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印:王福庵“拙亦宜然”

今天我們接著讀印,選的印是王福庵先生的“拙亦宜然”這方元朱文印,如圖:

讀印:王福庵“拙亦宜然”

(王福庵:拙亦宜然)

我們說過,王福庵先生是元朱文印中“鐵錢篆”一類的代表人物,“鐵線篆”印的線條較少作典型的圓形,而是多做微彎的弧形,就像兩端加壓而微彎的鋼條,勁力內含。而印文各字之間以及字與邊之間連接較多,結構更緊密,一印猶如一字,整體感特別強。其總體風格為嫣潤靜穆而又挺勁瀟灑,今天這方印是典型的王福庵鐵線篆風格。

讀印:王福庵“拙亦宜然”

(王福庵像)

讓我們來細細讀讀這方印:

一、印面文字的來由

這方印約刻於王福庵先生69歲時(1938年),印面文字為“拙亦宜然”,出自西晉時期潘岳的《閒居賦》,這篇賦作總結潘岳自己三十年的做官經歷,表達了他閒居的樂趣,他在序言裡說自己住在園裡賣鮮魚、蔬菜和羊酪,並收舂稅,一家人生活舒適。原文是:“巧誠為之,拙亦宜然。”聯繫上下文,大意是:確實有人善於鑽營進取,但也有人拙笨不善為官。

那麼,王福庵為什麼選擇這樣的詞句刻印呢?

讀印:王福庵“拙亦宜然”

(拄杖者為71歲的王福庵)

之前的讀印系列文章我們說過,王福庵先生在北伐勝利之後曾任職印鑄局,是真正的職業印人,他在京期間曾兼任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委員,名聲素著。到了抗戰時期,日偽政權要他任職偽印鑄局,他託病堅拒,寧肯斷絕收入。期間,他在家“日刻一印”以自娛, 這方“拙亦宜然”表達的正是他雖然在家不做官,但卻恬然自如,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好。

這當然是彰顯氣節的一句表態。篆刻與實用印章的不同正在於此,它除了實用,還可以表達作者自己的思想情感,與畫、詩、書法盡皆相同。

二、如何保持水平穩定

大家應當注意到,這方印的四條邊框,並不是水平的直線,特別是上下兩條邊框,也不是水平方向的,這很奇怪,大家知道,這兩條線牽涉印面的平穩,如果不直,必然影響安穩。但實際上,我們並不覺得這方印有欹側歪倒的感覺,為什麼呢?

關鍵是幾條線,如圖:

讀印:王福庵“拙亦宜然”

(水平方向的安穩)

如圖,這方印,印中的斜線、弧線比較多,這是“鐵線篆”印的特徵,但我們一定要注意,為數不多的水平線條(藍色線),恰恰起了安穩印面的作用,水平方線的弧形線,線條兩端連接之後的“弦”線,也是水平的,這正是此印安穩的原因所在。

初學者一定要知道,當水平方向需要保持平穩時,水平方向的橫向保持水平很重要。

二、“三密一疏”大格局下的橫向聯結

這方印的四個字天然三密一疏,這相對來說,在章法上很好處理,這樣的印例極多,都是典型的“對比型”章法,密處茂密繁複,疏處瀟灑空靈。這是印面文字天然的巧處,但這方印的章法,遠不是“三密一疏”這樣簡單。

注意看:

讀印:王福庵“拙亦宜然”

(接邊與文字連接)

接邊是元朱文印的特徵,而印中文字的互相連接是“鐵線篆”亞類的另一特徵,因為印面文字的互相連接保證了這一類印的整體感,這讓人想到博古架或仿古門窗上的花格,它們之間的連接,加強了整體感。

讀印:王福庵“拙亦宜然”

(仿古門窗)

問題是,這方印中,上兩字連接(黃色塊)消解了拙字“手”部的孤單無依(“出”部連接了上邊與右邊),當然,也加強了左右兩字之間的聯繫,左右的團聚感加強了。

同理,下邊兩字也“硬生生”地連接了起來(黃色塊),為什麼要連接呢,因為要加強團聚,這處連接,有明顯的“經營”痕跡(實際上,上兩字的連接也是“經營”出來的),因為它的連接並不完全“自然”,有點“巧”得過分,但不連接必然左右兩字隔離,因此又是必須的。此外,然字的左右兩部分是連接的,但那是自然的,字形使然,並非刻意經營。

三、印中字上下關係的處理

上面說了印中字左右關係的處理,接著我們看上下關係的處理。實際上,這一點,更見作者功夫。

這方印中,上部兩字與下部兩字完全沒有連接,為什麼呢?看圖:

讀印:王福庵“拙亦宜然”

(上下咬合關係)

依照均分印面的格局,上部字的下邊界應當在“宜”字的底橫,但顯然,“拙”字的“手”部、“出”部都有超出這條線的一處,突出到“亦”字的地盤。此外,“亦”字的頭部一筆也突入到“拙”字的地盤,這裡的上下咬合很充分,有了這種“咬合”,不需要再連接起來了。

是不是也可以考慮連接呢?當然,但必然破壞“三密一疏”的大格局,因為“亦”字處的空靈很重要,如果連接,會破壞“亦”字頭部的空地,這一處的上下不連接,我們可以認為是作者經過深思熟慮的結果。這種上下咬合的關係類似下面這方印的雲與湄之間的關係:依託字勢,借勢咬合。

讀印:王福庵“拙亦宜然”

(常氏雲湄)

當然,這方印還有邊框值得一說,此類邊框獲得了蒼茫古樸之感。這是王福庵先生的獨創,一方面是他對浙派古拙風格的繼承,另一方面則是他對吳昌碩印邊“做印”理論的借鑑。

(【布丁讀印】之50,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