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曾經需要開刀,如今能輕鬆治癒的疾病——消化性潰瘍

前兩天有個中年男性,因腹脹、腹痛1月來診,既往曾因‘胃潰瘍’行修補術兩次。

我給他做了個胃鏡。做胃鏡之前他還說這次不是胃的事,可能是腸的事。

結果胃鏡一進胃腔就看到胃體黏膜明顯充血水腫,根據經驗,胃炎重,應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後活檢證實)。

繼續前進,至胃竇見黏膜萎縮,多處淺潰瘍,部分表面覆有白苔。

幽門口,略變形,因此斷定十二指腸肯定有或有過潰瘍。

果不其然,到達幽門口一看,十二指腸球部嚴重變形,球腔狹窄,假憩室形成,還見多處新鮮的及陳舊的潰瘍或潰瘍瘢痕,還好,胃鏡還能通過。

後來又做了腸鏡沒事,因此,他的症狀是由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胃潰瘍及慢性胃炎所引起。

一種曾經需要開刀,如今能輕鬆治癒的疾病——消化性潰瘍

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曾經因為穿孔或出血等併發症,而不得不手術治療,輕者做局部修補術,重者做胃大部切除術。現在,有了好的藥物,服用幾周就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可以癒合。

一種曾經需要開刀,如今能輕鬆治癒的疾病——消化性潰瘍

這個病人曾因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做過修補術,為什麼又長潰瘍了?能治好嗎?治好以後該會不會復發?

答案是能治好,如果規範治療,而且以後復發的機會很低。

下面講講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發病原因。

醫生對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認識有兩個里程碑的過程。

第一就是‘無酸無潰瘍’:

即潰瘍的形成是胃酸過多腐蝕所致,所以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和胃潰瘍都稱為消化性潰瘍。因此,在治療上就是抗酸、抑酸治療,用藥後潰瘍就會癒合,但還是容易復發。

第二個里程碑認識是‘無HP無潰瘍’:

即沒有HP(幽門螺桿菌)感染就沒有十二指腸球部潰瘍,HP感染是消化性潰瘍罪魁禍首,如果在治療潰瘍過程中或之後能根除HP,潰瘍就不再復發。

當然,消化性潰瘍的發生還與胃泌素瘤等少見疾病相關,這裡就不討論了。

一種曾經需要開刀,如今能輕鬆治癒的疾病——消化性潰瘍

談到幽門螺旋桿菌(HP)就多說兩句:

進入21世紀,隨著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的保健意識也提高很多,很多人都聽說過這個‘毛毛蟲’。這個細菌於1982年被兩個澳大利亞人發現(中國人在顯微鏡下也看到過,但沒重視),因此獲得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獎。

他在頒獎詞上這麼說:“這一發現,使得原本無藥可救的疾病,僅需幾種藥物在短期內即可治癒”。

中國人幽門螺桿菌感染率也較高,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生活習慣的問題。

那如何檢查呢?

其實很簡單。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做個呼氣試驗即可,半小時出結果。

當然,胃鏡檢查作為一種廣泛開展的診療技術,鏡下判斷是否感染HP也是很容易的。

如果感染了HP,通過口服藥物就可以治癒。

但是,由於細菌耐藥的原因、由於用藥不規範的原因、由於因藥物過敏而有些藥不能選擇的原因等,現實情況是根除效果打了折扣,約70%~90%,因地區而異。

一種曾經需要開刀,如今能輕鬆治癒的疾病——消化性潰瘍

最後說幾句,醫學的發展使疾病的診斷和治療變得更容易,許多疾病被不斷地攻克,消化性潰瘍也算其中一個。無論何種疾病,至於如何診治那是醫生的事,你只需要定期去醫院查查體就OK了,別等到很重了才去。

一種曾經需要開刀,如今能輕鬆治癒的疾病——消化性潰瘍

以前聽過一句話,‘在法官判你無罪之前,你都是有罪的’。在這裡,我想說在沒有檢測過HP之前,任何人可能都是HP感染者。讓我們早日將HP繩之以法,還大家一個健康的身體!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