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袁隆平稱:“中國糧食不夠吃,農民不種就麻煩”。現農村如此多荒地,咋看?

正能量news譚


近日,看了著名水稻專家袁隆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中國糧食是不夠吃的,要進口的,要進口一部分。我舉個例子:大豆,大豆也是不夠吃,我們中國人吃豆腐,每年進口大豆七八千萬噸。”“現在國家還有錢買糧食,如果人家一卡你,不賣糧,那就麻煩了,要餓肚子。這個是問題,是大問題。”

袁老的話振聾發聵,袁老是經歷了59年大饑荒的人,那時候國家沒錢買糧,外國卡著你也不願賣你糧,當時餓死了多少人,可能只有老一輩還歷歷在目,但是這段歷史不能忘啊!

俗話說無糧不穩, 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既是世界上最大的產糧大國,也是世界第一的糧食進口大國,目前每年的糧食需要大量依靠進口才能滿足國內需求。但是,過度依賴進口風險極大,導致我們很容易被別的國家掐住脖子。因此,急需解決我國糧食產量大幅提升的問題。2018年中國糧食產量達到6.6億噸,進口糧食達到1.08億噸。14億人的吃飯問題,永遠不是小事。

然而糧食缺口這麼大,而越來越多的農民不願意種田,荒地越來越多,何解?種地不掙錢,滿足不了農民想過上好日子,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然而一切的根源在我看來有這麼幾個方面:

一、現有的小農經濟體制制約著農業的發展

為什麼這麼說,當年的土改,分田到戶是為了刺激生產,形成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解決基本溫飽問題,並且確實做到了,這也是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記得70年代末80年代初,工業經濟並不發達,城市建設剛剛起步,而農村則是一個熱火朝天的景象,小農經濟迅速的解決了吃飯問題。吃飽才有精力發展經濟,國家的崛起依賴於工業的發達,城鎮化是一個必然歷程,以工業發展為主的決策,不斷優化城鎮的基礎設施,必然導致對農村的忽視,導致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於是有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農民工進城熱,因為農民也想富起來過上好日子,而一個家庭經營那麼幾畝土地的小農經濟已然不能讓農民富起來,而現行的這個小農體制在農村確實難有作。

僅靠袁老不遺餘力地為糧食增長鞠躬盡瘁是不夠的,國家只有儘快實施土地政策,實現土地流轉,發展大農業,糧食在控價的情況下只有增量,讓經營土地者真正有所受益,才能使我國農業實現可持續性發展。

二、農業技術不夠發達,依然看天吃飯,產量難有保障

要知道,在農業發達國家,農業是個高科技投入產業,同時從業人員也是高素質人才。一個家庭農場,3-5個人,可以種植上萬畝土地,高度的機械化作業,通過衛星監控生長狀況及病蟲害,通過轉基因防治病蟲害,無人機打藥等等,所以產能高,成本低,要知道現在進口的糧食價格比國內低,質量還比國內好。

而在我國農業種植技術落後,依然需要看天吃飯,農業科研研發相比工業僅是九牛一毛。所以國家應加大農業生產科研投入,讓農民更加科學的種田。

三、農業從業人口基數過大,整體知識水平還亟待提高

據統計,我國鄉村常住人口5億6401萬人,佔總人口的40%,如此龐大的基數,再廣闊的土地到人均始終不夠,且目前留守農村的農業從業人員大都以老年人為主,目不識丁或是小學文化,對於發展科學種養能力有限。

綜合以上情況,我認為國家在農業發展上首先要調整土地制度,政策保障推廣大農業;其次加大科技投入,讓農業變成一個科技含量高的產業;第三,定向培養“農業職業經理人”,通過手把手教的模式,帶領農民科學種田;最後就是發展公司+農戶,搞深加工,增加農民就業,把農民發展成為一種職業而不是一種稱謂。把我國由農業進口大國變成農業出口大國。


番茄醬加點糖


給你說說我家今年的情況,我家有兩畝地,秋收玉米,總共賣啦兩千塊錢,玉米八毛五分錢一斤。再說說成本,耙地,買種子,種種子,買肥料,打藥除草,除蟲,然後澆啦三回,然後收玉米,咱不說中間的人工的成本和耽誤上班幹活的成本,咱就單說我上面說的買種子,種種子,化肥,藥,澆地電費,這些你算算農民種地一年能賺多少錢,不賠本就行啦!這還沒說耽誤人工的費用!


575的生活小片段


我是六零後,現在種地,根本不夠本錢,化肥多少錢一袋,糧食幾毛一斤,加上農藥,一畝地一年不到一千元的收入,我家三畝地,一年不到三千元的收入,還都是人工作業,機器去不了,沒有公路,都是肩挑,背抗,你們說,能種地嗎?


我愛我家275037332


之前看過大前研一的一本書,書中有一些觀點可以思考:1.日本是一個國土面積很小的國家,即使在東京附近都保留了大片的農業用地,國內農產品價格國家保護價收購,高於進口價格,保證農民種地積極性和部分糧食安全;2.全球考慮,租種澳大利亞土地進行糧食生產銷售。 所以我的觀點:1.國家層面一定要將糧食安全作為國家戰略考慮,培養補貼多家國家級國資的農產品公司參與全球競爭,在澳大利亞/巴西/非洲等地有自己的生產基地,國家補貼性的定向收購部分產量; 2.國內出臺相關優惠政策,方便國內的集約化機械化生產; 3.考慮通貨膨脹情況下,增加農產品收購價格。


卻都不能少


袁隆平說"中國糧食不夠吃,農民不種地就麻煩",並不是危言聳聽而是警示良言。農村出現荒地的現象越來越嚴重,種田的人少,外出務工的人多。袁老所說的問題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針對樓主提出的問題,小菜也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中國糧食不夠吃?

是的,中國的糧食不夠吃,還要進口一部分。有人說,中國不是農業生產大國嗎,為啥糧食還是不夠吃?


簡單的說就是人多地少的原因。中國有將近14億的人口要養活,糧食消耗是巨大的。但與此同時,我國的耕地面積有限,還存在大量亂佔耕地的現象,雙重矛盾壓力下,中國的糧食是不夠吃的,還要依靠進口。

糧食不夠吃,倒不是說我們的小米、小麥等主食不夠吃,而是其他糧食不夠吃。舉個例子,大豆就不夠吃,中國喜歡吃豆腐,每年要進口大豆七八千萬噸,


為什麼要大量進口大豆呢?由於中國地理條件優厚,很多地區都有豐富的水資源,這些地區種植水稻方便,所以都以種植水稻為主,而小麥、大豆等其他農作物種植的相對要少,這就導致我國在糧食生產的需求上,出現需求種類不平衡。


大豆種的少,需求大,不夠吃,自然需要進口了。諸如向大豆之類的農作物還有很多,不一一舉例。


二、農民不種地就麻煩?


農民不種地會有啥麻煩?有,大麻煩,這涉及到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糧食安全問題。


袁老種田種了一輩子,為中國的糧食生產做出巨大貢獻,同時又是科學家,想法設法的通過科學化生產提高糧食的產量。站的高,看的自然遠,袁老所擔心的是中國糧食安全問題。


古往今來,糧食安全都是國之重事,只有做到手中有糧才能心中不慌。歷史告訴我們,如果糧食不足,國家的發展就會受限,甚至會受制於人。

現在,國家有錢還可以買到糧食,如果有天發生戰爭,糧食將會成為我們的命門,人家卡住命門,不賣你糧食,農民又不種地,沒有糧食產出,到那時,沒有糧食吃,我們只能餓肚子。


民以食為天,如果中國老百姓都餓著肚子,這是一個大大的問題,關乎民生,關乎國運。


三、為什麼農民不種地了?


農民種田積極性不高,究其原因還是和糧價有關,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當下中國糧價低,農民種田沒有什麼收入,生產積極性當然不高。


中國的糧價是低,但相比世界的糧價,中國的糧價算是高的了。如果中國的糧價和世界同步接軌的話,最受傷的還是中國農民。


很多人一說農民的糧食賣不上價格就怪政府,說政府刻意抑制國內糧價。事實上,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安定的國家都不允許糧食價格大幅度上漲。

糧價是百價之基,糧價一漲其他物價飛漲,通貨膨脹,對社會整體物價帶來的影響將會更大;但糧價又跌不得,一跌穀賤傷農,農民生產積極性受挫。所以,很多國家寧願讓糧食價格處於合理水平,同時,對種植者發放補貼來保證他們的收入。


要知道在全球化的市場環境下,面對暗潮湧動的糧食貿易,國家對糧食的操控才可以保護我國國內糧食價格免遭國際低糧價的衝擊,才可以真正的保護我國農業和農民。所以,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不只是漲漲價那麼簡單。


或許有人問,既然中國的糧價是高於世界的,又有國家的補貼,農民應該是賺錢的,為啥說農民種田沒有收入呢?


從深層次原因分析,中國農民不掙錢有三點原因。


1. 當下中國農村生產技術落後,資金不足,農民種地成本高,制約農業發展。


中國是農業生產大國但不是農業生產強國。相比美國、以色列等國家而言,中國在農業生產技術方面是落後的。

這些國家農業機械化程度相當高,加之運用科學化生產方式,農民對成本的控制很成熟。所以,人家的成本低,價格低,產出高,綜合下來,人家的農民是掙錢的。


反觀我國的農民,還是一家一戶的小農種植,資金技術相對落後,農業的工業化程度低,這就導致我國農民在農業種植的成本高,產出少,面對當下的糧價自然賺不到錢。


2. 我國耕地面積有限,農村地塊較小,一家一戶單打獨鬥,難以形成規模效益。


在中國農村,大多數農民家庭中擁有的土地只有幾畝,幾十畝,並且過於分散,難以形成規模效益。因此,單位土地的成本就高。種田本是薄利又不能多銷,加之成本過高,中國農民賺不到錢。

再看美國等農業生產強國,農民擁有的土地少則幾千畝,多則上萬畝,高度集約化生產方式下,即便是每畝田只掙100元,一萬畝土地一年下來也能賺的百十來萬的。


3. 中國農民基數大,市場有限,導致僧多粥少的局面。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有八億多農民,中國雖然擁有遼闊的土地,但人均耕地面積少,土地的產出有限,市場就這麼大,若均分給八億多農民,到每個人手上的錢能有多少。


四、那有沒有辦法既能保證糧食豐收,又能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


辦法總比困難多,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袁老為中國糧食增產做出的巨大努力。他為中國的糧食安全可謂操碎了心,即便是90歲的高齡還奮鬥在種田一線。


袁老在政協上曾提出一個方案,政府以比較高的價收購農民糧食,以平價供應市場,這樣子糧價不漲,通貨不膨脹,國家可以補助農民,讓農民有積極性。


袁老說中國現階段的農業叫"婦老農業"。在廣大的農村,青壯年很少去搞農業,大多數出去務工了。種田苦,收入又不高,農業生產令人堪憂。


想要提高農業生產積極性,最重要的就是國家要有好政策。但中央給出的惠農政策不好嗎?負責人的說,很好,可再好的政策也得執行的好才真的好。


可有些人把中央的惠農政策變成一種口號,陽奉陰違,把中央給農民的好處都撈進了自己的腰包,著實讓人憎恨。


除了國家給出的惠農政策外,發展農業科技,提高農業生產技術,走集約化生產方式或許是長久之計。


提到農業生產技術,袁老發明的超級雜交水稻生產技術讓中國人能有口飽飯吃。但這還不夠,90歲高齡的袁老還是嘗試技術突破。


從2012年開始,海水稻的研究成為袁隆平工作的重點。“海水稻”,在學術上稱為“耐鹽鹼水稻”。


袁隆平希望通過耐鹽鹼雜交水稻的研發和推廣,讓鹽鹼地像普通耕地那樣造福人類。要知道,我們國家有十幾億的鹽鹼地,其中能夠種水稻的、有水淹的鹽鹼地將近2億畝。如果海水稻研究成功了,給國家至少增加1億畝耕地。


所以,知道為什麼國家要把"共和國勳章"的國家最高榮譽頒發給袁老了吧。


但僅靠國家政策支持還遠遠不夠,農民朋友們自身還得做做努力。


想要通過種地賺錢,就要積極關注市場,學習農業知識,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種植適銷對路的農產品。對於農業機械化,不管是生產農業機械的企業還是種田的農民,國家都是有政策扶持的。


不想種地的農民朋友,與其將耕田荒蕪,不如將土地流轉至想要種田的人手中,來城市發展,既增加自己的收入,又可以讓想要種田的人增加種植面積,走集約化生產方式,降低單位生產成本。農民通過種田賺到錢了,生產積極性便會提高。



說到土地流轉,有人擔心這樣會使農民喪失土地,來城市發展卻沒有一技之長,豈不是更難了。


凡事都有兩面性,但追其本質,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只能通過提升自身的競爭力,才能立足社會,這就是市場競爭的殘酷性所在。


但不管怎麼樣,國家都不會讓農民無法生存的。一系列的惠農政策,大力度的農業生產投入,都是為了讓農民可以更好的發展。


五、小菜家的努力,盡微薄之力,為中國農業做貢獻。


小菜家是做生鮮配送的。在雲南這個地方,我們希望通過創新方式,致力於實現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餐桌的高效流通,助力貧困地區的農產品上行,幫助菜農優化種植結構,為精準扶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力量。


菜家大院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袁隆平,是一個功勳卓著的科學家,更是一個受人尊敬的老人,近日,他老人家提出的忠告:中國糧食不夠吃,農民不種就麻煩”。在社會上已引起強烈反響,可現實是,農村多荒地的現象,並沒有多大改變,針對這一情況,個人談談兩點看法。

第一、弄清楚農民為什麼不願種田種地的原因:

但凡種過田地的人都應該知道,從農作物種子到產品出籠,其間的流程是比較繁雜的,就以種植稻穀為例,購種、發泡、整廂、育苗、耕田、移栽、施肥、除草、防蟲、防旱、防澇、收割、曬乾、儲藏,脫殼、最後才能食用,這還只是粗略的大概流程,每個步驟都有大量仔細的工作要做,如果是小規模種植,在市場經濟的今天,投入和產出這筆帳,根本算不過來,人力成本不算,搞不好還要倒貼,這種情況下,農民不願種田種地,也就不難理解了。


第二、可以從哪些方面剌激農民種田地的慾望

1、從政府層面來講,進一步提供實實在在的各種惠農政策;

2、從技術角度來講,因地制宜,各地方根據土壤結構,選好合適的種子;

3、從科學種糧來講,鼓勵土地轉包

,集中種植,科學種植,儘可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產量;

4、居安多思危,糧食靠進口,短時間內是可以的,但從長遠看,要想做到倉中有糧,心中不慌,適當保護國內農民的利益,刺激大家種田積極性,是完全有必要的。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楊一把黃土做一回人


一斤小麥十元,再看有沒有荒地?

過去計劃經濟,以國家全盤安全考慮,多少人種地,產多少糧食,多少人務工,生產多少工業品……生產人員、產品都是有目的的,有規劃的,每個行業幹完自己的目標就行,所以農民、工人都幹完自己的工作,自己動手安排好自己的生活,雖然表面掙錢少,但生活有規劃,穩定。現在市場化,以經濟為指標,是激發了人的動力,但生產和消費都是最大化,效益為先。沒有目標,整個社會充滿不確定性,沒有人願意從事週期長的基礎性行業和工作,解決的辦法就是公有,發固定工資,或者政府採購服務找農業公司,給補貼,培養農業工人,將農業接過來,不願從事農業的人可以另謀出路,也就是城鎮化!

我是耕讀世家,歡迎大家討論。



耕讀世家


我也是農村人,我家也快10年沒有種水稻了,針對袁隆平爺爺說的問題,表示很崇敬,看問題很透徹,對未來的糧食之父也是一針見血。

關於為什麼不種水稻,我想算一筆賬把。

我家差不多5畝地,一年種的水稻被收購的話,差不多可以拿到3-4萬元,不同地方的價格可能不一樣。

種苗子,差不多半個月,自己家裡人+外請三個人,一人一天是60-80元/天,成本就是3000來元,自己家人的勞動力不算在內,苗子錢差不多1000元,和其他差不多要5000元完成種苗子。

然後是除草買肥料,除蟲澆水的差不多也是5000左右的成本。

然後收割也是差不多要3000-5000 的成本

最後就曬穀子的損耗在1000元左右,總的算下來就是16000元左右的成本

那萬一收成不好或者天災的話,基本就是沒有收入了,就是有酸下來,拿到手上的就只有2萬左右,而且這是一家人的收入

那一年的2萬的收入,去城裡做點普通工作一個月3000來講,那一個人是不是也有3萬了呢?

在農村都是個人種植的,不是整個技術團隊種植,收成和成本都比較高,種植糧食就是沒有搞頭,所以很多農民更願意外出務工。


美滋分享


現在有些農村裡面的荒地越來越多,有什麼好的辦法可以利用荒地起來呢?說起農村裡面的荒地越來越多,其實它是有原因的。那麼對於這個問題來說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首先我們分析一下當下的情形。

由於農村裡面的經濟問題所以造成這個經濟的收入是有差別的。所以導致於農村出現大量的丟荒土地。首先一個就是種地的收入是非常低的,特別是散戶的種植,這種情況在農村裡面,導致了,現在的發展來說非常落後。所以丟荒的土地越來越多,人們都選擇了其他的掙錢途徑。對這一個問題,引起了連鎖的反應就是,想要賺錢的人在農村裡面種地,是沒有辦法去掙到錢的,為了賺錢只能夠選擇到外面去打工,然後將土地進行丟慌。

有什麼辦法可以把這個土地利用起來了?這個問題就得看,如何對農村裡面進行發展了。比如說是否針對於這個情況,有扶持有政策的扶持發展,或者說有各項政策的優惠等等。那麼下面我們來說幾個,對於農村裡面,能夠對於這些土地進行發展的一個,利用農村荒地的幾個方法。

可以給這些農村的土地進行定期的出租,並且對於租金可以做出一定的優惠。比如說,合同期為20年,那麼前面三年4年可以免租金,利用這些土地進行創業等等。這樣的好處呢,不僅能夠利用農村裡面的土地進行發展,更多的是可以給農村裡面提高經濟的收入。定期出租其實很少農村裡面願意這樣做,因為創業的不定性,所以導致於散戶進行創業承包土地的時候,會出現一定的顧慮,比如說,可能幾年幹不下去了就會選擇撤離。定期出租,這個是針對一些企業這樣的出租方法,能夠促進農村裡面的經濟收入和各種各樣的經濟提升。

想要利用這些土地,想要促進農村裡面的啊,經濟發展還得由政府牽頭來扶持農村裡面的年輕人回鄉創業。不是年輕人回鄉創業,這個得做出一定的政策優惠。或者說在真心方面給予一定的支持等等,這些都是能夠合理的利用這些努力的一個主要方法。扶持年輕人回鄉創業,那麼基本上農村農業相關的就在於這個種植業和養殖業方面,這兩者是與農村裡面息息相關並且發展比較容易的。

其實對於這個原因來看我們個人覺得,如果能夠成立合作社,進行共同創業,確切的來講會讓農村裡面發展更好的,抱團發展。成立合作社也就是說共同組合進行創業,這樣的力量會大一些,大家共同堅持下去的信心也會高一點,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個人覺得,能夠成立這些合作社不僅有國家相關的政策補貼和資金補貼,更加能夠讓農村裡面抱團發展更加迅速的發展。


魯西南新農村


著名的水稻專家袁隆平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中國糧食不夠吃,農民不種就麻煩”“現在國家還有錢買糧食,如果人家一卡你,不賣糧,那就麻煩了,要餓肚子。這個是問題,是大問題。”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產糧大國之一,同時也是世界最大的糧食進口大國,每年需要進口大量的糧食才能滿足國內的需求,過度依賴進口,很容易被別的國家抓住短處。所以解決我國糧食提升的問題迫在眉睫。

我國糧食不夠吃,但是農村卻有如此多的的荒地。是農民不熱愛土地了嗎?並不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像以前一樣埋頭種地,已經滿足不了現在人們的需求,很難養家餬口,更不要說像富裕人家那樣買豪車,蓋高樓。所以很多農民都選擇外出打工,打工一年的錢頂種地好多年,同樣能掙到錢,還能掙得多,為什麼還要種地呢?

針對這些問題,國家也做出了一些政策,每畝地補貼幾元錢,但是治標不治本,種子、化肥、農藥等價格上漲,糧價不漲,導致種糧的收益越來越小,糧食產量受到嚴峻的挑戰。

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個人建議:

1、平衡種糧成本和糧價的價格差,不讓農民虧損,不種高價糧。

2、土地轉包、土地承包,把土地集中科技化種植,大規模減小種糧成本,提高糧食產量。

3、目前糧食種植人員大多是留在農村年紀較大,身體不適很強壯的老人,而年青人大多選擇進城務工,國家應當鼓勵青年務農,增加務農收益。

總之,糧食是大問題,必須確保耕地,不能再像豬肉一般,因為非洲豬瘟,再加上我國養豬戶的減少,導致我國豬肉大幅度上漲。

關注頭條號“東籬園阿文”,看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