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甲骨文之痛:日本投降之前,還準備運走1219片甲骨文

1945年,二戰日本投降之後,在遼寧大連的遠東煉油廠,國民黨接收人員發現一隻四面焊死的大鐵箱。

打開一看之後,接收人員大吃一驚,因為箱子裡面裝有1219片刻有文字的甲骨,就是刻寫中國失傳歷史的甲骨文。

由於大連遠東煉油廠有一海運碼頭,所以這一批甲骨文去向非常明確,即日本人在投降之前,準備將之運回國內,後來不知什麼原因,導致這一批甲骨文沒能運走。

中國甲骨文之痛:日本投降之前,還準備運走1219片甲骨文

對中國而言,這是一個幸運,但這一小幸運的背後,卻隱藏著中國甲骨文之痛,因為截至目前,在日本的甲骨文一共有12443片,而流失在海外的甲骨文超2.6萬片,而日本佔據了近50%。

據學者胡厚宣統計,從1899年殷墟甲骨文首次發現,共計出土154600多片,其中大陸收藏97600多片,臺灣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港藏有89片,總計中國共收藏127900多片。

通過這一組數據,就不難看到日本佔據的甲骨文數量之多,已經佔中國總收藏的10%,數量極為驚人。那麼,這就帶來一個問題:日本人的12443片甲骨文,到底是如何得到的?

中國甲骨文之痛:日本投降之前,還準備運走1219片甲骨文

在大連遠東煉油廠發現的這一批甲骨,學者胡厚宣曾鑑定:源於“甲骨四堂”之一的羅振玉的舊藏。

所謂羅振玉(1866年-1940年,見上圖),是中國近代著名學者,在甲骨文字的研究與傳播上成就驚人,是近代甲骨文研究四大巨頭之一,所以被譽為“甲骨四堂”(即雪堂羅振玉,觀堂王國維,鼎堂郭沫若,彥堂董作賓)。

羅振玉的珍貴收藏,為何到了日本人手上?可惜的是,具體經何人之手,後來沒能調查出來。但不難想象,日本人獲得這一批甲骨,不外乎“巧取豪奪”,甚至殺人放火直接搶劫。

其實,日本侵華期間,採取這一手段掠奪的文物不知凡幾,對羅振玉甲骨的“劫掠”並不稀奇。

中國甲骨文之痛:日本投降之前,還準備運走1219片甲骨文

比巧取豪奪羅振玉收藏的甲骨更為惡劣的是,日本還曾多次組織“考察團”,到殷墟大肆盜掘甲骨文,然後運回國內。

1938年到1943年,長達5年時間內,正是日本全面佔領河南安陽期間,日本依仗軍事後盾,以“考察團”的名義,在安陽殷墟掘地三尺,根本不顧文物保護,偷盜了大量甲骨。當時究竟盜掘多少,這些甲骨上面刻寫了什麼失傳歷史,至今也很難說100%的清楚。

除此之外,由於中日文化相近,甲骨文出土之後,不少日本學者或收藏家在華收購了一批。

總之,巧取豪奪、直接盜掘、收藏購買這三個手段,使得日本收藏的甲骨文數量驚人。需要注意的是,日本12443片甲骨文只是公開數據,至於是否存在沒有公開的,這就不為人知了。

中國甲骨文之痛:日本投降之前,還準備運走1219片甲骨文

除了日本之外,美洲、歐洲還收藏了大量甲骨文。

其中,加拿大有7404片,主要是加拿大傳教士購買所得,1938年、1948年分兩批運回國內;美國(1860片)、歐洲(4252片,英國3141片)甲骨文,也主要是收購所得。

當然,別以為收購就一定公平、文明,這裡面也少不了“巧取豪奪”。尤為嚴重的是,部分西方傳教士的高價收購,導致古董商、當地村民在利益驅使之下,瘋狂的挖掘,對殷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而且,這些非科學的發掘,往往只取甲骨,而忽略甲骨埋藏的情況,使所出甲骨的價值大失。

中國甲骨文之痛:日本投降之前,還準備運走1219片甲骨文

眾所周知,甲骨文極為珍貴,對研究商朝歷史的重要性不言自明。超2.6萬片甲骨文流失海外,上面記載的內容,儘管多數可以獲知,但沒有公開的甲骨文,上面記載的什麼中國歷史,至今卻還是謎團。

更為重要的是,夏商周斷代工程中,中國人一直尋找夏朝及之前歷史,卻找不到可靠的文字記載,這些流失海外的甲骨文中,是不是有商朝之前歷史的記載?尤其日本的直接盜掘,到底出土多少甲骨,也存在很大的謎團,而這些甲骨文上又刻寫了什麼?

其實,甲骨文只是近代中國文物之痛的一個切面,在那個時代,不僅上海是西方探險家的樂園,整個中國都是他們的樂園,以至中國損失的文物,至今都很難統計,價值更是無法衡量。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