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区文兹湾:私藏武汉近郊的一个绝美古村

过去,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补过的瓷碗

现在,碗不需要补来补去将就着用了

黄陂区文兹湾:私藏武汉近郊的一个绝美古村

文兹湾村位于武汉市黄陂区王家河镇,面积约300亩,依山傍水,宁静如画。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完好地保存着拥有百年历史的古建筑群落,因其建筑艺术精美而入选武汉历史文化名村。

据文兹湾村的宗谱记载:文兹湾先祖系明代洪武年间从江西迁往河南汝阳县,后家族仕途畅达,明代出了一位户部侍郎,其后代从汝阳县迁至黄陂文兹湾安家落户,明清时期的文兹湾家族曾有过一段人丁兴旺,家族绵延的辉煌历史。


黄陂区文兹湾:私藏武汉近郊的一个绝美古村


百年老屋见证岁月变迁

文兹湾村现存一栋最完整的院落,占地面积达300平方米。在江南地区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一般十分紧凑,这样的院落占地面积较小,能够容纳人口较多。

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迎面正房为大厅,两侧为“明三暗五”的传统布局,也就是说从外表看中间一扇门,两旁两扇窗,正面看去只有三间房,其实是五间房,明三间,暗藏五间房,中间三间房是通的,左右两间卧室比中间三间长,并且左右两边各有一扇门,这样的结构恰恰使中间诞生了一个普通民居所没有的特别结构——天井。


黄陂区文兹湾:私藏武汉近郊的一个绝美古村


天井建筑寓意“四水归堂”

“四水归堂”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其表面意义是指雨水通过天井四方的屋檐,流入堂屋中的石头水槽,然后流向地沟,称为“四水归堂”。

实际上这样的布局有着更深的含义,徽商经商之道,讲究以聚财为本,在家中建造一个天井,使天降的雨露与财气,不至于流向别处,也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四水归堂的构造寓意着四方之财如同天上之水,源源不断地流入自己的家中。天井不仅可以发挥通风、透光、排水作用,人们坐在室内,可以晨沐朝霞、夜观星斗,这样的情趣正是徽派建筑独有的艺术风采。

黄陂区文兹湾:私藏武汉近郊的一个绝美古村


难得一见的村头补碗匠

以前,每隔两三个月后,补碗师傅就会过来。

其实,补碗师傅是卖瓷器的小贩,除了卖瓷器,还兼作补碗、刻字。他挑着一担重重的瓷器,大部份是大大小小的碗,用一种独特的声调喊着“换碗--!换碗!”他不喊“卖碗”而是喊“换碗”,黄陂人听了就明白:在他这里除了用钱买,还可以用“锡箔灰”换碗。

在这里,一般补碗匠都是挑一副简易的担子,两只小木箱,一头箱上放张蛤蟆凳,一头箱上放几只盛水盛油小铁罐;一头木箱下面还有放工具小抽屉。补碗匠边走边喊:“补碗哪,有碗补的吗?”

锡箔灰是这一带农民祭祖宗、做法事、敬菩萨时,用纸钱、纸锭、纸元宝烧成的灰。其中纸锭和金元宝、银元宝是用金箔或锡箔折成的,烧成的灰里含有可以回收的金属。小贩们就做起了回收锡箔灰的生意。


黄陂区文兹湾:私藏武汉近郊的一个绝美古村


补碗的工序是先在碎碗的拼缝两侧钻洞,然后再用搭钉钉起来,所以也叫钉碗。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在瓷器上钻洞,要用金刚钻头。

瓷器小贩右手来回压穿着转轴的木板,使绕在转轴上的绳子松开,带动装有钻头的转轴转动。转轴转动又使绳子绕在转轴上。再压下木板绳子又带动转轴反向转动……如此,在补碗师傅的操作下,转轴飞快旋转,金刚钻头在瓷器上钻孔,发出“吱咕吱!吱咕吱!”的声音。

为了防止钻头发热,瓷器小贩还要用手指蘸点口水,涂在钻头上。飞速旋转的钻头,带动着口水混和钻屑(瓷粉),在钻尖和瓷器交界处形成一个白色旋涡,伴着“吱咕吱!吱咕吱!”有节奏的声音,很有意思。

高明的补碗匠还能把铜钉补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使整个图案“添花不添疤”,不破坏器皿的整体美感。破瓷的部位经过丝丝合缝,补上铜钉,再抹上一层釉,破碗就完好如新了。


黄陂区文兹湾:私藏武汉近郊的一个绝美古村

一堵堵挺立的马头墙,一大片飞檐斗拱的老建筑,仿佛让人看到了一个维系千年的东方礼教国家的历史遗迹。百年前,文兹湾的祖先们冲破重重束缚,走出家园寻求新的世界,可是他们成功之后依然情牵故园,把财富最终留在对故土的滋养中,留下老房子向子孙们默默诉说着他们的往事,留给每个远行的游子一个温暖的背影。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