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媧與媧皇宮

女媧與媧皇宮

媧皇宮是祭祀女媧的神廟。女媧憑藉媧皇宮,接受萬方朝拜,使她的功德和聲名流傳更遠更廣。媧皇宮因為有了女媧這位大神的存在,才使得在兩千多年的風雨中,歷久不衰,實現自身擴展延續和文化積澱,成為全國一處文化名勝。那麼,媧皇宮為什麼要建立在中皇山呢?女媧與媧皇宮有著怎樣的聯繫?媧皇宮為什麼能獨出一秀,在全國眾多供奉女媧的廟宇中成為建築規模最大,影響範圍最大的媧皇宮?

女媧與媧皇宮


進謁媧皇宮,入山門就看到鑿在山壁上的“古中皇山”石碑,碑額雖然殘損,女媧、伏羲交尾的圖案猶存。中皇山,傳說中女媧當帝時的帝都所在。明崇禎元年《創建媧皇閣記》中,記載非常詳細:“……峰迴路轉,忽見巋然於東山之巔者,媧皇閣也。曷為皇之?太昊上賓,女媧第纘緒,都於中皇之山,而撫世也。社而稷之,O而祝之者以皇之。”大意是:“峰迴路轉,看見東邊山巔聳立著媧皇閣。為什麼要把女媧稱為“皇”呢?伏羲死後,女媧繼承了他的帝位,定都在中皇山,管理天下的子民。人們在這裡修廟來祭祀女媧,以皇帝一樣敬奉她。”

有資料說陝西平利縣也有中皇山,山上也有女媧廟。我們放下誰先誰後誰真誰假不論,可見中皇山是女媧建功立業的根據地是不會錯的。中皇山上之所以建女媧廟,傳說女媧在這裡完成了補天造人等一系列濟世功德。圍繞著涉縣,圍繞著中皇山,圍繞著媧皇宮,流傳著許多關於女媧的傳說,已然成為當地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這裡有伏羲和女媧卜婚的傳說。伏羲和女媧想要結婚,但需徵得上天允許才行。兄妹每人抱著一個石磨盤來到中皇山背後,站在東、西兩座山頭上,決定滾磨盤來驗證天意:如果兩扇磨盤從山上滾下去,合到一起,證明上天允許他們結婚,合不到一起,就不能結婚。兩磨盤從山頭上滾滾而下,嚴絲合縫地疊在一起,可見上天允許他們兄妹結婚。兩個磨盤交合的地方,叫作磨池,後人在這裡建村,叫磨池村。

中皇山前是清漳河,女媧補天的石頭,就是從這河底撈出來的五色石。再沒有比天塌這樣事糟糕了,看到自己的子民在煙燻火烤中不能生存,女媧就設法補天。她在中皇山前的空地上支起大鍋,點上柴禾,從清漳河裡撈來漂亮的五色石熬煉成粥,然後製成大餅,自己再借著中皇山飛天補缺。補到天上的那些石頭,就是我們到夜裡看到的星辰。因為清漳河裡這些石頭五彩斑斕,所地天上的星星也非常好看。清漳河裡,到現在還鋪滿著五色石頭,據說是女媧補天所遺。女媧正月十五開始點火,現在每到正月十五,涉縣農村家家戶戶都還有點火的風俗。正月十六,女媧的石頭熬成了粥,涉縣人在十六這天吃茶麵。這種茶麵,也就是各種吃食煮到鍋裡熬成的粥。來到媧皇宮,舉頭就可以看到媧皇宮背後的山崖全是黑色的,都說這是女媧煉石時,煙熏火燎,使這些石頭變成黑色,到現在也沒有變過來。

女媧造人時,就是採用清漳河邊的黃士,醮著清漳河水捏人。有一次捏人,時間久了,她想站起來休息一下,沒想到腳下泥土一滑,差一點把她滑倒,後人把這個地方叫滑底,就是現在的清涼村一帶。涉縣有些地方,人們在叫孃的時候,常常叫“娘”(nia),其實這是叫女媧呢。如果女媧,女媧,女媧……叫得快了,就叫成了娘(nia)。

世界太大,捏人太累。捏出來的人還要老死病死。女媧想讓男女結婚,繁育後代。女媧採來河邊的蘆葦,製作出了笙簧,用嘴一吹,就發出悠揚的聲樂。青年男女聽了她的音樂,聞聲而來,聚集在一起載歌載舞,很快產生了感情。情投意合的男女就手拉著手就離開人群去婚配,自己生兒育女撫養後代。現在,站在媧皇宮可以看到隔河對面,有個村子叫常樂,就是當年女媧吹蘆聲,青年男女約會的地方。

女媧與媧皇宮


女媧功成身退,來到中皇山,接受人們對她的朝拜。清漳河水在山前嘩嘩地流過,攪擾了女媧的休息。女媧便決定讓河流改道,不再吵鬧自己,於是伸手把媧皇宮前面的一座山推倒,堵住河水不要再流。眼看山就要倒下來,河神爺連忙從河裡撈起石頭支住,山才沒有倒下來。這座山人們叫河石支山,現在還能看到在山腰底下,河神爺支上去的那些河卵石。

傳說女媧就住在山洞裡,地方雖然簡陋,但四山圍供,漳水環繞,風景秀美,是個難得的風水寶地。有一次成湯王從這裡經過,看到這裡的美景後,就把自己的寶劍插在山上,以示佔下。女媧外出回來看到後,就在劍下埋了自己的繡鞋。後來二人為爭地理論起來,各自舉證。成湯王說自己有劍插在這裡,可是當他拔起劍來,發現劍下有女媧的繡鞋,只得離去。如今進入媧皇宮,還可以看到成湯王插劍孔——也是女媧埋繡鞋的地方。

在媧皇宮歷代重修碑誌中,都有著關於女媧的記載。明朝萬曆三十年《新建媧皇廟》碑誌:“女媧氏佐太昊以正婚姻,誅共工以抑洪水。又云,能煉石補天,古中皇之坡。制笙簧弦瑟,是開闢之後又一開闢也……”

明崇禎元年《創建媧皇閣記》:“曷為皇之,太昊上賓,女媧弟纘緒,都於中皇之山,而撫世也。社而稷之,尺而祝之者以皇之。別姓氏,通殊風,滅共工,而息洪水。有當於以勞定。”

康熙二十一年,《創建媧皇聖母梳妝樓記》:“蓋聞古之時,嗣風姓犧皇而,四極猶,九州尚,天不互,地不兼載,自女媧氏出,煉五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屠黑龍以濟冀州,積爐灰以止淫水。而儀既判,陰陽明而正姓氏,媒妁通而媾婚姻,補憾修缺,其神功之浩瀚,有莫可記載而稱述者焉。”

1992年《修葺續建媧皇宮記》:“媧皇,人類之始祖,古之神聖女。傳其孕育萬物,傳土造人,置婚姻,止淫水,作笙簧,殮共工,煉五色石以補蒼天,功德同輝日月,源遠江河,遂得民奉祀,代代不息。”

女媧造人恩德讓人們永世不忘,煉石補天精神被人敬仰。為此,修建女媧的神廟,成為歷代人們敬重女媧,感恩女媧,表達信仰的重要形式。

人們在什麼時候開始祭拜女媧的,我們不得而知,或許是從戰國之前就有了。據碑上說,漢代以前,古中皇山上懸崖古洞就是人們祭拜女媧的地方。到了漢文帝時,在洞前建起三間小廟,我們的始祖才正式走出洞穴,進入自己的廟堂,接受子民的朝拜。

從三間小廟,發展到現在名揚全國氣勢恢弘的宮殿建築群,已有近兩千年時光了。歷史上或遭火害,或遭風摧,或被震災,或被人毀,但正因為是女媧的廟宇,因為對女媧有著無邊的崇敬,歷代人們才能夠結繩續力,前赴後繼,不遺餘力地進行修補重建。媧皇宮屢毀屢修,愈修愈壯。女媧是個古老的神話,媧皇宮卻常修常新,總是以一副煥然嶄新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

女媧與媧皇宮


明朝萬曆三十年《新建媧皇廟》碑誌中記載“涉西北唐王山有祠焉,其來無考。每歲三月,蓋境男女並秦趙韓衛之遠,罔不竭誠進香。”自漢以來,甚或更早,這裡就是人們供奉和祭祀女媧的地方,影響之廣,範圍之大,可達秦晉燕趙韓衛之遠。直到現在,前來朝拜的人歷年有增而無減,蜚聲中外。如碑記中描述:“觀斯廟也,香火盛也。每歲暮春,遐邇坌集。有為親而求壽者,有為子而求嗣者。入門告虔,故若蜂屯;伏地投誠,又如蟻集。”

每年農曆三月從初一到十五,是媧皇宮廟會。媧皇聖母迎來聖誕。

各地善男信女都以廟會為中心,向這裡聚攏而來,以虔心朝拜為形式,展現出女媧在個人心中的地位。他們來自全國各地,涓滴成流,在這裡彙集成浩浩不絕的朝拜人流,澎湃出絢爛的浪花。

這時的中皇山上下,風和日麗,草碧花香。媧皇宮大開山門,張燈結綵。當地商賈在山前廣場或路邊排攤設點,或經營茶水,或銷售香紙,或販賣特產。遠近香客到這裡,洗手淨心,虔誠朝拜。山西香客常常撒下黃米,以求五穀豐登,河南香客會在各處系紅布條,以求平安吉祥。有的人載歌載舞,有的人伏地磕頭。香客到這裡各懷願欲,有的人為求子,有人為保平安,有的為發財而來,有的是為還願而至。到現在,更多的是慕媧皇聖名而來,看媧皇宮奇特的建築,瞻仰始祖媧皇聖母。有匆匆而來匆匆而去,也有的會在這裡住下三五日。留下來的香客不住旅店,而是夜宿子孫殿,陪著聖母“坐夜”,倍顯心誠。

在當地,廟會期間對女媧的祭拜猶為隆重,過去是周邊境內村莊結“社”朝拜。全縣十幾個“社”,於廟會開門之日,敲鑼打鼓,張帆執仗,前來祭拜。彩旗飄揚,金鼓震天。十八盤上下,媧皇宮內,人頭躦動,摩肩接踵。場面浩大,氣勢恢弘。現在女媧祭典,已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古籍中原始的女媧是人首蛇身,進入人文建築媧皇宮,便脫盡荒蠻,以皇帝的姿派君臨天下,人們以最高的禮儀對她進行朝拜。而到現在,站在補天廣場上的女媧,溫文爾雅,端莊秀美,是典型的中華民族慈祥、奉獻、博愛等女性形象,全然沒有“皇”的奢華與庸俗。人們已然擺脫了舊時代的迷信思想,對女媧也有全新的認識和理解,給媧皇宮賦予新的精神內函,成為媧皇宮永不衷落的精神魄寶,與媧皇宮未來的發展緊緊凝合在一起。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