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馬拉松不撞牆,那就好好跑長距離LSD

為什麼會“撞牆”?除了是否合理進行補給和是否合理安排配速外,賽前是否進行過多次長距離跑是成敗的關鍵!

長距離跑能增加最大攝氧量,促使毛細血管增長,提高肌肉纖維的血液供給,增加線粒體的數量和大小及骨骼肌肉纖維的肌紅蛋白;簡單地講,長距離跑能提高速度耐力,讓馬拉松選手全程不掉速或少掉速。

想馬拉松不撞牆,那就好好跑長距離LSD

根據速度,長距離跑可分為長距離慢速跑、長距離中速跑、長距離快速跑。長距離慢速跑以50%~60%的最大攝氧量跑;長距離中速跑以70%~80%的最大攝氧量跑;長距離快速跑以80%~90%的最大攝氧量跑。

如果按照預計的馬拉松比賽配速劃分,長距離跑又可分為慢於馬拉松配速的長距離跑、等於馬拉松配速的長距離跑、快於馬拉松配速的長距離跑。基礎期的長距離跑配速一般達不到馬拉松配速,但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去接近;專項訓練期的長距離跑配速要接近、等於甚至快於馬拉松配速,否則得調整比賽目標。

想馬拉松不撞牆,那就好好跑長距離LSD

專業運動員一般練到38公里為止,即使是傳說中的馬家軍“每天跑一個馬拉松”,也只是一日兩練加起來的距離,且大多集中在如火如荼的專項訓練期,平常根本沒有那麼大的訓練量;非洲選手練得稍長,有時在40公里開外。

是不是練得越長越好呢?並非如此:一則容易造成過度訓練,損害身體,難以恢復;二則並不能提升全馬成績,反倒會拉慢馬拉松配速。很多選手跑超馬或百公里後,馬拉松成績不升反降。日本名將關家良一為了繼續在超馬賽上摘金奪銀,放棄了馬拉松進2小時30分的目標。過分重視距離和一般性耐力,就會忽略速度和速度耐力。因此,馬拉松專業運動員一般不進行超長距離跑,甚至不超過38公里,不觸摸其極限。

想馬拉松不撞牆,那就好好跑長距離LSD

踏上征程,一公里接一公里的漫長距離像一個個前仆後繼的敵人,一點點消耗你的體力、侵蝕你的鬥志,使你從高歌猛進到折戟彷徨到肝腸寸斷到懷疑人生,最終是無言的結局。怎樣才能克服對長距離的畏懼?

一、要有強悍的心理承受能力。馬拉松賽前練長距離是獲得好成績的必經之途,不要想著投機取巧、偷工減料,要有打持久戰、打硬仗的思想準備,調整出良好的狀態,拿出足夠的時間,帶好充分的補給,出發吧!

二、循序漸進永遠是第一法則。第一次放鬆跑,慢一點,不求速度,只求距離,即“距離比速度更重要”,為今後的超越樹立標杆,並藉此提振信心。而後,每次儘量略微提速,一次比一次快,但又不盡全力,同樣是給自己信心。最後一兩次訓練,要傾盡全力,接近或快於馬拉松配速,或者後程加速跑進馬拉松配速。這類似於考試前要做模擬題和歷年真題。

三、單次訓練須勻速跑或先慢後快。這是訓練有素的跑者採用的基本方法。前面節省了體力,後面需要拼的里程則全力以赴。這時,速度變得與距離、時間同樣重要。

想馬拉松不撞牆,那就好好跑長距離LSD

四、兩次長距離跑之間進行速度訓練。持續跑10公里到25公里,或者練間歇跑、重複跑、變速跑、山地跑等,配速至少要快於你下次長距離跑配速,以短促長。

五、參加跑團或邀請小夥伴同跑。有句話說,一個人跑得快,一群人跑得遠。其實,一群人未必跑得遠,多數人在中途零零星星地就掉了,真正能跑到遠方沒有幾個。但是,若是一群人協助一個人跑,那個人可能會跑得更遠更快。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