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大典的小祕密

開國大典的小秘密

1

突然,東面的天上響起一陣陣轟鳴聲,只見9架P-51戰鬥機排成“品”字形飛臨天安門上空,隨後是兩架蚊式戰鬥機、3架運輸機、3架教練機呼嘯而來。幾分鐘後天空又出現了9架P-51戰鬥機。天上地下形成立體的武裝陣容。

站在城樓上的毛澤東看到了天上的機群,他仰臉東望,略眯雙眼,一隻手不停地用力朝天上揮動著,自豪寫滿了臉上。廣場上的群眾把頭上的帽子,手中的報紙、毛巾等都拋上天去,歡呼聲幾乎蓋過了飛機的轟鳴聲。

沉浸在興奮中的人們沒有注意:在機場起飛受閱的17架飛機怎麼突然變成了26架?原來,計劃安排17架飛機飛3個梯隊,但是,有人提出3個梯隊太少了,很快就飛過去了,顯得單薄。於是,周恩來建議,讓第一梯隊再飛一次。這樣,就出現了9架P-51飛過天安門之後沒有降落,繞了一圈,又過場一次,地上的人就看見了4個梯隊共26架飛機。

執行防空警戒任務的4架戰鬥機飛過復興門後升上高空了,歡騰的群眾不知道,那4架飛機是掛彈飛行呢。後來,當年擔任受閱飛行領導的邢海帆說:“飛機帶彈受閱這在世界空軍史上是沒有先例的。但是那時敵情十分複雜,如果遇到敵機來了再落地裝炮彈,那就晚了。常言道:‘有備無患’。敵人不是不想來搗亂,而是因為我們有充分準備,他們才不敢來!”

閱兵的當天,朱德說了一句話:“從現在起,我才真正是陸海空軍總司令了!”

2

林伯渠秘書長繼續主持。按照大會程序規定,“歡迎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就位時,升國旗、鳴禮炮時及主席宣讀公告後,均奏國歌”。林伯渠大聲宣佈:“請毛主席升國旗!”

此時毛澤東神情莊重,兩眼閃現出神聖的光芒。他用力按下通往電動旗杆的按鈕,廣場上第一面五星紅旗沿著22米高的旗杆冉冉升起。軍樂隊奏響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在軍樂聲中,54門禮炮齊鳴28響。

“鳴放禮炮”一開始就列為慶祝大典的程序之一。閱兵指揮部決定由華北軍區特種兵部隊組建一支禮炮隊。禮炮選定的是繳獲日軍的山炮,共108門,分為兩組,每組54門。炮彈全部卸掉了彈頭。這種炮和野炮、榴彈炮相比,炮身短,口徑小,重量輕,使用方便,是從華北六個縱隊的山炮營和軍區直屬炮兵部隊選調來的。禮炮隊訓練就在先農壇公園進行。每門禮炮有3個炮手,主要訓練裝填、發射、退彈殼三個動作,必須在3秒鐘內完成。54門禮炮齊射一次限定在4秒半完成,這是因為毛主席按電鈕升國旗、軍樂隊奏國歌,時間是2分零5秒。在這個時間內要鳴放28響禮炮,同步進行。當五星紅旗徐徐升起,樂隊高奏國歌時,開國大典的禮炮聲響了。這隆隆的28響,每一響都像一門炮那樣整齊,但又凝聚著54門禮炮齊射的力量和磅礴雲天的聲音。54門禮炮一齊鳴放,代表當時參加新政協的54個單位(一說54個民族)和方面的人士;禮炮鳴放28響,表示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而英勇奮鬥的28年。

3

開國大典上那漫天的“禮花”,其實是信號彈組成的。

蘇聯專家建議,這樣盛大的節日應該施放“禮花”。開國大典籌備委員會接受了這個建議,最後把施放禮花的任務交給了時任華北軍區司令部作戰科科長張桂文。

由蘇方提供援助的“禮花”,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禮花,而是紅、黃、綠、白、紫顏色的蘇軍信號彈。當時,張桂文“還不知道禮花是怎麼一回事”。總指揮部為了讓大家有一個學習和借鑑的樣板,把受閱部隊指揮員組織起來,輪流到由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接收並管理的東單大華電影院觀看蘇聯十月革命節閱兵全過程的紀錄片,其中就有施放禮花的場面。觀摩後,大家的腦子裡都有了禮花的印象——這次施放的禮花其實是集束信號彈。

4

配合升國旗,還要有軍樂隊奏國歌。張致祥同樣也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軍樂隊的基礎是華北軍區軍樂隊,也是張致祥的部下。這個樂隊從最初的建立到能夠在開國大典上演奏,也有一段不同尋常的經歷。

1947年10月,晉察冀軍區野戰兵團在清風店打了個大勝仗,殲滅了國民黨第三軍主力並俘虜了該軍軍長羅歷戎。羅歷戎是黃埔軍校畢業生,聶榮臻曾在黃埔軍校當過政治教員。因此羅歷戎被俘後見到聶榮臻,風趣地說:“人也被打散了,槍也被繳獲了,就剩下一個軍樂隊了,40多個人,演奏得還不錯,算是送給老師的見面禮吧。”這一意外收穫,促成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支軍樂隊的誕生。

幾天後,聶榮臻叮囑時任華北軍區宣傳部副部長的張致祥:“儘快將國民黨第三軍軍樂隊收容過來。”接受任務後,張致祥親自來到抗敵劇社對樂隊隊長羅浪說:“趕緊帶人把國民黨第三軍軍樂隊收容過來,以此為基礎,成立我們自己的軍樂隊。”當時,國民黨第三軍軍樂隊的40多名成員,都分散在我軍各個縱隊中。為了找到這些人,羅浪騎著繳獲來的自行車,歷時半個月時間,在保定、高碑店一帶奔波於各個縱隊間,終於將原軍樂隊的成員召集到一起,並收集了40多件樂器。之後,經過組織部門政審、鑑定和調查,確定留下40人,與抗敵劇社音樂隊原有的10多人,改編為華北軍區軍樂隊。緊接著,羅浪又馬不停蹄地到石家莊軍校青年訓練營挑選了40多人,他們當時所使用的樂器多數是日本人投降後留下的。華北軍區軍樂隊組成了,這也是我軍的第一支軍樂隊,羅浪任隊長。

1949年7月,張致祥接到“組建聯合軍樂團”的命令。他指示羅浪在華北軍區軍樂隊的基礎上擴編成一個更大規模的聯合樂隊,要執行一個“大任務”。羅浪接到任務後,在原華北軍區軍樂隊的基礎上,聯合了第20兵團各部隊的軍樂隊成員,收編了原北平警察局軍樂隊,組成了200多人的聯合軍樂隊。羅浪後來回憶說:“新成立的這支軍樂隊可謂來自‘五湖四海’,有解放軍的宣傳骨幹,有起義投誠的舊軍人,有收編過來的北平舊警察等,使用的樂器更是五花八門,基本上都是戰利品。”

1949年8月初,羅浪知道了組建這支聯合軍樂隊將要參加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演奏,而是新中國的開國大典。到了9月初,羅浪正式接到通知:自己將要舉起的是開國大典上那隻重如千鈞的指揮棒,並且將要成為指揮演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第一人。9月27日,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義勇軍進行曲》被確定為代國歌。可是,負責通知此事的工作人員卻忘了通知羅浪。兩天後,羅浪接到了遲來的電話,立即著手配器,在很短的時間內拿下了對代國歌的總譜配器的任務。經過反覆計算,羅浪決定,配合國旗上升時間,《義勇軍進行曲》要連奏3遍。

本文節選自董偉《誕生:共和國孕育的十個月》。

開國大典的小秘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