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雙流這處網紅景點走紅的背後!裝滿了成都人過往的市井生活......

探秘雙流這處網紅景點走紅的背後!裝滿了成都人過往的市井生活......

雙流區彭鎮歷史悠久

俗稱彭家場,始建於明代

因其位於楊柳河畔

素有“水陸要衝”之稱

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

探秘雙流這處網紅景點走紅的背後!裝滿了成都人過往的市井生活......

探秘雙流這處網紅景點走紅的背後!裝滿了成都人過往的市井生活......

彭鎮曾有“六廟”(關帝廟、文昌廟、燃燈寺、觀音寺、萬年臺、川主宮)、“三館”(福廣館、江西館、廣東館)、“一閣”(天一閣)等多處古建築;

彭鎮人傑地靈,歷史上曾出現了彭端淑(飽學之士,一門三進士,彭家場因其家族居住在此而得名)、劉沅等一大批文化名人;

彭鎮不僅有諸多名勝古蹟,文化遺產,而且交通發達、商賈雲集、土地肥沃,是風景秀麗之鄉。


“山光草色翠嵐拖,第一橋頭春波多。

小艇遠橫楊柳岸,散人應自號煙波。”

便是昔日

楊柳河的生動寫照

觀音閣老茶館 網紅打卡地

探秘雙流這處網紅景點走紅的背後!裝滿了成都人過往的市井生活......

探秘雙流這處網紅景點走紅的背後!裝滿了成都人過往的市井生活......

(王鴻明 攝)

彭家場社區幅員面積1.32平方公里,戶籍約659戶、1800多人。儘管其面積不大,但近年來這裡幾條老街的人氣越來越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觀音閣老茶館,它吸引著我國各地的“攝友”甚至外國的遊客絡繹不絕前來,儼然網紅打卡地。

來到馬市壩街,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座“成都文化地標”標誌牌,觀音閣老茶館因其獨特的川西民居建築風格和人文環境,再現了川西壩子獨特的歷史和濃郁的市井文化。

據當地人介紹,這座建築分為前後兩個部分。

探秘雙流這處網紅景點走紅的背後!裝滿了成都人過往的市井生活......

前部分是傳統川西民居風格穿鬥式建築,是茶館主體部分,佔地面積約220平米。據當地老人口口相傳,它建於明代中晚期,最早為觀音廟,民國初期即為茶鋪;

後半部分

是70年代在經營中搭建的磚混結構建築,面積大約80平米。在文革時期被作為會場使用,還保持著當年的歷史模樣。

探秘雙流這處網紅景點走紅的背後!裝滿了成都人過往的市井生活......

探秘雙流這處網紅景點走紅的背後!裝滿了成都人過往的市井生活......

走進該茶館,只見這棟木質穿鬥結構的瓦房,竟然既沒店名,也無招牌,兩面臨街,前後門口全是長長的木質舊鋪板。茶鋪雖年代久遠,卻很有格局,開間大,空間高,店堂寬闊而多有支撐木柱,恰好彌補了房屋的光線;從剝落破損的磚泥牆體上竹篾牆胎隱約可見,牆壁上仍然清晰的保留著幾十年前文革歲月的痕跡,讓人回味不已。

探秘雙流這處網紅景點走紅的背後!裝滿了成都人過往的市井生活......

老闆李強說:“以前老茶館並不出名,也就是當地老年人來喝茶歇腳的地方,2000年以來,網絡、報紙等媒體宣傳,特別是在這裡取景拍攝了《被愛情遺忘的角落》、《老七》等電影之後,老茶館的名氣越來越大,每天不斷有海內外的攝影愛好者來到這裡,給周邊帶來了極大的人氣,把周邊的經濟帶動起來了,群眾得到了實惠。”

探秘雙流這處網紅景點走紅的背後!裝滿了成都人過往的市井生活......

附近做餐飲的老闆邵曉雄說,“我們家的房子就緊挨著老茶館,曾經閒置十多年,自從老茶館成為熱點旅遊景點以來,我就在自家賣點豆花飯、家常菜,生意非常好,幫助我們提高了一大家子的生活質量。”

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 打造“鄉愁小鎮”

探秘雙流這處網紅景點走紅的背後!裝滿了成都人過往的市井生活......

像觀音閣老茶館

這樣的老建築

在彭家場並不少見

永豐街113號-115號的

老麵坊即是其一

探秘雙流這處網紅景點走紅的背後!裝滿了成都人過往的市井生活......

老麵坊

地處楊柳河畔與觀音閣老茶館隔街相望,面積260平方米左右,屋簷上至今還保留了依稀的琉璃飛簷。其修建歷史據專家估計始建於明代中後期,清順治年間毀於兵燹,乾隆二十八年重建,從始距今約有500年曆史。如今,它已被載入《成都市第十批歷史建築名錄》。

探秘雙流這處網紅景點走紅的背後!裝滿了成都人過往的市井生活......

除了飽經滄桑的川西民居老街區

當地一代代居民

對其前世今生的傳說、傳承

也是川西壩子一部彌足珍貴的

市井文化的人文歷史書

探秘雙流這處網紅景點走紅的背後!裝滿了成都人過往的市井生活......


陳秀英,家住永豐街134號,今年67歲。1969年嫁到這裡至今50年了。其老伴楊德生一家則是6代人一直居住於此,由此可見彭家場老街區形成的歷史在100年以上。


探秘雙流這處網紅景點走紅的背後!裝滿了成都人過往的市井生活......

“2013年,我們老倆口也出去,和子女一起住了3年樓房。由於人生地不熟,後來我們又回來了。還是覺得住老院子巴適,畢竟,這裡幾十年的熟人老友多,葉落歸根嘛。”

陳秀英告訴雙雙,她家大約140平方米,雖歷經風雨,卻仍保持著川西民居老屋的特色。

據陳秀英介紹,促使他們回來再住老屋重要的原因,其實還有各級政府對老街區基礎設施的大力改造。

探秘雙流這處網紅景點走紅的背後!裝滿了成都人過往的市井生活......

從2012年起,隨著各級黨委政府一項項惠民政策的發佈、落實相關舉措,老場鎮也悄然“變臉”:

雞市街的路面平整了,溝渠的水也變清了;特別是永豐街的變化最大,2015年改建了幾個老舊院落,鋪上了青石板,老人、小孩雨天再也不怕泥路打滑人摔跤了;

讓居民們津津樂道的還有,戶廁無害化改造、水電網“三通”等惠民措施。

正是生活居住環境條件的改善

吸引老居民“卷鳥歸巢”

家住“柳河新苑”院落的楊福全現在逢人就說,“以前,有客人想來做客,我們都不好意思帶到家裡來。老舊院落改造後,說起自家周邊環境的乾淨衛生和配套,還有古色古香的老茶館等旅遊景點,我們彷彿腰桿都更硬了……”

探秘雙流這處網紅景點走紅的背後!裝滿了成都人過往的市井生活......

發展到今天

彭鎮已經發生了

翻天覆地的變化

很多歷史古蹟都已經不存在了

但是,這裡人們的生活環境條件

變得越來越好

為傳承好彭鎮悠久古樸的歷史文化“財富”,各級政府部門在人民路一段打造特色文化街的同時,也在永豐街、馬市壩街等老街區做著“修舊如舊”的保護、維修。

探秘雙流這處網紅景點走紅的背後!裝滿了成都人過往的市井生活......

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

假以時日

彭家場的市井文化

會如“萬花筒”般變幻出迷人風采

彭鎮人民的生活定將越來越好!

感謝您的閱讀,更多本地新聞,請關注“雙流發佈”今日頭條號或下載“空港融媒”APP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