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大多數問題,根源在於“不會表達”

相信大家都聽過“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導致蔡桓公不治而亡,到底是誰的責任呢?

先來回顧下故事:

扁鵲見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會,說:“您有病在皮膚紋理間,不醫治恐怕會加重。”

蔡桓公說:“我沒病。”

扁鵲離開後,蔡桓公說:“醫生喜歡治療沒有發作的疾病來顯示自己醫術高明。”

過了十天,扁鵲再一次覲見蔡桓公,說:“您的病在腸胃裡了,不及時治療將會更加嚴重。”

蔡桓公仍然不理他。

又過了十天,扁鵲遠遠看見蔡桓公,掉頭就跑,蔡桓公特意派人詢問他。扁鵲說:“小病在紋理之間,湯熨就可以;病在肌肉和皮膚裡面,針灸就可以;病在腸胃裡,火劑湯就可以;病在骨髓裡,大夫無法醫治了。因此,我不再請求為他治病了。”

你的大多數問題,根源在於“不會表達”

過了五天,蔡桓公身體疼痛,派人尋找扁鵲,此時扁鵲已經逃到秦國了,蔡桓公病逝。

其實,導致蔡桓公病逝的根本原因是扁鵲不會表達,忽略了和病人蔡桓公之間的交流。

大家想想看:我現在能吃能喝還能跳,很正常一人,你突然跑過來和我說:“我有病”,我怎麼信服你?

但是,扁鵲作為醫生並沒有做過多解釋,就丟下一句:“你有病”就走了。

扁鵲的意思就是我說你有病就是有病,愛信不信,這種不負責任的表達方式害死了蔡桓公,也斷送了自己的職場生涯。

這時候,大家肯定要問了:那怎樣表達,能讓自己避免成為下一個“扁鵲”,更長久地在職場上生存下去呢?

是時候打開這本《表達力》的書了!這本書是知乎大v賀嘉老師出版的第一本書籍,賀嘉老師的知乎粉絲高達233480人,並且靠著自己10年來積累的嫻熟的演講能力,在過去5年裡,從月薪5000到月薪10萬,目前他的公眾號收入也即將突破100萬元。無論寫作還是演講,賀嘉老師無疑都是行業類的佼佼者,所以跟著他學習表達能力,沒錯的!

你的大多數問題,根源在於“不會表達”

要想表達能力好,賀嘉老師的“表達力模型法”不能少。表達力模型分為五步走:確定目標——高質量輸入——完整的思維體系——有套路的輸出——尋求反饋。這個模型掌握了,那麼日常的表達能力足以讓你在職場中站穩腳跟。

一.確定目標

拿“說服領導”來說:

大家都知道領導一般很忙,如果耽誤他太多時間,還說不到重點,那麼你的案子再好,也是白搭!

彙報前請思考什麼是領導當前最想知道的東西?

彙報時:

①結論先行

②給出具體理由

③提出具體請求

當領導問你:“聽說隔壁公司的產品下調10%了,你看我們的產品價格是不是也要調下?”

你可以這麼回答:“我覺得降價5%比較合適。因為咱們產品定位較高,降價10%有損品牌,但是考慮到要吸引客戶,在降價5%的基礎上附贈小禮品,經過核算,咱們銷售額可以上升10%,利潤率降低了,但利潤額上升了。領導,你覺得這個方案可以執行嗎?

你的大多數問題,根源在於“不會表達”

二.高質量輸入

要想表達力強,沒有輸入怎麼行?

在查找素材前,你需要問問自己:“我要表達的觀點是什麼?我需要那些素材來支撐我的觀點?”

書中賀嘉老師給了詳盡的20個搜索素材的地址,從故事、小說到社群網站,應有盡有。

但是,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要積累自己的素材,如果你是個內向者,那麼可以積累關於內向的故事啊;如果你是個活潑開朗的人,那麼也可以把快樂的故事素材寫下來;哪怕你是個平凡人,也可以說說平凡的幸福小事啊,這些都可以成為演講的素材。

你的大多數問題,根源在於“不會表達”

三.完整的思維體系

大家都很羨慕那些說話滴水不漏、邏輯性強的人,到了自己這裡,說話往往拎不清重點,東一榔頭,西一棒槌。

先來看個案例:

小文拿著一堆文件找到小陳說:“小陳,我這有個活比較急,你幫忙先弄一下,我過會找你對。”等到下午5點時,小文問道:“我交代你做的事怎麼樣了?咱們對一下 ”,小陳滿臉無辜:“我還沒開始呢!”

在這個案例中,很明顯問題出在小文的身上。她沒有具體表達“過會”的時間到底是多久,小陳不知道如何配合她,最後導致項目進度拖延。

所以,在和同事對接工作時,一定要掌握黃金圈法則:

你的大多數問題,根源在於“不會表達”

為什麼要做?(Why)

如何來做?(How)

具體要做什麼?(what)

小文可以這麼說:“小陳,我手上有個案子很急,如果不完成會造成其他組的項目跟不上,現在你放下手裡的工作,把我的案子整理一下,做成PPT給我,我下午5點再來找你對,可以嗎?”

掌握了黃金圈法則,自然能在職場上很好地與他人合作了!

四.有套路的輸出

表達能力的輸出分為寫作和演講,無論哪種,都是有套路可循的。拿演講舉例吧,一個好的演講離不開3個要點:觀眾願意聽、記得住、能傳播。

如何能達到這個目標呢?

願意聽:故事引入

記得住:金句總結

能傳播:引發情緒

拿羅振宇的演講《怎樣逼自己成為一個上進的人》來說吧!

你的大多數問題,根源在於“不會表達”

在一開始他就用故事引入話題了:

“我還記得多年前,我床頭有一個鬧鐘,但這個鬧鐘我發現沒用,因為它響了之後,我啪地一下把它摁了,所以僅僅是提醒,我有時候自己都很難醒來。所以我後來買了一個我特別喜歡的鬧鐘,這個鬧鐘特別有意思,它響了之後,它有一個輪子,它就滾了。有的時候滾到床下,有的時候滾到桌子下面,你不去起床,把它逮出來,然後把它摁滅!”

故事看到這,我就在思考:“為什麼他要用這個故事來說明逼自己成為一個上進的人”,這個故事帶領著我不得不繼續聽下去。

整段演講聽完,其他的都記不得了,唯有一句話沒忘:“人生一切難題,知識給你答案”,點醒了我那顆想上進的心,我就隨手轉發出去了。

其實,聽完羅政宇的演講,你就會發現他的演講中金句頻出:“做值得信任的事,並且儘快地讓其他人知道”、“做出選擇,勇敢行動,這是人生一切奇妙經歷的起點”。

有人統計過,他跨年演講中曾出現過100多條金句!正是這些金句,讓我們記住了他的名字。

所以,在演講時請不斷總結出自己的金句,讓自己也能讓人記住。

要想讓演講的傳播率變得更廣,引發情緒少不了。這就要求面對基層講故事,面對高層多講初心了,以求共鳴。要知道基層群眾的抽象思考能力會弱些,而故事和細節更能打動他們。但是高層呢,見多識廣,故事不一定奏效,那就要多講初心,讓他們多回憶創業之初的困難:“想當年啊,我們在大上海住地下室的日子……”

五、尋求反饋

正如同白居易寫詩要讀給老婦人聽,我們演講完也需要收集反饋意見,為下一次更好的演講做準備。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做“喬哈里視窗”,將溝通分為四個區:

你的大多數問題,根源在於“不會表達”

開放區: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

盲目區:自己不知道、別人知道

隱藏區: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

未知區:自己和別人都不知道

未知區有待開發,但是隱藏區和盲目區都可以通過收集反饋信息,走向開放區。

如何收集反饋信息呢?

1. 主動詢問對方感受

每次說完話,記得問對方:“請問我說明白了嗎”,就這麼簡單一句話,就能消除彼此間的溝通障礙。

2.確定收集反饋的人群

目標用戶:演講的對象,知道目標用戶的心思,那麼離一個成功的演講也就不遠了。

行業專家:可以讓自己的演講更加深入和專業化。

外行人:使演講內容更加通俗易懂。

3.利用反饋,自我更新

印象深刻的點繼續保留,用於下次演講中;聽不懂的點換種方式表達;體驗不好的點,參考優秀的對象學習改進。

《表達力》這本書除了以上我介紹的“表達力模型法”,還有關於演講的準備環節、如何消除演講時的緊張情緒、寫作的注意事項等等一系列表達方面的乾貨,值得大家去好好閱讀、實踐。

溝通表達這個能力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了。初次見面,對方不瞭解你時,如何贏得對方信任,通過“表達”;當領導不清楚你的能力時,如何得到領導青睞,通過“表達”;當你遭到誤解,如何解除誤會,還是通過“表達”。可以說,表達力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優秀的重要指標,現在,還不趕緊把“表達力”學起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