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為自己的家造一座桃花源

不張揚,不卑不亢;關照生活的初衷,從建築本位和單體層面都回歸生活;造就以人、以生活,而不是以建築為中心的場景,成為隈研吾創建住宅項目時的“情感原則”。

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為自己的家造一座桃花源

圖: 著名建築大師 隈研吾

隈研吾所著的《負建築》表達了這樣一個主題:在不刻意追求象徵意義,不刻意追求視覺需要,也不刻意追求滿足佔有私慾的前提下,可能設計出什麼樣的建築模式?除了高高聳立的和洋洋得意的建築模式之外,難道就不能有那種伏貼於地面之上、在承受各種外力的同時又不失明快的建築模式嗎?

經歷過日本泡沫經濟的衝擊後,隈研吾曾經的強建築觀發生了轉變, 他認為“消失的房子”或許更經得起衝擊,更為重要的是,它還能讓失去安全感的現代人感受到傳統建築的溫情和柔性之美。那時,他開始從關注大建築轉向小建築,特別是住宅的研究和實踐。

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為自己的家造一座桃花源

圖:隈研吾代表作——竹屋

隈研吾反對安藤忠雄。當他還是建築系學生的時候,他的前輩安藤 就已經憑藉自己的“清水混凝土”建築揚名了。推崇的熱忱背後,還有一雙批判的眼。在隈研吾看來,混凝土這個封閉的形式讓人覺得“呼吸不暢、身體拘束”,因此,他主張使用“和紙”、竹子、木材、玻璃、泥磚等自然材質。他認為這些材料才能打造讓人的身體真正舒展的建築,“材料的使用已經遠非解決功能,也是在構建一種情感”。

對於隈研吾來說,居所會反映出個人的生活態度。他至今仍舊住在 位於東京的神樂坂,這個地方依然保留著日本東京 100 年前街道的風貌, 隈研吾覺得這裡充滿情感,因為他用大量的自然材質修繕了頂樓花園與屋內空間。然而,他並未對房子的外觀做出修改,面對一切“耀眼”的裝飾,隈研吾似乎早就學會了做減法,他覺得“真正的居所要把外界賦予的精美包裝紙一層層卸掉”。

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為自己的家造一座桃花源

圖:隈研吾設計的“水櫻桃”住宅

因此,不張揚,不卑不亢;關照生活的初衷,從建築本位和單體層面都回歸生活;造就以人、以生活,而不是以建築為中心的場景,成為隈研吾創建住宅項目時的“情感原則”。

“水櫻桃”(Water Cherry)住宅是隈研吾兩年前完成的住宅項目,它坐落在一座自然公園的懸崖頂端,站在住宅的陽臺上,即可以俯瞰整個東海岸的美景。選址似乎至關重要,由於建築本身對於環境具有侵佔性, 隈研吾總會對具有較好風景線的項目反覆考量,它認為這些建築需要有特別“友好”的外觀和功能,才能符合“負建築”的基本需求。

“水櫻桃”由一系列坡屋頂體量組成,這些空間由一條室外步道連接,在建築與自然水景間建立了強有力的關聯。極其纖細的金屬框架和步道以及沒有主體建築的分散式空間佈局創造了一種輕盈漂浮的感覺, 立面裝飾有寬敞的透明玻璃,反射了天空和周圍樹木,讓建築好似消失在水平面上。屋頂飛簷底部和戶外平臺裝飾了一層輕薄的木板,木平臺被單獨的榻榻米和室打斷;在房屋內部設有紙拉門和花紋天花板。這些設計讓居住者無論在戶外還是室內都可以毫無顧忌地觀看風景。

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為自己的家造一座桃花源

圖:水櫻桃”住宅由一系列坡屋頂體量組成

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為自己的家造一座桃花源

圖:水櫻桃”在建築和水景區建立了強有力的關聯

隈研吾特別強調:建築物體量小並非就是負建築,有些別墅雖然體量小,但是外形張揚高調,依然給人以壓迫感,也僅僅屬於強建築一類了;負建築不應該只在視覺上符合外界環境,它的功能性亦不能過於“人為”,當居住者穿過建築時,他的觀感應與外界一致,這能夠說明建築的“融合性”。

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為自己的家造一座桃花源

圖:立面裝飾有寬敞的透明玻璃

“負建築”的根本意義是“適宜的建築”,他希望設計出的建築並不突出,設計建築即消除建築。他總是用“龜老山展望臺”舉例,他認為那是自己的“隱形建築”代表作,龜老山展望臺本身是一個切口,隈研吾將山頂切開,重新將它推回到原始的山地狀態,將這個切口埋入地下, 從山頂看起來,展望臺就是山谷中的一道裂縫,也可以從中看到瀨戶內海的全景,從山下看,瞭望臺徹底消失,加上植被,遊客也只能看到山本身。隈研吾《自然建築》一書中寫道:“展望臺屬因地制宜,那樣的地理環境也會對建築的成品造成影響。”

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為自己的家造一座桃花源

圖:木平臺被單獨的榻榻米和室打斷

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為自己的家造一座桃花源

圖:極其纖細的金屬框架和步道創造了一種漂浮感

隈研吾似乎喜好依山水建房屋,在湖邊住宅、蓮屋等作品中,他都將自然景觀變成屋內窗景的主要構成。周圍的水汽,恰好讓這些住宅處於“仙境”之中,為了捕捉住宅的這一特色美感,隈研吾用傾斜的牆壁穿插中央,將住宅與湖水、植物融合,將房屋的開口慢慢導入住宅之中。隈研吾認為,建築最終要成為一個不斷變化的現象,隨著氣候、季節、地點不斷變化。他所探究的是一種不可以追求的象徵意義,不刻意追求視覺的需要,不刻意追求佔有慾的前提下產生的建築模式——即伏貼於地面,在承受外力時不失明快的建築模式。

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為自己的家造一座桃花源

《理想的居所:建築大師與他們的自宅》

我們不是可被隨意放置的物品,住宅也不是居住的機器。

走進世界18位知名建築大師的家,發現居所的理想狀態。

【內容簡介】

如果有機會按照自己的心意,在理想的地點建設一所理想的居所,你想要什麼樣的?你想讓這個居所實現什麼功能,滿足什麼樣的情感需求,它又可能是什麼風格的?

在這一點上,建築大師可以給予我們很好的參考。《理想的居所》選取了世界建築大師為自己、家人以及普通人設計的自宅作為案例,通過其這些自宅的建造、改建等的描寫和評價,向讀者展現居所包容並體現居住者的個性特色,尊重滿足人的居住需求,溝通人與自然的交流等方面的智慧,為讀者提供居住美學相關知識。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