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種《劉氏族譜》——劉氏文化

16種《劉氏族譜》——劉氏文化

自1986年《四川工人日報》刊登《劉備真墓可能在奉節》後,又經《文摘週報》轉摘,一兩年內,筆者收集到16種《劉氏族譜》。後從山西族譜研究中心及上海譜牒研究中心獲悉:山西族譜研究中心收藏劉氏族譜幾百冊;上海譜牒研究中心收藏劉氏族譜幾百部。

劉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大姓之一,位列李、王、張後,居第四位。劉姓能夠成為一個大姓,主要因為劉氏起源早,歷史上作為一個“國姓”時間長,望族多,分佈廣,賜姓、改姓、少數民族從附姓多的緣故。

根據《左傳》、《漢書》、《唐書》、《通志》等史書記載,劉姓起源主要有五個支系:

一、以國為氏,即祁姓之劉。源出帝堯陶唐氏,陶唐氏之後受封於劉國(今河北省唐縣),因以為氏。

二、以邑為氏,即姬姓之劉。西周時,成王封王季之子於劉邑(今河南省偃師縣西南,舊有地曰劉亭),其子孫遂以邑為氏。

三、匈奴族從母姓劉。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對少數民族採取和親政策,以宗室女嫁給強盛的匈奴部族單于冒頓為妻,匈奴習俗,貴族皆從母姓。史載東郡、河南、雕陰三族劉氏俱出匈奴。“五胡”時漢國的建立者劉淵就是匈奴的貴族

四、賜婁氏為劉姓。漢初,齊人婁敬在洛陽向劉邦獻西都關中之策,高祖賜姓劉,遂改名劉敬,子孫

以劉為氏。

五、賜項氏為劉姓。劉它,原項氏,漢初賜姓劉,子孫因之。

《宛委餘編》曰:“大約得姓之貴,無過於劉。漢四百餘年,至昭烈父子,二十二帝。其間真王代傳以千計,列候以萬計。南宋九帝,五代漢二帝,北漢三帝,劉淵、劉曜無論也。故非他姓可擬。”又說:“劉二十五望,彭城為貴”。中國歷史上的王朝和政權中,以劉姓為最多,歷時也最久,先後有西漢、東漢、蜀漢,“五胡”十六國時的漢、越、南朝宋、五代後漢、南漢、北漢、南宋建炎四年金冊封的大齊等,共歷時六百五十年。這是劉姓能夠成為大姓的重要條件和主要原因,也是所傳《劉氏族譜》中為什麼彭城堂劉氏族譜佔多數的原因。筆者所蒐集到的16種族譜即全出於彭城劉氏。


16種《劉氏族譜》——劉氏文化


16種《劉氏族譜》簡介

16種劉氏族譜指重慶市奉節高雅手寫本《劉氏族譜》;四川自貢手寫本《劉氏總大族譜》;四川江津石印本《劉氏考訂族譜》;奉節興隆廟灣刻本《彭城堂劉氏族譜》;奉節甲高楊坪、吐祥青龍手寫新本《彭城堂劉氏族譜》;四川沐川手抄本《彭城宗譜》;四川犍為石印本《劉氏纂刻族譜》;四川資中手抄本《劉氏族譜》;四川三臺縣《劉氏聖宗譜》;四川壁山舊本《劉氏族譜》;壁山新本《劉氏族譜》;四川內江《劉氏族譜》;重慶城口絹寫《劉氏族譜》;重慶江北石印本《劉氏族譜》;湖北嘉魚《劉氏宗譜》;成都武侯祠臺灣華僑劉天注捐贈《劉氏大宗族譜》。其中城口、重慶江北、湖北嘉魚、成都武侯祠

4種族譜只略知一點線索。筆者曾對其餘12種族譜作過初步研究,現將筆者瞭解的情況介紹如下。

一、12種劉氏族譜均記載該劉氏後裔系祁姓之劉,以國為氏。發枝彭城,是中山靖王劉勝後代。 奉節興隆廟灣《彭城堂劉氏族譜》,清同治十二年(1873)安定堂刻本,僅存第一冊,線裝。長44釐米,寬23釐米,共24頁。其中最後兩頁系後人毛筆字補寫。書皮為較硬的同色紙,上有書籤。扉頁為黃裱紙。“彭城堂”三字橫排,下豎寫“劉氏族譜”,左側寫“大清同治十二年續修族譜世系公立”。版面設計:有外粗內細文武邊欄,天頭、地腳為雙龍,龍頭朝向版心。版心有雙魚尾,上部分題寫“劉氏族譜”,中間題寫卷次內容,頁數。下部分題寫“彭城堂”。奉劉備為一世祖。第一冊有祖瑩形圖,劉氏宗祠、祠堂圖,劉氏受姓祖考源流世系,宋、元、明、清各地劉氏宗祠,劉氏合譜新派,領修宗譜首士名目表,劉氏官宦錄,劉備世系表。湖南嶽州府臨湘縣桐木廟劉辛三第四子劉天瑚分支世系表(系手書補寫)。譜書記載,從劉備到現在約77世。大多因戎馬之變遷徙。江西省吉安、湖北蒲圻縣、湖南湘鄉縣、臨湘縣、清泉縣(今衡陽),安化縣、巴陵縣(今岳陽附近)立有劉氏宗祠。

吐祥青龍、甲高楊坪手寫新本《彭城堂劉氏族譜》同興隆廟灣《彭城堂劉氏族譜》均奉劉備為一世祖。興隆廟灣本與吐祥青龍本1—51世同。第51世劉辛三生七子,興隆是劉辛三第四子劉天瑚(第52世)之後;吐祥是劉辛三第七子劉天祚(第52世)之後。興隆廟灣本與甲高楊坪本1-54世同。第54世劉以隆生四子,興隆是劉以隆第四子劉滸(第55世)之後;甲高楊坪是劉以隆長子劉浩(第55世)之後。重慶市奉節高雅手寫本《劉氏族譜》根據入川所帶族譜續修。載文林郎潘亮序,劉洪祖序,劉氏受姓源流,劉氏四大宗詞,歷代祖先葬地,宗派。奉劉榮(仁)為一世祖,到現在約120 世。奉劉祥為中世祖或福建始祖。奉劉開七為廣東或粵東始祖。劉榮(仁)到劉備12世;劉備至劉祥33世;劉祥至劉宗臣34世;劉宗臣至現在約20世。劉宗臣生劉龍,劉龍生劉開七,劉開七生劉廣傳。劉廣傳生14子,以“巨”字為派,分支廣東、江西、湖北、湖南、福建等各地立業。因此,劉廣傳被稱作分脈祖公或初世始祖。高雅本系劉廣傳第二子劉巨後代,明洪武二年(1369)由湖北麻城入川。一支落萬縣雞公山馬桑坪;一支落夔州府西坪,後遷平龍壩;一支落甲高壩。重修之譜奉劉巨兒子劉元芝為開山始祖。

四川自貢手寫本《劉氏總大族譜》奉劉累為始祖、開天大祖。自貢本是劉廣傳第八子劉巨漣後裔,為劉巨漣第三子劉帥退之後。譜內有明萬曆年間劉連成序;南京、福建、江西、廣東劉氏祠堂記載;康熙三十九年(1700)序;乾隆四十三年(1778)序;咸豐四年(1854)四川富順縣劉熊坤序。奉劉標錦為四川始祖。劉標錦康熙年間由廣東永安縣入川,始落敘州府興文縣,兒子劉清造揹著父親骨殖沿宜賓又遷敘州府富順縣。自貢劉氏後裔至今仍供奉“彭城氏的家風祖德流芳”牌位。

江津手寫本《劉氏考訂族譜》載:劉氏考訂族譜總序,歷代宗祖名號事蹟,南京、福建、江西、廣東四省宗祠。奉廣東始祖劉開七為一世祖。劉秀標為四川始祖。劉秀標在哥哥劉秀桂已入川情況下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由廣東興寧縣入川,住重慶江津縣。入川后“創業有成”回粵,一年後又因“粵土與汝不宜”,帶著抄寫的《劉氏族譜》返川。為劉巨漣二子劉君鉉之後。《劉氏考訂族譜》系劉開七20世孫劉永光撰並書。

四川沐川手抄本《彭城宗譜》,前半部同奉節高雅本,同為劉廣傳子孫。高雅本系劉廣傳第二子劉巨後代;沐川本系劉廣傳長子劉巨源後代。沐川本奉劉宗慶為入川始祖。約明隆慶四年(1570年)由江西省贛州府龍南縣遷四川嘉定府峨眉縣。子孫發祥沐川、樂山、峨眉、犍為、眉山、洪雅、蒲江、簡陽一帶。此族譜是劉義福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從南京手抄回四川。記有南京、彭城、福建、江西、廣東、四川成都南門祠堂及祠堂總首事,族長姓名及各祠堂對聯。如南京總大宗祠對聯:“陶唐天漢東西地,碌閣彭城遠近宗”。福建省城大祠堂奉劉祥為福建始祖,對聯有:“日走雲飛天不功,月照華堂永不移”。廣東省城大祠堂奉劉開七為廣東始祖,對聯有:“漢室一脈今猶在,彭城漢代古來傳”。江西吉安府大祠堂奉。劉廣傳為江西始祖,又稱分脈始祖,祠內塑立了“巨”字派14個兒子的塑像。對聯有:“漢室軍門將相府,彭城子孫出官家”。四川省成都南門大祠堂對聯:“欲永蜀州長富貴,不忘南京遠祖恩”;“祖德流傳西蜀地,香菸長透在南天”。

四川犍為刻本《劉氏纂刻族譜》同沐川本,同為劉廣傳長子劉巨源後代,系劉巨源長子劉泰萬之後。清乾隆元年(1736年)劉寧璋由廣東興寧遷至四川犍為縣。

四川資中手抄本《劉氏族譜》同自貢本,同為劉廣傳兒子劉巨漣後代。奉劉巨漣為一世祖。約乾隆十年(1745年),劉潤身由廣東入川,住資陽縣。

四川壁山新、舊本《劉氏族譜》前半部同奉節高雅本,同是劉廣傳後代。壁山劉氏是劉廣傳第11子劉巨河之後。劉巨河早年住江西瑞金,娶妻顏氏,共生10子。壁山劉氏是劉時泰子孫;湖南南塘劉少奇(原國家主席)是劉時顯子孫。壁山劉氏劉友敬、劉友參、劉友端三兄弟清康熙、雍正年間先後入川,發祥壁山縣。

四川三臺、內江《劉氏族譜》同自貢本。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