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渡,一個消失了很久的詞,又開始在耳邊響起來

輪渡,一個消失了很久的詞,又開始在耳邊響起來

輪渡,一個消失了很久的詞,又開始在耳邊響起來


輪渡,一個消失了很久的詞,又開始在耳邊響起來


CULTURAL TOURISM


輪渡,一個消失了很久的詞,又開始在耳邊響起來

輪 渡

一個消失了

很久的詞

重慶兩江交匯,江水天然阻隔,應運而生的輪渡交通,成就了老重慶人的出行記憶。然而,隨著城市的演變,頗具重慶特色的輪渡逐漸沉寂,繁忙的渡口開始遠離人們的視線。不過,如今的重慶輪渡,正在以另一種形式再現眼前……

輪渡,一個消失了很久的詞,又開始在耳邊響起來

去坐過河船!

山城重慶,兩江風流;座座大橋,貫穿山水。如今被譽為“橋都”的重慶,早已蜚聲中外,但是,回溯到上世紀,重慶的第一座公路橋在1966年才得以飛架嘉陵江;1980年,石板坡長江大橋建成通車;直到1998年,重慶僅建成4座公路橋。

作為山水之地的重慶,穿城而過的長江、嘉陵江,將城區分隔為不同的區域,在展現山水之美的同時,也給人們出行造成諸多不便。那些年的交通,雖有跨江索道,但仍難滿足市民出行的要求。故此,勤勞多智的重慶人決定靠輪渡往來江水兩岸,併到處建起渡口和航線,將其稱之為“過河”。

那些年,過河這個詞絕對不陌生。還記得那刺耳的船笛聲,一聲,船伕大喊:“上客!準備開船啦!”;二聲,起錨、發動以及船伕不死心地又一次大喊:“還有沒得坐船的!沒得就開起走了喲!”;三聲:“開船!”伴隨著發動機的轟鳴,船尾捲起一股股翻騰的白浪,向著對岸緩緩駛去……


輪渡,一個消失了很久的詞,又開始在耳邊響起來


輪渡,一個消失了很久的詞,又開始在耳邊響起來


朝天門纜車

過河,已成為上世紀人們主要的出行方式。改革開放後,重慶輪渡全面整頓,系統制定了各項工作標準和工作制度。那個時候,重慶輪渡達到輝煌頂峰,渡船數量達36艘,航線多達19條。不過,人們不叫它輪渡,叫“過河船”。顧名思義,就是過河坐的船。

從碼頭沿著梯坎一步一步地走下去,買一張薄薄的船票,就能登上“過河船”。作為兩江四岸市民過江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每天早上,都會有幾百號人等在河邊坐“過河船”。不過,當時的船裝不了那麼多人,不到30米長的船身,載客量只有200多人,往往還需要在船尾加兩個駁船,曾居住在大竹林一帶的居民,為此吃了不少“苦頭”。

輪渡,一個消失了很久的詞,又開始在耳邊響起來

渡江的人

過去的大竹林,作為水運的集中地,江邊聚集了不少企業,員工達到數千人,而大竹林老街則有數萬居民。要知道,在30年前,這兒幾乎沒有正規公路,附近也無跨江大橋,大竹林的居民要到合川、北碚、雙碑、沙坪壩、解放碑等地,都要從大竹林坐過河船。

因此,每一班過河船,都像現在的公交車一樣客源不斷,像現在的地鐵一樣擁擠不堪。每天早上,過河船5點多開航,不到10分鐘就有一班。直到晚上10點,最後一班才收航。有時遇到大霧天氣,還只能乾等一上午。不過,隨著客運量不斷提升,過河船由燒煤炭的蒸汽“小火輪”逐漸發展為內燃機輪船,客艙裡那兩把能緩慢搖頭的電風扇,就這樣陪伴著人們度過了過河的日子。


輪渡,一個消失了很久的詞,又開始在耳邊響起來


碼頭邊

彼時,上新街的大爺總愛從龍門浩坐船到望龍門,去解放碑看下棋;渝中人則從望龍門渡河到上新街,爬南山登高望遠;李家沱的中學生,每天都要坐著輪渡去九龍坡上學……船上熙來攘往的人們,說說笑笑,有的手裡拎著菜,有的提著雞鴨,有的剛從朝天門批發市場出來,拖著個裝滿貨物的編織口袋。輪渡就是一個小小的世界,充滿煙火氣。這些,都是重慶人過去的日常輪渡生活。

輪渡,一個消失了很久的詞,又開始在耳邊響起來

輸起

唐家沱了!

有船就會有碼頭,重慶繁忙的水上運輸,孕育出了朝天門、彈子石、海棠溪、唐家沱等一個個極具代表性的碼頭。其中,朝天門碼頭作為重慶曆史上最早的老碼頭,更顯鬧熱異類。當時,朝天門有到野貓溪和彈子石兩條線路。野貓溪叫“橫江”、彈子石叫“斜江”。乘船時,船票上會標明,卻沒人專門引導,坐錯船的大有人在。再加上過去老重慶人都喊“野貓溪”為“野苗溪”,名字對不上號,鬧出不少笑話。那時,從朝天門到彈子石的輪渡客流量最大,高峰期間每一班就要裝幾百人,摩肩擦踵,擁擠程度堪比如今高峰期的紅旗河溝地鐵站。

除朝天門碼頭外,唐家沱可能是重慶人最愛掛在嘴邊的碼頭地名,因為,有句重慶言子常掛在人們嘴邊——“輸起唐家沱了!”。唐家沱是重慶眾多“沱”裡最大、最有名的,著名就著名在這是個回水沱。長江水流到這裡,不管多急,都要迂迴幾轉。所以,人們就這樣解讀:唐家沱是形容輸家底線的詞,意思是不管怎麼輸,到了唐家沱就是到了底線,該反彈了。

輪渡,一個消失了很久的詞,又開始在耳邊響起來

朝天門碼頭標識

而作為重慶南岸區的代表性碼頭——海棠溪碼頭,從民國時期開始,就是一個商賈雲集、茶館林立的重要水碼頭,還是著名“中緬公路”的起點,重慶“四公里”“五公里”“六公里”等地名,都是以海棠溪碼頭為零點計算。

該碼頭至望龍門的輪渡航線,是重慶第一條輪渡航線,上世紀更是通往南山、銜接茶馬古道的重要中轉站,為“黃桷古道”的起點。當時,光是南岸的渡口就有10多個,如銅元局、黃葛渡、海棠溪、龍門浩、太平渡、玄壇廟、野貓溪、呼歸石、王家沱、五桂石等。老巴渝十二景裡,黃葛晚渡、海棠煙雨、龍門皓月、字水宵燈都出自南岸。


輪渡,一個消失了很久的詞,又開始在耳邊響起來


朝天門輪渡

早些年每逢佳節大慶,這些碼頭可謂人滿為患。1997年香港迴歸,兩江四岸放禮花慶祝,人們便乘船渡河,蜂擁至朝天門、江北嘴、南濱路看熱鬧;過年過節,碼頭上排隊等輪渡的人,一直要排到公路上去。那時的重慶人,對於碼頭都是倒背如流,若不能輕易說出,都會被嘲笑一番。

輪渡,一個消失了很久的詞,又開始在耳邊響起來

“橋都”

引得笛聲遠

1997年直轄後,重慶迎來飛躍發展,江河之上,大山之中,座座橋樑如雨後春筍,重慶人的出行方式大為改變。數據顯示,在1997年至2015年短短18年間,重慶共建成50餘座跨江大橋,其中僅在2005年一年,就建成通車8座跨江大橋。重慶主城區平均每5公里就有兩座跨江大橋,60%左右的市民每天要經過兩座以上的橋樑,重慶“橋都”開始名揚中外。

大橋興起的背後,卻是輪渡的蕭條,重慶人開始“走下”輪渡,“走上”橋樑。輪渡受載客量少、運輸時間慢、天氣變化等因素限制,遇到大霧還要停運,兩岸之人只能隔江相望。漸漸得,曾經人聲鼎沸的輪渡、碼頭逐漸冷清下來。

輪渡,一個消失了很久的詞,又開始在耳邊響起來

碼頭

輪渡,一個消失了很久的詞,又開始在耳邊響起來

輪渡

輪渡,一個消失了很久的詞,又開始在耳邊響起來

很多時候,輪渡一個班次只有寥寥幾個客人,跑一趟船的收入還不夠油錢,有時甚至“放空”。多條輪渡航線因無人乘坐而停航,船隻也逐漸報廢。曾經著名的王家沱輪渡造船廠早已沉寂,只剩幾隻躉船黯然地停在河邊。到2010年,過江輪渡僅剩4艘,航線已萎縮到朝天門至野貓溪、江北嘴以及磁器口至桂花園兩條,後來,甚至只剩下一艘輪渡。

為此人們不禁感嘆,曾經縹緲的青春年少,曾經浪蕩的人生起伏,還有最江湖的重慶生活,都已在輪渡的消逝中慢慢淡去。曾經生活中以為的不可替代,轉眼卻被輕易取代。問問現在的年輕人,早已沒有幾個人知道坐輪渡是什麼感受了。

輪渡,一個消失了很久的詞,又開始在耳邊響起來

觀光遊覽

重啟航

然而,重慶人的心裡始終都有輪渡的一抹影子,對於江水的那份感情,回首曾經,怎麼捨得離棄。本世紀初,重慶輪渡公司積極尋求轉型,轉變運營思路,依託於頗具特色的山水地貌,開始著力發展兩江遊,開闢了朝天門到洋人街的觀光輪渡。

遊客可乘坐遊船在江面遊覽,欣賞兩江四岸美景。船隻升級到上下兩層的觀光船,更多考慮乘客的舒適度,增添了空調、電視機、衛生間等設施,全部按照遊船標準打造。同時,重慶輪渡公司保留了最後一條傳統的過江輪渡,即“朝天門——南岸——江北嘴”的“三角航線”,票價依然是2元。


輪渡,一個消失了很久的詞,又開始在耳邊響起來


輪渡,一個消失了很久的詞,又開始在耳邊響起來


煥然一新的朝天門碼頭

重慶輪渡並未消亡,從傳統的交通功能升級為“交通+旅遊”功能,以新的發展形式繼續存在。2014年黃金週,乘坐觀光輪渡的遊客單日突破1萬人,在此之後,每到逢年過節,碼頭上更是排滿了人。與此同時,重慶的輪渡人還在思考讓輪渡發揮“水上公交”功能,將已消失的幾十個碼頭重新挖掘出來,還原老渡口,將各地特色傳統文化景點串在一起,讓人們感受重慶獨有的水上文化。

輪渡,一個消失了很久的詞,又開始在耳邊響起來

重慶輪渡

輪渡,一個消失了很久的詞,又開始在耳邊響起來

2019年1月12日,重慶最經典的輪渡線路之一,“朝天門——彈子石”航線恢復開航。那一天,無數的老重慶人都聚集在一起,登上輪渡,彷彿抓住了曾經的回憶與感情;2019年1月22日,“大竹林——朝天門”觀光輪渡航線的首航,更是標誌著重慶輪渡在新時代開啟新航程。

重慶輪渡,正在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存在,僅今年春節長假,每天都有超過一萬人購票乘船,比平時多出10幾倍。對於外地遊客來說,乘坐輪渡能體驗最核心的重慶山水風光,觀賞不一樣的景緻風采。而對於重慶人來說,渡過兩江的已不再是船,而是關於這座城市的絲絲情懷……

---------



圖◎ 江月寒 曼基康 羅大萬 左小朵 肖瑤

文◎ 江月寒

出品◎ 攝程網

封面地標簡介

重慶·仙女山

重慶武隆仙女山,素有“東方瑞士”、“山城夏宮”之稱,是國家AAAAA級景區,國家森林公園,重慶十佳旅遊景點,地屬武陵山脈,位於重慶市武隆縣境烏江北岸。這裡被此起彼伏的山丘、或深或淺的綠色籠罩,藍天白雲陽光溫暖,牛羊成群,野花朵朵盛開,遊走於此,恣意盎然。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