菜市場人聲鼎沸、常年無休、熱鬧異常,它能紮紮實實地把老人拖拽到一個非常具體的生活中,讓他少一些胡思亂想。

而接送孩子放學,照料小孩起居,會讓老人感覺到自己還有用,會讓父母感受到新鮮生命的活力與朝氣。

有時候看到老人一天天衰老,那是不可逆的過程,但是生活的煙火氣可以拖拽著他們,讓他們老得更慢些。

父母想去養老院,我要不要支持?答案扎心了……

人到晚年,最怕談“死”,環境最為重要。

人們喜歡參加婚禮,喜歡參與到喜悅的事情中,因為能感受到熱鬧開心的氣氛,最怕的是參加葬禮,讓人傷感、消極,老人更是如此。

而養老院裡都是老人,尤以體弱多病、不能自理的居多,隨時會有老人離開人世。想想昨天還在一起聊天、嗑瓜子的人,今天就不在了。

看著對面空出來的床位,誰不會害怕?

何況老人的情緒本身就很脆弱,你再讓他經常去面對這種死別場面,真的是雪上加霜。

如果老人能居家養老,就不存在這些問題,他們能經常和孩子們在一起,感受到的是生命的活力和朝氣,他們的心態也會變得年輕,他們也會覺得快樂、知足。

但前提還是,你有時間,有條件。

05 幼時你陪我長大 現在我卻沒時間陪你養老

父母陪孩子長大,本是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父子母女一場,最深的情不過就是: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

但是,當子女們長大後,我們的時間,卻被其他事情所分割,分給父母的時間遠遠不及當初父母花在我們身上的時間多。

一旦需要照顧住院的父母時,這種時間花費上的巨大落差體現得最為明顯。

一個朋友的父親住普通病房的時候,因為病情危重,24小時都需要人照顧。

母親身體也不好,文化水平低,也不太懂醫療知識和醫院看病的流程,只能貼身伺候一下父親的生活細節,安撫情緒、陪他說話、送餐、擦洗身體……

至於要時刻關注父親的生命體徵指數、看吸氧管輸液瓶這種事情,以及跟醫生了解病情進展、繳費、手術細節等,都需要年輕人在。

就這樣,即使有兒子、兒媳輪班,有時也會出現無人可輪,沒人在母親旁邊幫扶一把的情況,只能拜託護士多擔待一下。

看著小時候陪自己滾鐵環的父親,如今躺在病床上,精神不佳的樣子,朋友非常痛心,卻又矛盾不已。

因為他無法完全放下自己的工作、家庭瑣事,在父親最困難的時候,守在他身邊。

到最後,朋友的父親出院了,他母親卻被折騰得腰椎疼和氣管炎犯了。萬一下次輪到母親再住院,一切都得再經歷一遍。

經歷此事,我的朋友不禁想,等他50歲了,父母更加病重了,即使他不去工作,日夜守在醫院,他一個人又能撐得下來嗎?

如果將來還要照顧老婆的父母,如果將來和老人們不在同一個城市呢?

“就算錢包能撐下來,人都不一定撐得下來”,朋友落寞地說。

父母想去養老院,我要不要支持?答案扎心了……

獨生子家庭的“高危性”,就在於它的結構是不穩定的,“倒三角”的構造,意味著全部的中心都落在子女身上。

對於獨生子女的父母來說,只有一個孩子,他們“空巢”的可能性很高。

一方面是出現病痛時,一個孩子所能提供的資金支持和照料都比較有限。

另一方面是,平日的生活中,大多數父母並不與子女住一起,甚至不在同一個城市,心靈上的孤獨不可避免。

而老人們對情感和陪伴的需求,對有些獨生子女們來說,已成為一種難以迴避的負擔。

最典型的衝突之一,就是獨生子女們想要外出闖蕩,與父母希望孩子待在自己身邊,這兩種想法之間的對撞。

關於這一現象的提問,答案多集中在“父母保守、自私、害怕晚年孤獨”。

老去的父母們恐懼晚年孤寂,他們的不安全感需要孩子的陪伴才能緩解。

而很多在外打拼,或者不與父母住在一起的獨生子女們,根本無法做到這一點。

為了讓父母晚年能夠享受一蔬一飯的幸福,沒有兄弟姊妹、沒有退路的獨生子女們必須揹負起兩倍、三倍的經濟壓力。

必須想盡辦法讓父母感受到貼心的愛;必須儘可能多地為父母花時間。

我身邊就有這樣選擇留在家鄉結婚生子,照顧父母的案例,而且還不少。

一個留在老家工作的朋友說,她會找個當地的小夥子結婚,不可能嫁到外地。

要經常跟爸媽待在一起啊,他們除了我,沒有其他寄託了”,說到最後,她還補了句,“壓力好大。

父母想去養老院,我要不要支持?答案扎心了……

06 獨生子女的困境,何以解憂?

龍應臺在《目送》裡寫得一段話很好:

「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遲早有一天,我們每個人都會變成無家可回的孩子,我們永遠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個先來,我們能做的,只能是珍惜現在。

而我們的父母,或許是全世界最甘於奉獻的家長了,心甘情願出首付,還房貸,老了還要幫我們帶孩子。

他們就是這樣無微不至地,一直想要為我們做點什麼,他們大都不知道怎麼去過自己自由的生活。

到了我們這一代,傳統觀念不是很重,自認為我們的生命和孩子的生命應當是各自獨立的。

可是如今看來,人之暮年,對於親情的渴望卻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獨生子女對老去父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唯一能顯而易見地緩解贍養父母困境的方法,恐怕也只有鞏固自己的經濟基礎了。

說到底,“錢”永遠是大多數子女們共同面臨的問題。

越是有錢,越能提供給父母高質量的醫療、陪護條件,同時也越有時間陪伴老人。

不想放棄現有自己的生活,不想父母晚年不幸,那就讓更加堅實的經濟基礎給自己,也給父母信心。

畢竟,只要你還呼吸,就是需要錢的,這很現實。

只有你自己好了,別人才能好。

試想,如果你久臥病榻,那你的父母會好嗎?

顯然不會,他們的身體和心理也一定飽受壓力和痛苦。

基於此,想實現養父母,或者再小一點,想讓父母過好,就應該先讓自己好。

那如何讓自己好呢?

第一,你得活著。

有人會說,你這不廢話嗎?其實不然,因為我們在生活中看到太多因為壓力而自殺的案例。如果都沒命了,何談讓自己好,讓別人好?

第二,健康地活著。

所以你要運動,要飲食健康,要身體好,這樣才能持續不斷的發光和熱。

第三,努力掙錢並儘可能讓自己幸福快樂。

你知道的,賺錢和幸福快樂之間不一定是包含關係,也不一定是非此即彼的關係,在這兩者之間,總要尋求一種平衡。

養老事業,任重而道遠,好在國家在這方面也一直出來各種養老政策。

不管是增加養老基金的投資力度,還是加大養老護理設施及人員的配備,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緩解壓力。

看到這裡,到底要怎麼養老才最穩妥?我想你心中的答案也有了。

最後互助姐還想補充一點,除了努力賺錢,還要提早給自己和父母配置相應的健康保障。

如果覺得給父母買保險來不及,太貴,還可以加入悟空互助社,用幾塊錢的成本來對抗最大的風險。

把未來可能會用在治病救人上的錢通過互助的力量共享分攤,最後再把這部分錢省下來維持養老生活的穩定。

這樣還能少加一份班,多陪伴爸媽一些時間!

說得有點多,總之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你,不會再為養老問題感到擔憂。

與其有時間發愁,不如努力提升自己的收入水平,為父母養老做最硬核的準備。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