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美的巖山寺壁畫背後,是一位金代老畫匠對北宋舊都的追憶

離開佛光寺往北,繞到五臺山北邊的山腳下。這裡有一座古寺,曾經香火旺盛,鼎盛時從北邊大同、張家口等地去五臺山朝聖的香客大都於此歇腳,被稱作五臺山的北山門之寺。這就是繁峙縣的巖山寺。

巖山寺原名靈巖寺(院),寺內最早的遺物為北宋元豐二年(1079 年)的經幢,根據寺內石雕殘鍾銘文的記載,其始建年代很有可能早於此。另外寺內原有一通金正隆三年(1158 年)石碑,記載了當時修建水陸殿和繪製壁畫的情形,其中有「太宗為經戰陣之所立寺,薦救陣亡之士」的記載。根據上下文和當時的歷史環境,此處太宗很可能指的是唐太宗,而非金太宗,若如此,寺院歷史則可上溯至唐初。

絕美的巖山寺壁畫背後,是一位金代老畫匠對北宋舊都的追憶

去往巖山寺的路,寺院坐落在半山腰

巖山寺留下的老建築不多,原來的山門(天王殿)已經不存,金正隆三年(1158 年)修建的正殿水陸殿(彌陀殿)在清末被僧人拆掉售賣,其中樑架移建於縣城正覺寺。東西配殿為清代修葺,形制甚小。寺院中路唯遺留一座文殊殿,雖元代有所修葺,但柱頭之下基本為金代原構。更為幸運的是,殿內的牆壁上留有較為完整的金代壁畫,是巖山寺如今最大的看點。

水陸殿和文殊殿,皆為金代正隆年間所建,這時期巖山寺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重建,也是其香火旺盛的時代。至明清之時,巖山寺修葺漸少,日漸蕭瑟,多數建築倒塌或被拆毀,直到建國後文物普查才重新發現了這座破敗的寺院。

絕美的巖山寺壁畫背後,是一位金代老畫匠對北宋舊都的追憶

巖山寺文殊殿

上世紀 50 年代的考察將巖山寺文殊殿斷為元明遺物,壁畫也沒有得到重視。直到 70 年代古建築專家柴澤俊前往仔細考察,才發現文殊殿的壁畫屬於金代,且水平相當高。這一發現足以讓人驚歎,畢竟較為完整的金代寺觀壁畫除此處之外,就只有朔州崇福寺了,而且這兩者在壁畫的題材和手法上差異不小,都彌足珍貴。

我們去的時候,巖山寺尚未對外開放,前來尋訪的人很寥寥,需聯繫管理員開門。而在寺院邊上,已闢出一塊空地,推土機和壓路機正在上面轟鳴。看來這裡也即將成為一個「全新」的景點。

絕美的巖山寺壁畫背後,是一位金代老畫匠對北宋舊都的追憶

寺院邊新開闢的空地

進入寺院,我們徑直走向文殊殿。進門後,首先可看到中央佛壇上幾尊零星的塑像,皆為金代所塑,文殊菩薩早已灰飛煙滅,還好留下了倒坐的水月觀音,讓人賞心悅目。很快,眼睛便被前方三面牆上的巨幅壁畫所吸引。與寺廟中常見的以人物為主的壁畫不同,眼前所見的乃極為豐富的圖像,有說法的佛與菩薩,有悠遠的青綠山水、還有規整宏偉的建築和充滿市井氣息的街市。整鋪壁畫其實是一幅頗有新意的連環畫。

絕美的巖山寺壁畫背後,是一位金代老畫匠對北宋舊都的追憶

金代塑像水月觀音


絕美的巖山寺壁畫背後,是一位金代老畫匠對北宋舊都的追憶

面容高糊的金剛

作畫的畫師,名叫王逵,他在文殊殿西壁題記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和年齡:「畫匠王逵年陸拾捌」。金大定七年(1167 年),68 歲的他帶著徒弟們完成了文殊殿的壁畫,而在九年前,他和另一名畫師王道一起完成了水陸殿的壁畫,只可惜今天我們已無法看到。

水陸殿碑上有「極感厚人矜閔,一方相乣,命工圖像,凡繪水陸一會」的記載以及「御前承應畫匠王逵同畫人王道」的題名。此處歷來是征戰之地,埋骨無數,水陸畫這種題材正是用以超度這些戰死的亡靈。大殿的興建和壁畫的繪製,應當是當地的邑社人員為了紀念陣亡之士而集資促成的(也有學者認為是海陵王完顏亮為了超度被自己所殺的宗親亡靈,以求得內心安寧而作的秘密安排)。「御前承應」說明王逵屬於宮廷畫師,但金代並沒有實體畫院,像他這樣的畫匠,通常是臨時受朝廷徵召而畫,畫完就走。

絕美的巖山寺壁畫背後,是一位金代老畫匠對北宋舊都的追憶

西壁壁畫中的宮門


絕美的巖山寺壁畫背後,是一位金代老畫匠對北宋舊都的追憶

宮內景象

文殊殿的壁畫中有許多北宋街市與民俗的影子,其繪畫風格也與北宋院體畫很接近。史料中找不到畫師王逵的記錄,但據此我們大致能還原出他一生的軌跡。

王逵年輕時很可能曾在北宋宣和畫院中學畫,靖康之變時 28 歲,已學有所成,成為了一名技法純熟的宮廷畫師。無論是宮廷生活,世俗題材,還是建築界畫,他都能手到擒來。金軍攻破汴梁城後,擄走了大量的北宋宮廷畫師,王逵也成為其中一員,從此作為「御前承應」服務於金廷。

在金國,王逵目睹了金中都(即今天的北京)的營建,同時又留有汴梁城的記憶。當他在巖山寺作畫時,便將這些都市的鮮活場景一一復原在大殿的牆壁上。

絕美的巖山寺壁畫背後,是一位金代老畫匠對北宋舊都的追憶

阿斯陀佔相

文殊殿西壁畫的是佛傳故事,即佛祖釋迦牟尼一生的故事,從與他前世有關的燃燈佛授記開始,經過入胎、降生、逾城出家、修行成道,完結於高潮的佛現神變。

整鋪壁畫最厲害的就是構圖,畫面以一組宮殿內外的建築為主體,將佛傳故事的情節巧妙地安排進城中各處。不同故事的排布非常自由,不像許多連環畫以雲氣山石等物作生硬的分隔,從而形成一種異時同圖的意趣。宮殿之外還有熱鬧的街市,遠處(畫面上部)有綿延的山水雲氣,一眼看去,內容極為豐富而又渾然一體,這種通景式構圖讓人眼前一亮。

絕美的巖山寺壁畫背後,是一位金代老畫匠對北宋舊都的追憶

中央宮殿的主體部分,佛陀的故事發生在畫面各個地方


絕美的巖山寺壁畫背後,是一位金代老畫匠對北宋舊都的追憶

酒樓周邊,太子的前世(左)、今生(右)與離去(左上)皆在此畫面中


絕美的巖山寺壁畫背後,是一位金代老畫匠對北宋舊都的追憶

佛現神變

對於山石樹木、建築街市、人物服飾動作等細節之處,王逵也刻畫得非常生動。這正是他在北宋畫院所練就的功力,在此基礎上,又巧妙地將人物故事和都市山水融為一體,就彰顯出創新了。

這種畫法其實也反映了當時繪畫藝術的流變。北宋時,文人畫興盛,以花鳥、山水、市井生活為題材的小型卷軸畫逐漸取代了大型宗教題材的壁畫,成為人們日常欣賞的對象。此時寺觀壁畫便也順應潮流,將佛教主題和當時流行的繪畫題材融合,形成了新的形式,除巖山寺外,高平開化寺的北宋壁畫也是如此。可惜留存至今的實例還是太少,但好在這兩處水平都很高,完全不輸於當時有名的卷軸畫。何況比起小小的卷軸,此等尺度之下的宏大畫面,更讓人歎為觀止。

在壁畫衰落的年代,能留下這樣光輝的作品,全仰賴於那些只留下一個名字甚或連名字都沒留下的畫匠們。今天,人們排著長隊爭相觀看《清明上河圖》《千里江山圖》,而這些震撼人心的寺觀壁畫卻依舊門庭冷落,甚至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這讓我感到相當不平。

絕美的巖山寺壁畫背後,是一位金代老畫匠對北宋舊都的追憶

酒樓細節,市井氣息


絕美的巖山寺壁畫背後,是一位金代老畫匠對北宋舊都的追憶

榜題:此是生下太子摑鼓報喜之處


絕美的巖山寺壁畫背後,是一位金代老畫匠對北宋舊都的追憶

榜題:此是對諸國王算應維論之處

絕美的巖山寺壁畫背後,是一位金代老畫匠對北宋舊都的追憶

抬轎輦的侍衛

接下來看看下東壁。其風格與西壁類似,中央是面積並不大的釋迦說法圖,周邊也是建築與山水融合的連環畫。與西壁相比,東壁畫面上許多題記已被塗抹,部分畫面也漫漶不清,對於釋讀產生了很大的麻煩,但基本可以確認主體是鬼子母經變的連環畫。

鬼子母來源於印度的女神訶利帝母。相傳其前世為牧牛人妻,受五百人之邀參加王舍城的法會,途中不慎流產,而這些人均棄之不顧,為此,她發毒誓來生投胎為夜叉,要吃掉王舍城中的小孩。後被佛祖降服,成為護法的二十諸天之一。鬼子母后與民間宗教結合,演變為送子娘娘,民間敬拜以祈求生育。

絕美的巖山寺壁畫背後,是一位金代老畫匠對北宋舊都的追憶

釋迦說法圖

絕美的巖山寺壁畫背後,是一位金代老畫匠對北宋舊都的追憶

東壁嬰戲圖與蘇漢臣《侲童傀儡圖》(圖:高魯燕《巖山寺壁畫圖像溯源》)

鬼子母的故事在唐宋時已相當流行,在民間也有不少俗講和變文,汴梁的大相國寺中就有《佛降鬼子母揭盂》的壁畫,可見此題材並不少見。但五臺山乃文殊道場,金代此處流行的又是禪宗和淨土宗,像朔州崇福寺就是淨土宗的題材,王逵為何要在文殊殿裡畫一鋪不合時宜的鬼子母經變呢?

研究者們對此也是眾說紛紜,但無論是對金廷的暗諷,還是對和平的祈求,王逵或者背後的供養人一定有自己的想法。只是這答案可能還需要更為清晰的圖像來確證。

撇開主題不說,壁畫中的人物,從宮廷貴族到市井小民皆著漢人服飾,反映的風俗也大都來自北宋。王逵所繪的建築則融合了宋金的樣式,根源還是北宋,傅熹年考證過西壁所繪宮殿的形制,其平面圖中殿宇與門樓的位置就與汴梁宮殿幾乎一模一樣。可以說這就是一幅畫在牆壁上的《清明上河圖》,極有可能融入了畫師對舊都的情感。

絕美的巖山寺壁畫背後,是一位金代老畫匠對北宋舊都的追憶

聖母之殿(圖:壁下觀《重構和再現:巖山寺金代壁畫》)


絕美的巖山寺壁畫背後,是一位金代老畫匠對北宋舊都的追憶

水磨圖(圖:壁下觀《重構和再現:巖山寺金代壁畫》)

王逵年輕時被擄去遙遠的異鄉,被迫為金人工作,難免會有憤懣之情,這種情感加上對故國的懷念,很可能催生了他的創作動機。

時光倒回大定年間。此時此刻,站在文殊殿裡的王逵已經快七十了,這恐怕就是最後一次作畫的機會了吧。四十年前,汴梁城陷落的景象依舊曆歷在目,多少人妻離子散,遠走他鄉。他自那年離開後便再也沒回去過,而今年近古稀,仍想渡過黃河去看一眼,然而,這願望怕是沒法實現了。

王逵又想起年少時在畫院認真學畫的場景,想起如夢一般的宮廷生活,想起汴梁城裡熱鬧的人群,想起當年在酒樓裡和朋友痛飲的歡愉。如今這一切都已煙消雲散,心中只餘悵恨。

既然這是最後一次作畫,那乾脆拿起筆,讓這記憶在筆下復活吧!既然現實中的汴梁城早已繁華不再,那就在這牆上重建心中的汴梁城,重現那些逝去的生活吧!對故土的思念,在這間並不大的佛殿內,就這樣最後一次熊熊燃燒。

不知當年王逵帶領弟子們完成整幅壁畫,寫下自己名字的時候,心中可有波濤洶湧?

八百多年過去,我們何其幸運,得以在此看到這座記憶中的永恆之城。

絕美的巖山寺壁畫背後,是一位金代老畫匠對北宋舊都的追憶

西壁墨書題記:大定七年前口口二十八日畫了靈巖院普口畫匠王逵年六十八並小起王輝王瓊福喜潤喜(現已不存)


[1]《巖山寺文殊殿壁畫》 柴澤俊

[2]《山西繁峙巖山寺南殿金代壁畫中所繪建築的初步分析》 傅熹年

[3]《政治的隱喻:巖山寺金代鬼子母經變》 李翎

[4]《巖山寺佛傳壁畫圖像內容考釋》 孟嗣徽

[5]《重構和再現:巖山寺金代壁畫》 壁下觀

[6]《巖山寺壁畫圖像溯源》 高魯燕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