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二失荆州”焉知非福?

核心提示

缺席重庆商社混改,接连失手家乐福、麦德龙收购案并不意味永辉落败,反观永辉聚焦主业的一系列精耕细作,相比于资本运作,精细化运营才是永辉目前的主要诉求。

如果说把并购外资未果,是永辉两次“大意失荆州”的话,那么,未来市场永辉还是从练好内功出发,把企业经营做踏实。

10月21日晚间,永辉超市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辉超市”)披露2019年三季度业绩快报。今年1-9月,永辉超市实现营业收入635.4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59%;其中,实现利润总额18.09亿元,同比上涨78.3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38亿元,同比上涨51.14%。

净利营收增长50%,永辉超市表示,由于公司新开门店数量增加,老店营收也保持持续增长,门店布局的不断完善以及营运管理水平的提升使公司总体营业收入稳步上升。

可以看出,作为全国超市行业领先的生鲜巨头,永辉在老本行方面依然强劲。

这一年,永辉的开店速度仍然没有放缓,从门店数量增长示意图可以看出,这条开店曲线随着时间的变化由缓变陡,斜率在不断增大。

永辉“二失荆州”焉知非福?

据永辉官网数据显示,截止10月22日,2019年永辉新开门店共计118家,已签约门店共计205家。随着盘子的不断扩大,永辉的营收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自从在新零售的创新道路上受阻后,剥离了持续亏损的云创业务,永辉在今年开始收缩羽翼,变得稳健起来。

01

未收购≠落败

前不久,轰轰烈烈的物美收购麦德龙案让曾经参与过这场“绯闻”的永辉也成为了业界关注的重要对象。作为曾经呼声很高的竞购选手,永辉被传进入了最后一轮麦德龙中国业务的竞标,但最终却“花”落物美,不免让人唏嘘。

永辉“二失荆州”焉知非福?

将时间线拉回至2019年6月23日,相同的事情在永辉身上首次上演。早在2018年1月,家乐福就宣布与腾讯、永辉签署了《投资意向书》,结果是“这碗米”最终被苏宁抢先一步煮成了熟饭。

还有一件事也值得一提,除福建外,重庆可以算作永辉的第二大本营,但在重庆商社混改一事上,永辉并没有出席,反而是远在北京的物美和湖南的步步高分别以70.75亿元和15.72亿元入股重庆商社集团,持股45%与10%。

从这三件资本并购案中可以判断出,对于家乐福、麦德龙甚至是重庆百货的并购欲望并不强烈,或者说在永辉看来,花巨额并购进行并购,这项交易并不值。

首先从重庆商社集团混改说起。2018年10月19日,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正式推出商社混改项目,55%的股权分为两份,公开招标引入两位战略投资者。据悉,永辉是重庆政府最早邀约的对象。

但永辉最终放弃入股资格,可能是考虑到重庆商社的主要资产并不是永辉的主要需求。据外界推测,重庆商社集团旗下最重要的资产是重庆百货。永辉虽一直有经营服装业务,但经营状况并不乐观。

永辉往年销售数据显示,2010年,服装销售额占永辉总零售收入的8.3%,2014年滑落至6.4%,2016年时,这一比例跌破3%,至2018年这一占比为2%,最终永辉将其并入“食品用品部”。

花巨额成为一家百货公司的重要股东,显然不是永辉目前最迫切的需求。

再看家乐福,相比于永辉,显然苏宁更有需求。

作为最早一批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外资零售企业之一,家乐福主营大型综合超市业务。截止2019年3月,家乐福中国在国内拥有约3000万会员,开设有210家大型综合超市、24家便利店以及6家大仓储配送中心。

苏宁的起家业务为3C家电业务,在超市这一版图上处于空白状态。近年来,苏宁一直高举“构建全场景智慧零售生态系统”的大旗,年初收购万达百货37家门店,在为业务板块拼图上并不手软。

永辉“二失荆州”焉知非福?

反观永辉,超市本是其主业,手下的大卖场也有不少,家乐福业务在一定程度上与永辉本业形成重合,对于永辉来讲价值还有待估量,所以永辉未提出高于苏宁的价格也在情理之中。

最后看麦德龙,作为会员制的仓储式大卖场,这一业态在中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开业后持续被挤爆的Costco得以证明,这一模式也正是永辉没有的。其次,作为着力打造上下游一体化垂直供应链的永辉,主要客户为单位、中小企业等B端客户的麦德龙似乎更合永辉胃口。

但永辉还是未按照大家的预设好的情况来走,将麦德龙拱手相让于物美。对于这一结果,外界有众多猜测,有说法认为永辉“没钱了”,此前为了拓展云超业务,永辉向银行贷款58亿元,本次若真砸钱竞购,对永辉的现金流无疑是雪上加霜;还有说法认为缺乏高端会员店运营经验,顾虑文化冲突。

龙商网&超市周刊认为,之所以未与物美多轮抬价,表现出永辉的并购欲望并不强烈,欲望不强烈的点不在于对于会员制这一业态的需求可有可无,更可能在于考虑到收购麦德龙后,是否能将其顺利整合,使其和谐融入永辉内部体系之中。

对于永辉来讲,更专注于超市与生鲜供应链,注重于精细化作战,这从今年的发展路径中有迹可循。

02

巩固城池才是正经事

在云创业务陷入亏损泥潭后,永辉于2018年年底对业务架构进行了重大调整。通过出售股权、引入战略投资等方式将有业绩压力的云创、云商等创新业务陆续出表,开始聚焦云超业务,开店速度保持快速增长,利润水平明显恢复。

在2018年年报中,永辉的年净利润同比减少18.52%,为近三年来年利润率首次负增长。

分拆云创后,2019年半年报数据显示,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46.69%,一扫颓势,增速明显。

2018年11月19日,永辉将原云超一、二集群进行合并管理,并任命李国为永辉超市执行副总裁兼云超总裁。这表明张轩宁开始释放出“将永辉超市经营管理重点放在云创的新零售创新之上”的信号,云超业务成为永辉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随后,永辉将旗下B2B业务彩食鲜进行梳理整合,联合高瓴、红杉等投资公司,对彩食鲜增资9.5亿元,成立合资公司永辉彩食鲜有限公司,准备做S2B的供应链平台。这一重要意义在于,股东结构优化后,彩食鲜将以更加灵活、快速的方式对外输出生鲜供应链能力。

生鲜供应链是永辉的一大竞争壁垒,也是支撑永辉超市主业的主心骨,这让永辉有底气可以对标沃尔玛等国际巨头零售企业。即使未将麦德龙这一仓储式业态收入囊中,永辉强大的生鲜供应链优势依然可以巩固自身城池。

在新业务方面,永辉超市旗下新零售试验田“超级物种”在上海首次尝试开出一家2000平方米的大店,并首次融合了“卫星仓”模式。

到家业务是永辉今年大力推进的一项业务,在电商买菜平台掀起一股改变国民买菜习惯的风潮后,生鲜巨头永辉怎能无动于衷。

今年上半年,永辉到家业务已覆盖22个省区的109个城市,共计为518家门店提供到家服务。据悉,永辉到家福州地区已实现业务日订单6万以上,成熟仓单仓日均订单达2000单,覆盖福州主城区50%以上的用户,老客户复购率超70%。

在永辉生活在到家业务上有条不紊地进行时,“永辉买菜”以“永辉到家 30分钟速达”的口号横空出世。据悉,永辉生活与永辉买菜的业务覆盖范围几乎重合,但分属云创与云超两个体系。

为了全力赋能云超业务,永辉在人力与物力上为其分一杯羹,足以窥见云超在集团内的重要度。

在精耕细作近一年后,前三季度50%以上的净利增长率足以证明这一战略的稳健性。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