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985畢業,媽媽海歸碩士,養的孩子是蟲?都是不自律惹的禍

爸爸985畢業,媽媽海歸碩士,養的孩子是蟲?都是不自律惹的禍

泛夫君

身份:您的朋友

本文大概

3100字

閱讀需要

8分鐘


爸爸985畢業,媽媽海歸碩士,養的孩子是蟲?都是不自律惹的禍



01



哥哥嫂子是小區裡的模範夫妻。哥哥985畢業,嫂子海歸碩士。他們職業體面,收入不菲。

可惜,他們的兒子,是個遊戲迷。

小侄從小就貪玩。小學時,有嫂子在旁日日督促,成績倒也不差,一直是班裡前十。不過去年他升初,嫂子恰好外派國外工作。

這下可好,沒了媽媽的督促,爸爸又經常加班,無暇顧及,他遊戲迷的本性顯露無疑。

放學回家,先是捧著手機大玩特玩,等來幫忙做飯的奶奶三催四請,才不情不願地去做作業,然後草草了事,繼續捧著手機逍遙快活。

沒過幾個月,小學的“老本”吃完了,小侄的成績一落千丈,逐漸掉到了班裡的三四十名。嫂子急得團團轉,卻毫無辦法。

畢竟,山高皇帝遠,任嫂子磨破嘴皮,小侄就是管不住自己躁動的心!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曾說過:有一種品質,可以使一個人在碌碌無為的平庸之輩中脫穎而出。這個品質不是天資,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不自律的孩子,任你智商180,最後也逃不過像《傷仲永》中的主角那樣,泯然眾人的命運。

爸爸985畢業,媽媽海歸碩士,養的孩子是蟲?都是不自律惹的禍


02

小侄其實特聰明,一二年級的時候,別人背書要半天,他只要看兩三遍;別人算數想半天,他眼睛一轉就算出來了。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

所以,即使他很貪玩,不想寫作業,嫂子也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她覺得,我兒子是學神,為什麼要去做學霸乾的事情呢?

她也特別不理解學校的老師要強制沒收手機的行為:這個年代,誰還沒有個手機呀?他要是想玩,沒收得再多,他也照樣能玩!

後來,小侄升到四年級的時候,靠小聰明顯然不管用了,成績也慢慢下滑。嫂子開始著急了,對小侄的學習也上心起來。這時候,小侄想肆無忌憚地玩手機,可就沒那麼容易了。

她給小侄制定了每晚的時間安排表,天天搬個小板凳坐在小侄旁邊督促他學習,提醒他這會該做什麼作業,該讀什麼書。

如果小侄拖拖拉拉,嫂子就威脅他:“你要是不完成任務,就別想睡覺了!趕緊的!快做!”

爸爸985畢業,媽媽海歸碩士,養的孩子是蟲?都是不自律惹的禍


在媽媽的督促下,小侄再不情願,也只好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務,成績也慢慢有了起色。

而嫂子看著這種改變的發生,也漸漸明白:老師沒收手機的用意,和自己360度無死角的督促其實是一樣的,都是希望靠外部的力量對小侄進行“他律”,從而讓小侄慢慢地養成好習慣。

不過,不靠自律而靠管束的小侄,這就像一匹小野馬,有韁繩有鞭子管著的時候乖乖的,一旦脫韁了,就撒歡撒到天南地北去洛,什麼學習?不存在的!

03

自律的小孩最省心,自己的目標自己定,自己的時間自己排,自己督促自己好好做事。而不自律的小孩呢,則是一百個糟心,一刻離了大人的眼睛,就不知道跑哪快活去了。

都說自律好,自律是個寶。那麼,孩子們的自律是怎麼培養出來的呢?

孩子不聽我們的,他們模仿我們

大文豪托爾斯泰認為: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

要想孩子是個自律的乖寶寶,自己首先要是個自律的好父母。

今年高考,廣西有個雙料狀元轟動全國。南寧理科考生楊晨煜英語數學雙滿分,總分730分!妥妥的學霸大神,引來了各路記者爭相採訪。

在採訪中,楊晨煜的媽媽分享了自己的育兒經。

楊媽媽認為,家長也要自律,不能把孩子丟一邊,自己在那玩手機。要想教育好孩子,父母言傳身教是至關重要的。

爸爸985畢業,媽媽海歸碩士,養的孩子是蟲?都是不自律惹的禍


如果家長天天下班就攤在沙發刷抖音、打王者,孩子會覺得“憑什麼你們可以玩,我卻要苦哈哈地做作業?”言行不一的父母,說話最沒說服力。

楊媽媽認為:“教育孩子,應該在孩子還沒有形成主觀意識時。”所以,楊媽媽在楊晨煜很小的時候就進行了嚴密的“盯梢”式監督,教育他勤奮學習,幫助他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而且,楊媽媽的監督可不是很多家長以為的:坐在孩子旁邊,自己在那刷抖音的“放羊式”監督,而是時時刻刻緊盯著孩子一舉一動的“火眼金睛”式監督。

這種監督也是一種對孩子的高質量陪伴:你認真學習,我認真監督你,我們一起,共同讓你變得更好更優秀!

教育家雅思貝爾斯曾說:“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只有父母真正做到嚴於律己,讓孩子看到自己為了既定的目標而不斷努力、不斷前進,即使很累很困難,也堅持要完成任務再休息,這樣才能真的影響孩子,讓孩子覺得:“原來自律的人,好酷好帥氣!”

從小培養孩子的紀律意識。

孩子並不是天生就能自律的,需要父母在小時候刻意去培養。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通過研究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孩子在10歲前,是處於“他律”的發展階段,還不能完全做到自律。所以在這個階段,孩子需要父母引導制定一些規則。

小提琴王子劉憲華自曝小時候並不喜歡拉琴,但從5歲開始,他的父母就嚴格要求他一定要每日練小提琴,日日如此,不許懈怠。

這種“他律”一直持續到了他十一二歲的時候,當時,劉憲華參加了第一個小提琴比賽,從此開始真正喜歡上了小提琴,從“他律”變成了“自律”。

我嫂子就是因為在小侄10歲之前太過放縱,錯過了“他律”的最好階段,沒讓小侄的紀律意識萌芽,之後即使及時補救,也收效甚微了。

我哥從小也貪玩,不過不同的是,我父母從小對哥哥抓得緊,要求他每天回家必須先做作業,做完檢查無誤以後才能玩,不然就要罰站!

後來,哥哥慢慢地變得自覺學習,最後考上了985,還娶了美貌能幹的嫂子。

就像上面高考狀元楊晨煜的媽媽所說的:“所有的習慣都要在孩子沒有自主思考能力時,全部幫他打好。監督過程很痛苦,你要時時刻刻盯著他,但定型以後,後面的路就好走了。”

爸爸985畢業,媽媽海歸碩士,養的孩子是蟲?都是不自律惹的禍




讓孩子承諾自律,並適時鼓勵

猶太民族是世界上最注重教育的民族,他們有句名言:

“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親自去做。哪怕你完成得沒有別人好,也要去做。只有一次一次的不好,才能換來以後的完善。如果總是依賴別人,那麼你的一聲將始終與貧窮和低聲下氣為伴。”

總是依靠“他律”的孩子,始終難以約束自己,做事往往事倍功半,難有大成就。

要想讓孩子慢慢地從“他律”走向“自律”,承諾是第一步。

心理學名著《影響力》中,作者羅伯特西奧迪尼這樣描述了承諾的力量:書面承諾比口頭承諾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有證據表明,為一個承諾付出的努力越多,它對承諾者的影響就越大。

我哥哥就是這樣藉助了“承諾”的力量。

他跟小侄說:“兒子啊,你這樣天天只顧著玩手機,成績退步得很快,我和你媽媽都很擔心。你媽媽一個人在國外,各種不適應,還要為你的事情操心,你覺得自己是不是應該表現得好一點,讓媽媽省點心?嗯?”

小侄也心疼嫂子,點了點頭。

哥哥接著說:“嘴上說說可不行的,你要寫下來,貼在書桌上,比如寫:我保證,放學後一定先做完作業,再玩手機!然後簽名。”

小侄照做了,還把這張簽了自己大名的“保證書”貼在了書桌最顯眼的地方。

第二天,哥哥下班回家,發現小侄又在捧著手機玩遊戲,就問他:“兒子,你作業做完沒有?檢查過了嗎?”小侄用力地點了點頭:“都做完了,在書包裡,不信自己去看!”

哥哥半信半疑地翻了一下小侄的作業!嘿!這小子今天還挺認真!確實做完了,而且準確率還挺高!

哥哥很高興,抱起小侄一頓猛親,然後誇他:“兒子你真棒!你真的有好好按照昨天保證的去做!是個小男子漢了!了不起!”

爸爸985畢業,媽媽海歸碩士,養的孩子是蟲?都是不自律惹的禍


得了爸爸的猛誇,小侄自然洋洋得意:原來自律的感覺這麼爽!之後做起作業來,也不像以前那麼拖拖拉拉的了,總能先做作業,再去玩。

又過了兩個月,小侄已經形成了先學習,再娛樂的習慣,偶爾學習到太晚,娛樂項目也就省略了。

期末考的時候,他的成績又回到了前十名,哥哥嫂子都特高興,說這個暑假讓他隨便玩,不用上補習班了!

雖然很多人覺得,自律的人被很多條條框框束縛著,似乎不夠灑脫,不夠自由,可我覺得日本演員山本耀司說得對:

“我從來不相信什麼懶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過勤奮和努力實現的更廣闊的的人生,那樣的自由才是珍貴的、有價值的。”


來源丨泛夫課堂:高考之路,保駕護航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