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大師王選傑講述:佛道兩門之奇人奇事

願天地常生善人,願善人常存善心。

願善人常行善事,願善人廣布善法。





王選傑先生(1936-2000),北京市人,出生於書香世家,因自幼體弱多病,為了健身之祛病走上了習武之路。他曾先後從老拳師何德泉先生、北京著名摔跤家熊得山先生學藝。何先生是彈腿門拳術中的名師。熊先生是跤壇宿將,在三十年代就奪得了全國第一名。王選傑先生在少年時,還曾在京師華嚴寺月朗禪師處,習過禪學,氣功和點穴療法,月朗禪師不但是近代我國佛教界的名僧,同時也是我國武林中的高手。這一切,為他以後取得拳學上的成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武術大師王選傑講述:佛道兩門之奇人奇事


王選傑先生

【老修行】

餘幼年時,居京師新街口草場大坑。九陽宮道觀內,曾見一老道士,姓信,年有九十餘歲,每日獨坐靜室,從不誦經,不燒香亦不拜神,誰也不知其道號,人多稱之為老修行。

此翁飯食從無定時定量,有時一日三五餐,有時兩日一二餐,亦有時七八日始食一餐不等。所食不過豆類或棗類之屬,從不食煙火食,除此無其他怪異。後我家遷居他處,久之,已將此翁忘卻。但只記得此翁兩腳心各生一大黑斑而已。

在去年春遊時,於郊外密林深處,見一壯年,俗家打扮,在一大青石上,閉目赤足跏趺而坐,餘心甚奇之。近細觀之,覺此人頗似昔年之老修行。再視其兩足心,黑斑宛然。問答之後,始知誠是餘幼年時在九陽宮內所識之道長,推此道長之年齡至少也有一百三十餘歲矣!此即是道家氣功中所謂返老還童之術。

【金龍和尚】

餘友高君,性喜氣功及拳術,曾遊名山大川,見一頭陀僧,獨坐於古松樹下,年約五十餘,髮長過肩,著百衲衣,臉青銅色,閉目跏趺而坐。自午時至亥時,不食不動。高君終始藏巨石後,竊視之,突見此僧頂上放五色光華,高有三尺餘,後化為光圈如燈火。改日重遊彼處,再尋訪此僧,只有荒山野嶺,古松敗葉而已。詢問鄉人,知此僧為金龍和尚,已雲遊他處矣!

【紅衣喇嘛】

吾師省然法師曾言,昔時從西藏來一紅衣喇嘛,著紅衣,手提一舊蒲團,借宿西城護國寺內。夜半有人去廁小解,過廊下時,見此喇嘛坐蒲團上,左右搖動身軀,忽自身騰空而起,高有三尺餘,後徐徐下落又徐徐上升,上升下落有十餘次。後此紅衣僧似覺有人竊視,緩步入室,傾刻間已鼾聲如雷矣!

【月朗禪師】

吾師月朗老和尚,自幼喜氣功及拳術,後出家雲遊各地,遇明師,得少林內功,禪功及拳技已臻於爐火純青之地步。一日與眾香客去南海朝山,過密林小徑,林內突然躥出一夥強人,為首的彪形大漢,持馬刀一把。眾強人慾要行兇奪財。禪師上前稽首勸解,匪首大怒,用馬刀照月朗師頭上猛剁,中頭上如砍石鐵,錚錚作金石聲,而禪師談笑自若,眾匪及香客大驚,以為神人,匪伏地求饒,香客紛紛雀躍,禪師以善言訓導之後,揮臂遣散眾匪。

【王薌齋】

薌齋先生,餘拳學之師。幼從拳法大師郭雲深老先生習拳技,師天資聰慧,勤奮好學,不數年已得郭老拳學之心法,深入拳中三昧。後在京師創立大成拳學,為一代宗師。一日,先生與眾友同登香山鬼見愁,欣賞秋山紅葉,不料背後有人暗算,一歹人用雙手猛擊先生後背,欲使先生死於澗下,誰知擊者如碰彈簧,自身跌出丈外,後抱頭鼠躥而去。此歹人亦是當時武術界的佼佼人物。先生雅量,終不肯言其姓氏。

以此觀之,先生之拳技已入於化境矣!然先生之拳技實出自站樁氣功,故非一般拳技可比。

【吹磚人】

餘友童君之表兄張某曾言,昔時在天津見一老者,在公園牆角無人之處,煉呼吸吐納之氣功,先吸清氣一口,納入丹田,然後對牆角猛吹,牆角之磚應聲而斷,觀者多呆目吐舌。

餘謂此即古代傳說中的“天罡氣”內功。

【峨嵋隱者】

餘學生張某,善攝影,又喜遊山水。曾在四川峨嵋山遇一道士,煉道家氣功,鶴髮童顏。聽道者言,“昔日有一隱者在此山修煉氣功,已有三百餘年,身已與木石同色,不言不動,如石雕一般,惟呼吸不絕,目尚能視。常人以為奇,而以道眼觀之,此乃未得真傳,而妄意修煉,終成不死不生之廢人,後被山中盜賊以利刃破頂而亡,實可惜也。”

餘謂此道士真金石之言也!

【淨土和尚】

餘幼時,聽京師拈花寺方丈量圓法師言,其師專修淨土法門,故號淨土和尚。不修邊幅,終身穿一破衲。每日足不出戶。室中只有一床,別無他物。每晝夜端坐唸佛十萬聲,數十年從無間斷,雖老且病,亦堅持唸佛。一日端坐床上,面西合掌,安詳而逝,當時異香滿室。師臨終前告諸弟子言:“唸佛與坐禪無二無別,唸佛到一心不亂,即是禪定解脫,切不可妄生分別心,將功德轉成障礙。”

【煉氣成疾】

餘幼年同學張某,少有喘疾,久治不愈。後遇一江湖氣功師,姓麻,曾大言曰:“吾麻家功法天下無敵,氣功治病天下無雙。”並常自言頭能放光,手能發電,以手觸人能夠使人摔出丈餘。於是門庭若市,車水馬龍,四方求教求醫者絡繹不絕。張某從其學氣功。麻教之“導引之術”。不到半載,張某喘疾加重,最後以咳血而夭折。麻當眾曰:“此是張某對吾所教氣功領悟不當所致。”

又,某日麻在公園正在自吹自擂,吾善氣功及少林拳法,不料正值一惡少在場,非與麻比武不可,麻不得已,才一伸出,即被惡少打得滿口流血,麻狼狽而逃。眾人始悟曾被麻某所欺,而未悟何以被欺。

餘不笑麻某無能,而笑其麻某大言;不笑其麻某大言,而笑其麻某無恥。

【趙某人】

昔有趙某,有宿疾,曾在舊書攤買得一本丹書《參同契》,愛若至寶,朝夕攻讀,依書而煉,覺有心得。初進亦得小益,後漸感胸悶,後漸感氣短,於是心有疑問。請教於隔壁老翁,翁是氣功的江湖術士,未有真才實學,對趙妄加指點,後趙某終成殘疾。

餘謂依丹書學道,從未見有成道者;然欲求氣功真道,需有明人指點,否則如盲人騎瞎馬是也。

【綠裙少女】

餘友胡某,善畫,經常遊名山,尋異水,為作畫素材。一日春光明媚,胡在杭州西湖邊,方欲作畫,突見一少女,年約十四五,白衣綠裙,赤足踏水而行,霎時間已至湖心,後消失於煙波浩渺中。

餘謂此乃氣功中之輕身法是也,亦或是善踩水之漁家女,也未可知。

【雪中道士】

餘幼年武術之啟蒙師何先生,曾訪友于京師西門外萬壽寺,見山門右側有一道士,鶴髮童顏,閉目盤膝而坐,欲求佈施。當時正值嚴冬臘月,風雪交加,傾刻之間,山川大地皆為銀色,地上積雪己有尺餘。道士只穿單袍一件,全不畏寒。次日天晴雪化,見道士仍坐於原處不搖不動,滿面春風。此時僧俗圍睹,眾口讚歎!施錢者甚多。

餘謂此乃道家氣功中寒暑不侵之法,實可讚歎!然以此術佈施,未免美中不足。

【飛丹入口】

餘友潘君,性喜技擊,然身體素質太弱,又未遇明師,故與諸友研究拳術技擊時,屢敗無勝。後遊泰山,遇一窮道士,病臥路旁,潘為其請醫服藥,多方照顧。臨別時道士教其吐納之術。道士言:“此乃道家吸丹之術,但需多方行事,日後可得道果。”潘君回京之後,晝夜潛修,忽一日在閉目打坐呼吸之時,覺眼前光彩照人,一圓形小珠,白色微黃,破口入其喉中,滾入小腹丹田處。自此之後自覺身輕力大,動如飛鳥之速,心竊喜之,再與人交手,對方應聲被摔出丈餘,多少武術名家亦敗其手下。後在友人家,見一少女姿容秀麗,嫵媚動人,潘百般引誘,使少女無故破身,此少女即潘友人之女也。後被汙少女自盡身亡。潘聞之,居然無動於衷!

三年後,一日潘在打坐練功時,忽見眼前彷彿一少女,以手戳其口,不覺口張,覺昔日所吞之丹,衝口而出。自此之後,形神俱損,弱不勝風,腿腳持重,行路亦須拄杖,終以惡疾夭亡。

餘謂金丹大道,有德者得之,無德者失之。欲學仙道,先須做個好人;欲成道者,還須卻惡為善,否則勞苦一生,終成緣木求魚。

【即心即佛】

餘友單某人,自幼喜佛學,曾讀過很多大乘經典,對諸佛之神通智慧,心甚仰慕。於是發心遍訪名山大川,西至康藏,北至內蒙,東至遼東半島,南至雲南等地,以及普陀山、峨嵋山、五臺山、九華山等四大佛教聖地。雖曾拜訪過諸位名僧,但觀其言行與常人無大差異,後困苦勞累,返回京城。十餘年來,真佛終所未見,始覺世間除釋迦牟尼以外,絕無真佛。後單某患惡疾,醫藥無效,遇一丐僧言道:禪定法可療汝病!單不得已而從其學,每晨專煉禪門靜坐法,靜極而入禪定,忘卻人我之見及世間山川大地。在禪定中忽見虛空中有佛又六金身,坐於蓮臺之上,放無量光,照遍大千世界。忽聞木魚聲響,睜眼觀之,見昔日之丐僧已至自屋門前,合掌問訊:“汝見佛否?”單某頓然開悟,覺身心舒適,惡疾力除。曰“自心是佛,自性是法,離自心性,別求真佛,無有定處”。後單某隨丐僧出家於雲南雞足山矣!餘謂自心作佛,即心即佛,心能造佛,心能造天堂地獄,以及世出世間“一切唯心所現”也。

以上是餘三十年來,所聞所見之氣功軼事,其間或是事實,或許訛傳,讀者觀此拙文,領會其中真意,不應以小事礙理遂成偏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