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印:趙之謙“趙之謙印”

今天我們讀一方趙之謙大師的印作。

一、詩書畫印“四絕”的趙之謙

趙之謙(1829-1884),漢族,浙江會稽(今紹興)人。初字益甫,號冷君,後改字撝(huī)叔,又號悲庵(34歲以後,家破人亡後改的號)、梅庵、無悶等。他是晚清藝術史上最為重要的藝術家之一。繪畫方面,他是“海上畫派”的先驅人物,他開創的“金石畫風”對近代寫意花卉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讀印:趙之謙“趙之謙印”

(趙之謙的畫作)

書法方面,他是清代碑學理論的最有力實踐者,其魏碑體書風的形成,使得碑派技法體系進一步趨向完善,可以說他是清代第一位在正、行、篆、隸諸體上真正全面學碑的典範。

讀印:趙之謙“趙之謙印”

(趙之謙的書法)

當然,我們最常說的,是趙之謙的篆刻,他的篆刻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廣為取法、融會貫通的篆刻,他以“印外求印”的手段創造性地開闢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境界,他是後世篆刻家爭相效仿的一代篆刻開山宗師,後來的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趙叔孺、王福庵等篆刻名家都曾經在他這裡汲取過營養。

此外,他的詩文也好,著述甚豐,如《章安雜說》、《補寰宇訪碑錄》、《江西通志》等都是傑出的學術著作。

讀印:趙之謙“趙之謙印”

(趙之謙像)

總之,趙之謙在各個藝術領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是一位全面能力極其突出的藝術大家,後世經常說某位藝術家詩、書、畫、印“四絕”,其實都是從趙之謙這裡開始的。

趙之謙一生留下來的傳世篆刻作品不足400方,這與他不以印人為人生志向的人生觀相關,也與他曾經盛年息刀,長達十數年不曾刻印的人生經歷有關,在刻印數量上,他與近現代印家們相差甚大,因為其他印家,動不動就有上萬方的作品。雖然趙之謙篆刻作品極少,但這些印作方方都是精品,他走的是“少而優、少而精”的路線。這些精品印作中,尤其以他的個人用印為多。今天我們讀的這方印,就是他90多方私人用印中的其中一方:

讀印:趙之謙“趙之謙印”

(趙之謙:趙之謙印)

二、一方精品私印

與那方拍賣價在530萬人民幣的“趙之謙印”不同,今天要讀的這方印,雖然有著同樣的印文,但今天這一方卻是“小印”,說它小,是因為它的尺寸只有1.2釐米見方,鑑於閱讀介紹視覺方面的原因,我們在展示時,做了放大處理。但讀印過程中,卻一定不要忘了它實際的大小。

讀印:趙之謙“趙之謙印”

(那方特別有名的“趙之謙印”)

“大印尚氣魄,小印尚精巧”,我們在讀印時,遇到尺寸大的印,要從氣勢上著眼,理解它是如何大開大闔,氣勢雄健的;而遇到尺寸小的印,卻要從精巧方面著眼,理解它是如何精微細緻,妙至纖毫的。這方印是小印,所以,它更要細讀,精讀。先放一方大尺寸的印蛻:

讀印:趙之謙“趙之謙印”

(趙之謙印)

1、疏密與呼應

這方印的印文是“迴文”字序,這是私人名印的常用的字序安排。我們之前說過,這樣的安排,使得印主的名字獨居印面左列,在閱讀上名字不產生割裂,整體感更好。當然,這也是章法上的需要,這樣安排之後,避免了“趙”與“謙”共居印面上方而產生的頭重腳輕,又使得兩字分居斜角,產生“滿白”上的呼應,而另兩個字形相對稀疏的“之”和“印”兩字也同樣形成了斜角呼應。這種呼應,是這方印的章法主旋律。

但這方印的“印眼”卻不在這兩組簡單的呼應,而在於“之”字左右兩筆主動上提形成的兩塊大面積留紅。這是趙之謙最常用的章法手段,也是他閱盡古印得來的不二“心法”(再說說出處:他在《銅鼓書堂集古印譜記》中說“餘所得集古印譜,以《西亭印纂》為最精,又得童山人鈺手拓北平朱氏所藏古印一帙,又得強恕堂鑑存古印,又郭止亭《漢銅印選》,合計閱古印不下三千,率大同小異,蓋一聚一散,仍此數顆不壞之寶。萬事類然,無足異也。”)這裡的一聚一散,是趙之謙畢生篆刻章法的主要手段和審美特徵,因此,他在多方印作之中每每著力經營,故意“造密”“造疏”。在這裡,“之”字的左右兩筆都被他極度上提,也正是這種主動的經營。

讀印:趙之謙“趙之謙印”

(造疏之後的呼應)

但是這方印裡,這種主動經營出來的留紅並不孤單存在,而是用“印”頭部經營出來的相對“留紅”予以呼應(這一處的留紅後面會說),印面整體上相當和諧,全無突兀之感。

2、印從書出

從鄧石如始,“印從書出”成了文人篆刻典型的創作模式,趙之謙是鄧的有力繼承者,所以,在他的前期作品(在他的“印外求印”創作模式開創之前)裡,“印從書出”是常見的創作手法。

在這方印裡,我們隨處可以見到篆書書法的書寫意味,我們可以看出他在線質的塑造過程中,主動呈現線條的中鋒意味,主動呈現線條起收兩處的藏鋒與回鋒,如圖:

讀印:趙之謙“趙之謙印”

(印中的書寫意味)

甚至在某些細微之處,他又借鑑了吳讓之的手法,鋒穎顯露(如“印”字的“爪”部),書寫意味更加凸顯。

3、方圓兼顧

一方傑出的印作,必然是方圓兼顧的,這是篆刻的本質特徵,因為篆書的轉折多是圓勢的,而印面是方形的印面;當然,這也是審美的基礎需求,沒有方折,則失去骨力,沒有圓轉,則失去嫵媚,“健媚”的中和之美 ,需要在“方”與“圓”的交互中達成。如圖:

讀印:趙之謙“趙之謙印”

(方與圓的調和)

圖中藍色所示,均是這方印的方折處;圖中黃色所示,均是這方印的圓轉處。我們要注意,這些圓轉與方折基本上是成對出現的,甚至在同一筆畫的左右兩側,趙大師也多精心處理成一方一圓,顯然,這是他精心一點一點鐫刻完成的。

4、聯絡

一方傑出印作中的文字必然是團聚的,這就需要一改過去實用印章文字各自獨立的局面(漢印四字印中,四個字之間基本是不產生聯絡的,各佔地盤,沒有筆畫上的聯繫),在文人篆刻中,印家們多為它們建立互相之間的聯絡。具體到這方印,方法同樣如此,如圖:

讀印:趙之謙“趙之謙印”

(聯絡)

圖中藍色所示,是單個文字內部各組成部件之間的黏連處;圖中黃色所示,是文字與文字之間的黏連處,有了這些黏連,印面的整體感更加充足,團聚向心之力,在這些黏連之中,表現得更加充分。

注意其中的一個細節,即“印”字的頭部與“趙”字的黏連,從視角上,這一處黏連,似乎讓“印”字的“爪”部與趙字渾然一體,這也加強了“爪”部留紅的視覺效果,使之更好地呼應左上角“之”部的大面積留紅。

5、邊界的衝破

白文印,最忌諱線條直衝出邊界,因為這樣會使得印麵糰聚之力大幅削減,即所謂的“露氣”,但這方印中,趙之謙安排了頂部“之”字和“趙”字幾筆線條直衝出邊界,為什麼呢?

讀印:趙之謙“趙之謙印”

(衝破邊界的縱線)

因為這方印在團聚方向上太過用力,比如交錯的斜角呼應與咬合,比如字與字之間的黏連,又比如"趙"與"謙"在佔地面積上的交錯咬合,如果不以衝破邊界的辦法用來“透氣”,印面就過於拘謹,板滯了。藍色所示是衝破邊界的幾筆。大師選擇了用這幾筆破除板滯,高明的是:這種衝破邊界的做法,趙大師也沒有讓它孤立存在,而是用右邊“趙”字處的一處破邊予以照應(黃色所示)。

大師終歸是大師,一方只有約一釐米見方的小印,卻有這麼多值得推敲的細微精妙之處,這讓人驚歎!

(【布丁讀印】之45,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