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轉型!鄖西安家鄉長崗嶺村走出了一條特殊興起之路

遠離中心集鎮、缺少青壯勞力、科學技術匱乏、增收渠道單一……20多年前,鄖西縣安家鄉長崗嶺村與很多鄉村一樣面臨發展難題。20多年來,長崗嶺村窮則思變、破而後立,在鄉村振興實踐中,走出了一條“溝域經濟”發展新路子。2017年,長崗嶺村人均收入超過4500元,在全鄉率先實現脫貧出列目標。


三次轉型!鄖西安家鄉長崗嶺村走出了一條特殊興起之路


金秋十月,走在長崗嶺村,放眼望去,山清水秀,瓜熟果香,美麗鄉村儼然一幅多彩的畫卷。


力排眾議:調結構找富路助增收


鄖西縣所擁有的“中國黃姜之鄉”稱號,曾經給長崗嶺村貧窮的農民帶來致富希望。

1996年,當選村黨支部書記不久的毛德均,為了村裡能夠快速改變貧困面貌,帶頭調結構、種黃姜。

“要種你們種,我的地就種莊稼!”村幹部把黃姜種子、肥料送上了門,但村民翟一舟堅持種糧。


三次轉型!鄖西安家鄉長崗嶺村走出了一條特殊興起之路


一時間,村裡出現不少反對聲。

長崗嶺村先後多次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村小組會,村幹部反覆到村民家中做工作。村民潘外平看到村黨支部書記帶頭種黃姜,便嘗試種了幾畝。第二年,長崗嶺村出產的黃姜皂素含量高,賣出了好價錢,潘外平收入不菲。

看到有人嚐到甜頭,沒多久,全村家家戶戶自發種起黃姜,最高峰時全村種植黃姜達3000畝,人均年收入近萬元。沒幾年,很多村民便在縣城買了樓房。長崗嶺村在當時號稱“全國第一黃姜村”。


華麗轉身:養桑蠶種香菇大膽試



“黃姜加工有汙染,雖然賺錢,但不可持續。”幾年後,毛德均敏銳地發現了這個問題。

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動工,2006年,鄖西縣關停黃姜加工廠,黃姜產業跌入谷底。正當村民們不知所措時,毛德均等幾名村幹部得知,沿海地區正在實施一項“東桑西移”戰略。

村幹部商議後,決定集資8萬元,用牛把地裡的黃姜犁掉,帶頭種桑樹、建蠶房。有了之前種黃姜的成功經驗,再加上種桑、養蠶有40%的資金扶持,這一次村民的積極性很高。


三次轉型!鄖西安家鄉長崗嶺村走出了一條特殊興起之路


村民計長生一開始不願意種,村裡發動黨員幫他種桑樹、蓋蠶房。第二年,他養蠶收入一萬多元。“沒想到養蠶有這麼大收成,我孩子上大學的學費有保障了。”計長生欣喜地說。

隨後,全村有70多戶開始大規模種桑、養蠶,併成立專業合作社,建起扶貧車間。其間,長崗嶺村村民發揮聰明才智,把桑樹枝粉碎,變廢為寶,作為代料香菇的原料。


三次轉型!鄖西安家鄉長崗嶺村走出了一條特殊興起之路


2016年,長崗嶺村集資190萬元,籌建食用菌標準生產線。當年,建成粉碎、消毒、裝袋、培菌、冷藏、烘乾全套生產線一條,年加工能力100萬棒。首批試種食用菌6萬棒,合作社集中管護與農戶分散種植結合,幹菇收購價每公斤56元。到次年5月,全村收入達60萬元,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

2017年春季,村裡擴大食用菌生產規模至10萬棒,秋季試種夏菇3萬棒,年底實現收入100多萬元。經評估,長崗嶺村提前一年整村脫貧出列,貧困戶全部脫貧。


勢頭正勁:試水羊肚菌再獲成功


2015年9月,湖北省科技廳駐長崗嶺村精準扶貧工作隊來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長崗嶺村也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在一次次的交流討論中,村兩委幹部與駐村工作隊員形成一致的發展思路。


三次轉型!鄖西安家鄉長崗嶺村走出了一條特殊興起之路


2017年,省科技廳推薦毛德均參加華中農業大學培訓班,毛德均首次瞭解到羊肚菌產業。2018年,他外出考察學習,逐步掌握羊肚菌育種技術。當年,在省科技廳等部門的支持下,長崗嶺村新建大棚8000平方米,試種羊肚菌等精品菌類,並配套發展龍蝦、鮮魚、果蔬等特色產業。到第二年,最初試種的5畝羊肚菌產量達200公斤/畝,除去種子、人工、運費、大棚設施等成本,每畝淨利潤達到1.2萬元。

三次轉型!鄖西安家鄉長崗嶺村走出了一條特殊興起之路

如今的長崗嶺村,戶戶有產業、人人有事做。農忙時,大家在合作社一起勞作;閒暇時,大家一起學習交流農業技術……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時代畫卷正在這裡徐徐展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