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伤寒论中的桂枝汤,原来还有这些小知识

伤寒论桂枝汤这个方正,我们讲方正,主要是讲这个方剂治疗的症候表现。这个症候表现产生的病变机理,这个症候表现如何治疗,如何选择治疗的方剂,方剂的组成,以及这个方剂的中药煎服法。

所以说我们学习伤寒论的,讲方症使用它是代表,这个方剂所治疗正好表现的机理,治法,方剂药物组成和煎服方法。

今天呢,我们和大家共同来学习,桂枝汤这个方剂,桂枝汤出自于伤寒论的原文第12条第1首个方剂,原文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经典伤寒论中的桂枝汤,原来还有这些小知识

桂枝汤的组成:桂枝去皮,芍药,甘草,生姜切,大枣12枚,大家看桂枝汤一共就五味药物,这个五味中药都很简单,我们先简简单解释一下,桂枝去皮,我们现在一般用桂枝,没有去皮的,

如何理解桂枝要去皮呢,比张仲景小三百年的,南北朝的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当中讲,凡用桂,厚朴,杜仲等部份药时,都要削上虚软甲错,取里有味者秤之。从这句话就可以做以下理解。

古代用的这个桂,应该是桂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肉桂,现在的叫肉桂,在神农本草经当中没有桂枝这味药只有牡桂和菌桂,现代人考察都认为牡桂和菌桂都应该是属于这个肉桂范畴。

桂枝的出现比较晚,那么我们说张仲景当年写的这个原文当中是写桂枝呢?还是写肉桂呢?还是写桂呢?我们现在无从查考,为什么呢?从文献学上来说,张仲景当年的伤寒论写完之后,就隐姓埋名过着隐居的生活了,人见不到了,找不到了。

经典伤寒论中的桂枝汤,原来还有这些小知识

然后有三国归晋之后的这个王叔和编次重新整理出来的伤寒论,然后又经过宋代高保恒,孙奇,林忆等人的校对,宋版的伤寒论才能流传到今天,最后经过明代的赵开美复制了宋版的伤寒论,我们宋版本伤寒论才得以传流传下来,而复制的我们现代所见到的伤寒论,是以根据明代的赵开美复制之后的伤寒论。

经典伤寒论中的桂枝汤,原来还有这些小知识

那么明代的时候已经用到桂枝了,桂枝和肉桂完全分开为两个药了,因此我们现在我们见到的这个版本当中有桂枝,我个人的观点应该是后人将这个伤寒论的内容,已经将原来的桂明确为桂枝了,桂枝去皮。

经典伤寒论中的桂枝汤,原来还有这些小知识

芍药,我们现在呢,芍药分为赤芍白芍,和张仲景伤寒同时代的产品,中医经典之一的神农本草经当中只记载芍药,也就是说,东汉末年的时候,芍药还不分赤芍白芍,在后人。一个注解全面注释伤寒论的人成无已,这个人是生于北宋,卒于金,北宋和金打仗之后,这个成无已是一代医学大家,所以说它生于北宋,最后呢和金一起呢归到北国了,到金代之后,他虽然卒于金,但是也长寿的一个人,史上记载的,活了八九十岁,这个年代能活到80~90的人,你说长寿不长寿。

在成无已注解伤寒论当中讲,芍药,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杀,所以在这里,就说明了白赤偏补,而赤芍是偏泻实的。在这里将芍药的白芍药和赤芍药明确区分,因此我们现在中药学当中白芍和赤芍是完全的不同的两味药,那么古往今来,对于桂枝汤当中的芍药是白芍,还是赤芍,一直都有争论。绝大多数的医家认为,桂枝汤当中的芍药应该以白芍为宜,当然,部分一家仍然认为他应该是赤芍,或者是如果治疗桂枝汤症有血瘀倾向的时候,芍药用赤芍,泻肝时用赤芍。补虚者才用白芍。

另外,当病人有痰饮水湿停在胃中时,不用芍药。因为它有收敛之性,用了水湿代谢就更慢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