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公幫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戰功,為何仍被處死?

小小嬴政


臣子和君王的關係,一直是人們所琢磨不透的,因為他們的關係有好有壞,有的君臣可以在某個時間段好的一塌糊塗,可是卻會因為一些事情,例如較為敏感,和權力相關的事情,便導致了關係的破裂。例如藍玉和朱元璋,當時的藍玉其實並沒有二心,他故意讓皇帝使喚不動自己的手下,是為了試探皇帝的態度,同時也有意的來炫耀他志軍有方的味道。因為藍玉和皇帝待的時間比較長,他明白皇帝最為喜歡的便是有軍紀的部隊,他覺得自己將軍隊約束和建立成這樣,一定會得到皇帝的獎賞,可他錯了,他這樣的做法只會讓皇帝懷疑,只會讓皇帝對他懷有戒心。但是在這個武將看來,他並沒有錯,他只是治軍有方,而在皇帝看來,他看到的則是對於軍隊的調配權力。所以在很多時候,皇帝和臣子的矛盾在不經意間就會迸發出來,從而帶給臣子以厄運。

周培公

他是明末清初人,他在只有十歲的時候,就沒有了父親,而他的母親,也因為丈夫的去世,國家的滅亡一同隨著大明的朱由檢去了。父母雙親的離開,使得周培公成為了孤兒,成為了無父無母的人。他為了能夠混口飯吃,於是便成為了一個小吏,雖然收入一般,但總算是吃了皇糧,就養活自己來說是沒有問題的。後來,隨著他的不甘平凡,隨著他遇到了自己生命當中的貴人,使得他有幸進入到了京城做事,並在後來接觸到了康熙帝。

他實現自己的價值,為康熙一朝建功立業的時候,是在康熙十三年的時候,那時的吳三桂開始了反叛的道路,他想要通過的自己的努力,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國家。要知道,當時反叛清朝的不僅僅只有吳三桂,還有耿精忠和王輔臣,吳三桂為了能夠和這些“戰友”的勢力聯合在一起,開始了戰略上的擴張,企圖能夠實現破壞清軍的包圍圈,從而達到壓縮和減小清軍對於他們反叛集團的阻礙。

當時的康熙皇帝也看出了他們這一目的,如果要是這多股力量混合在一起,對於清廷的剿滅和征討是大大不利的;所以,為了不讓他們這些星火聯合在一起,不讓他們成為一堆熊熊燃燒的大火,康熙帝也開始了他戰略上的部署。

他首先派遣黃錫袞和周培公這兩位得力的干將,對吳三桂的計謀和想法的實現進行阻撓,防止他們這些龐大力量的匯合,而另一方面,在朝廷中康熙帝召集了他所信任的大臣,一起商量和研究對付這些亂臣賊子的辦法。

後來周培公提出和分析了王輔臣舉棋不定的內心,並覺得只要清廷給他一定的承諾,一定會使得他歸降清朝,在聽到了這樣“兵不血刃”的辦法後,康熙皇帝很是高興。

為了能夠幫助康熙皇帝解決掉心頭的大患,同時也是為了自己能夠在後來加官進爵,他提出了由自己主動去安撫,主動去讓其勸降的辦法,正是他這一點,使得當時的皇帝對他很是佩服和喜愛。後來,因為他的努力,王輔臣被說動,並主動投降配合朝廷對付吳三桂,這就是使得吳三桂的戰略構想破產了,他的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剿滅吳三桂的基礎。

周培公之死

他的去世,並不是因為康熙帝的原因,而是因為他自己身體的原因。當時的他年齡已高,但是還時時刻刻有一顆報效國家的心,他每天都留意時政,在他聽說蒙古準格爾部反叛了後,立馬上書想要為國家盡忠,在後來他如願以償的成為了盛京的提督,但因為年事已高,再加上身體不好,導致了他死在任上。


木劍溫不勝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周培公被處死?你快拉倒吧!您這是那個耳朵眼聽來這麼一股子妖風,別拿小說那情節當歷史看。

那小說按照人家藝術家的說法,藝術來源與生活,而高於生活。人家把歷史上的一些個人和事杜撰一下,您這就當真了,那咱今個有關歷史的話題他就沒法聊下去了,這就不在一條線上啊!

俺就和你這麼說吧,那小說裡,有關周培公的事就兩件是真真的,一件是單槍匹馬的勸說王輔臣歸降,另一件是那高帽子累積到了盛京提督的位子上,其他的您就瞅著一樂呵就成了,千萬別當真。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不甘心的問道:“那,那獻圖那事是真的,還是假的?”

那段被催淚了吧,人家把您這眼淚賺了個十足。俺就實話告訴您,那是假的,都假的冒泡了,他周培公一輩子都沒有進入過滿清的中樞,還地圖呢?您要是信了,您還是洗洗睡了吧!

咋說呢?周培公那智力是加滿點的人,咱就從人家不費一兵一卒單人獨馬去勸降王輔臣,這事瞅出來。

但有點子可惜,可惜在哪裡呢?這麼說吧,大傢伙也知道,滿清這頭向來是不重視漢臣的,所以這有關周培公的記載,您擱那《清史稿》裡邊瞅,就一小段話,這標題就是《培公小傳》,透過這個小字,您就不難看出這字他就多不了,所以乾脆就列在了那《圖海傳》後邊的附錄裡了。

不管咋說,也聊勝於無唄!總算是在滿清寫的那歷史中留了那麼一小腳丫。

那麼周培公這事是咋回事呢?今個借題主這一畝三分地,咱就嘮嘮。

周培公其人

這周培公,是湖北荊門人,您如果想要對這人瞭解的多一點,您可以瞅瞅《介庵草》這本書,他的寫的字都收在這本書中了。

周培公打小就沒有了爹,和母親相依為命。他這命不好,到了十歲頭上的時候,李自成扛著他那小旗就進了他們母子倆生活的地,他的媽媽就在這個節骨眼上殉難而死。

這周培公打這起,就更加的落魄了,連個相依為命的人都沒有了。但周培公這人也好強,這慢慢的在衙門口混了個入不了品的小官噹噹。

咱前文他也說了,人家周培公人就聰明,這不沒多久依靠衙門口這塊跳板就依附在了顯貴,就這麼一腳就進了京城,做了內閣供奉。

這到了1674年這都快結束了,就這時間點上,那吳三桂扛著旗他就造反了,這就是滿清地頭上有名的三藩之亂。

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這三大腦殼可就聚在一起,滿清一大半的土地可就亂了。

這周培公一顯身手的時候就到了,但要說明周培公為嘛這利索的能把王輔臣給說服了,咱得說點王輔臣的事。

王輔臣

這時候,吳三桂還是感覺人單勢孤的,這就聯繫各地的權貴一起弄這事。而王輔臣作為明朝降了滿清的官,這也就劃拉到了吳三桂聯繫的名單上。

開頭的時候吳三桂聯繫過這王輔臣,可王輔臣沒打算這麼幹,這事也就這麼撂下去了。

可王輔臣這人那段時間他犯小人,康熙給他配的那搭檔叫張勇。這張勇就因為兩人一起投降滿清的時候,感覺滿清厚此薄彼,給他的東西比王輔臣的少,這就嫉恨死了王輔臣。

您就說把,這樣倆人能鳥一個茶壺裡那才叫見鬼了。更要命的是,康熙給這倆人派了一個頂頭上司——莫洛。這莫洛和王輔臣他也不對付,加上莫洛還和這張勇好的都能穿一條褲子。

王輔臣當時的環境就這樣,那感情好這莫洛對這王輔臣那叫個不友好,沒事還給你找點事。那要命的糧餉他都不好好的撥給你,就等著瞅你的笑話。大傢伙也知道這軍隊打仗最要命的就是糧餉,這糧餉不到位,手底下當兵的能把你這當官的給劃拉了。

這莫洛和張勇就等著這一天。你說這事,不是忍一忍就能過去的事。得,這有一天又因為這軍餉的事,莫洛和王輔臣的副將邵苓芝鬧翻了。

這莫洛瞅著出去的人,開心的不要不要的,整一壺小酒喝上了。他莫洛沒有想到的是這邵苓芝是個暴脾氣,這一傢伙把這人給點爆了。人家回去就點了一堆大頭兵,懟著那八旗大兵的軍營開幹了。

得,滿人不過百,過百不可敵的笑話被戳破了,那莫洛也被一箭頭懟到了咽喉上,死不瞑目的躺地上了。

這事可就鬧大發了,王輔臣不反也得反,這就和吳三桂聯絡,加入了造反的行列。

過程就是這麼個過程,所以只要能打消王輔臣的疑慮——康熙不報復,那麼王輔臣的招降是很容易的。

後來的事

話說這幫人裡頭,還就屬王輔臣的頭硬,滿清不僅打不過人家,反過來還讓人家吞了不少的土地。

最後圖海領兵前來,而周培公感覺自己能說降王輔臣,這就有了周培公單槍匹馬的去王輔臣的軍營裡說降的事,你還別說這事就這麼的成了。

就因為這事,陝甘的叛亂就結束了,滿清最大的威脅就這麼消除了。康熙當然高興了,這就要論功行賞,而這周培公呢,啥賞都不要,就是想康熙給自己的母親嘉封。

康熙也不吝嗇,這就給了周培公母親一個貞烈恭人的號,還給了一夫人銜,順帶還給了周培公爸爸一箇中奉大夫的銜,這還不算康熙還親自給周培公的母親寫了祭文,給定了祭祀規格。

周培公挺高興,這就回家守孝三年,三年一結束這就跑山東當官,結果這周培公的性子直和那總兵官鬧彆扭。

他這就感覺和這人沒法共事,這就當了三年的官,把這帽子給辭了,回荊門老家。

您要說這周培公打這就和官場結束了,您可真想多了,周培公依然拔著個脖瞅著朝堂和大華夏的局勢。

大傢伙也知道康熙那會天下也不太平,到了1690年的時候,那噶爾丹也造反了。一瞅這動靜,周培公給康熙上了條呈,這就給他出主意。

您還別說,這就是智力加滿點的人,康熙直接就採納了,還讓周培公做了盛京的提督,來戎邊。咋說呢?這提督他是個武官,相當於咱現在的軍區司令,整個大清一共才十二個陸地提督,三水師提督,他就是其中的一個,這就可以看出康熙對他的信任。

到了1701年的時候,這周培公就死在了任上了,所以沒您題主說的被康熙給弄死了,沒有的事。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說了:“康熙對這周培公夠意思!”

俺就呵呵了,咋說呢?滿清打頭到尾對漢人都是嚴防死守,康熙也不例外,他對周培公那叫即防又提。

這提,當然是讓他當了提督,滿大華夏能當提督的就那麼幾個人,而且都是滿人,就擠出了周培公一個漢人,不可謂不看重。那麼防呢?盛京是啥地?滿清的龍興之地,這遠離大華夏的中心,而且這地那都是滿清流放犯人的地,你就算是反,這下面的人可不是漢人,你咋反?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周培公在《康熙大帝》裡面的功績被嚴重誇大了,當然周培公也不是徒有虛名的人,確實是康熙身邊的重要謀臣之一。

周培公在“三藩之亂”中,立下了多大的功勞?

總體來說,周培公在平定“三藩之亂”的過程中,確實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最重要的功績當然是不計生死的勸降了王輔臣。

實際上當時的周培公只是圖海賬下的一名小小的“幕僚”,屬於圖海自己聘請的,沒有品級的“幕僚”。所以才會出現周培公冒著生命危險,勸降王輔臣博一個富貴的事件。

平定“三藩之亂”後,周培公獲得了康熙什麼獎賞?

其實當時周培公只有一個要求,“為母請旌”。

周培公的母親孫氏,在李自成起兵的時候為周培公的父親“殉節”,絕對可以稱為“貞節烈女”,周培公為母親爭取誥命合情合理,用時也是周培公最大的願望。

最後康熙非常慷慨的誥封其母孫氏為貞烈恭人、其父封贈為朝烈大夫,甚至於康熙親自為孫氏“撰寫祭文”,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恩典。

我估計周培公絕對會感激涕零的,更何況還有一個正四品的山東登萊道。

後來周培公為什麼會賦閒在家?

周培公為母親守孝三年以後,才到山東任職,只幹了三年時間因為與山東最高武官“總兵官”不和,甚至是遭到了滿清大臣的排擠,辭官賦閒在家。

在這件事情上,康熙是沒有辦法給周培公說話的,“屁股決定腦袋”,康熙只能站在滿清這邊。

8年後,賦閒在家的周培公成為封疆大吏。

周培公在家裡賦閒了整整8年,但是一直非常的關心國家大事,於是在“噶爾丹反清”時,趕緊發揮了自己的看家本領,寫了一條平叛的“條呈”給康熙。

實際上康熙採納了周培公的計策,還沒有等到平定“噶爾丹反叛”,就給周培公加官進爵,成為了一方封疆大吏“盛京提督”。

“盛京”就是瀋陽,也是清朝的“龍興之地”,“盛京提督”就是一省的最高軍事長官,秩從一品,其實是非常的不錯了。

再加上此時的周培公已經58歲了,在盛京養老有錯嗎?在盛京周培公一直幹了11年,享年69歲,也算是一個比較不錯的結局了。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周培公不是被處死的,根據歷史資料是在上任期間病死在赴任的路上的,清朝初期各地藩國四起動亂不安,周培公身為漢人將領為清朝鞠躬盡瘁,康熙在他死後也是悲痛不已為他守夜何來的加害之說,清朝初期的漢人能得到康熙的重用的已經是實屬不易是莫大信任了,僅僅讓周培公掌握一定的兵權康熙也要承受國內外輿論的壓力,好在周培公帶兵有方對清朝又是忠心耿耿最終不負眾望平定四海,周培公在為人處事方面要比雍正年間的年羹堯低調許多並且懂得進退,不干涉王權不拉黨結派。

在為康熙打穩天下之後,1不求權力,只求為自己的父母正名盡之孝道.2在立功建業之後在官場之中處處受人排擠,無奈任期三年之後選擇辭官而去。受排擠原因只有一個為正直不服小人不拉黨結派所致,能夠放下全身而退也實屬不易,康熙是什麼人清朝一代明君也,能看不出其中端倪嗎?

論忠義兩全清朝也只得周培公一人,奈何為人處事低調奉獻度高過年羹堯功勳也比年羹堯大,但歷史的知名度總是比年羹堯小,康熙重用周培在戰爭結束之後康熙頂不住輿論的壓力自然而然的要冷落一下週培公康熙是在救他而並非害他,把他安排到北方去就是要讓周培公遠離朝廷明爭暗鬥,周培公內心也深知康熙的良苦用心,到死也一直為康熙王朝盡忠職守為康熙征討蒙古蒐集了大量糧草雖不得往但心意已到,因此在周培公病死之後,康熙不顧眾人反對仍舊為周培公守夜。康熙親自為故臣守夜在歷史上可有幾個,從中不難看出康熙對一代忠臣是何等牽掛與心。


歷史的天空歷史的足跡


周培公之死應驗了一句鐵的定律,這句話不論古代還是當代屢試不鮮,而且周培公在炮轟王輔臣管轄的十萬大軍和30萬平涼成百姓時,他已然預測到自己的下場,但是自己已經是騎虎難下。

首先這個問題我要給大家從兩個角度來分析:

角度一:從《康熙王朝》電視劇角度來分析,周培公病死於雪國盛京,臨時前送給了康熙一幅《皇輿全圖》,此圖前無古人,堪稱大清最全最精準之圖。

周培公為什麼會死在雪國盛京呢?

注:《康熙王朝》中的周培公是病死在滿人的老家盛京的,而非被處死,周培公的病源於對康熙的不滿,也是給漢人爭了一口氣,以命證忠心。

周培公病死盛京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 周培公生不得時→其為漢人,不是滿人,如果其為滿人則可如日登天,稱王封侯,指日可待,

  2. 小人陷害→背後受索額圖和納蘭明珠等人的彈劾,兩人多次在康熙面前提及,周培公如脫韁野馬,與圖海武將,強強聯手,氣吞山河,恐其有成為第二個吳三桂的趨勢,多次給康熙煽風點火,康熙基於其為漢人的基礎,只能退而求其次,以防萬一,把周培公“關押候審”,把其發配至滿人的老家盛京雪藏,秘密監視其一舉一動,

  1. 周培公被康熙從“九層妖塔”根部推崇到塔尖,在其春風得意之時,臨門一腳,將其再次踢到塔底,換個說法就是把一支在油鍋中活蹦亂跳的魚蝦,瞬間撈起,放入低溫零下100度的冰箱裡雪藏,魚蝦會是一種怎麼樣的感受和心情?

相信此時的周培公和這個狀態的魚蝦一語同態。

角度二:正史上週培公的到底死於何時?

正史上的周培公有兩大作為:

1,勸降陝西提督王輔臣

三藩叛亂期間,以吳三桂為首的三反叛軍想與王輔臣等人聯合抗清,康熙派遣周培公和黃錫袞一併阻止王輔臣等叛軍,不料王輔臣被周培公勸降,康熙甚是欣喜,於是封其為議政道臺,賞黃馬褂,但其上任後因與“領導”不合,主動辭官返鄉。

2,周培公可以說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在葛爾丹叛變之時,周培公再次獻良策,被康熙二次啟用,但是不幸的是周培公在剿滅葛爾丹的行程中死於任中。

以上,兩個角度都證實一句定律: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這是皇家慣用的伎倆,不論古代還是現代,均是如此。

新官上任三把火!

大家覺得有沒有道理?

我是歷史中簡堂追溯傳奇,一家汽車公司的失效分析師,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吐槽。

有關汽車,日語,英語,自考等方面的知識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謝您的閱讀。


歷史中簡堂追溯傳奇


清朝康熙年間,周培公文武兼備、剛正毅勇、才智過人,他深諳治世之策,深知為人之道,是康熙身邊重要的謀士,然而這樣的一個人,在官場上如此知進退,如此為自己保身,但還是落得了貶謫的下場,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周培公是湖北荊門人,生於公元1632年,他自幼喪父,隨母親一起生活,雖家境貧寒,但也能勉強度日,但好景不長,在周培公十歲時,母親在李自成作亂時喪命,自此周培公無依無靠,在衙門中做一名小吏。

後來周培公依附進入京城,結識了康熙的老師伍次友,伍次友很賞識周培公的才華,就把周培公引薦給了康熙。


康熙實行削藩引發了吳三桂起兵反清,吳三桂策動陝西總督王輔臣在北方反叛呼應,康熙認為陝甘地區為西北邊防重地又近京師,對朝廷構成直接威脅,因此康熙把主要精力放在西部戰場。

康熙十五年,康熙帝任命圖海為大將軍,統轄陝甘征討大軍,,王輔臣擁兵自重,以驍勇善戰聞名,清將都有點怕他,不敢輕易出兵,王輔臣也沒把清兵放在眼裡,對10萬清軍圍困毫無懼色,沒當一回事。


圖海一到平涼,諸將勇氣頓增,紛紛請命攻城,周培公是圖海的副手,還是重要的幕僚,他挺身而出向圖海提出“說降”之策,由圖海上奏康熙,並因此得到了康熙的召見。

周培公看準了王輔臣反叛乃形式所逼和被利所誘,他憑自己三寸不亂之舌單槍匹馬孤身入敵境,最終勸降首鼠兩端陝西總督王輔臣,王輔臣一投降,清廷西北大患消除,局勢轉危為安。


平定王輔臣陝甘叛亂,不僅解除了朝廷的重大威脅,還剪除了吳三桂在西北的羽翼,朝廷對有功將士論功行賞,委以重任,周培公對獎賞只有一個要求,希望皇上能為母親請旌,其父母親都得到了朝廷的追封。

周培公就回家為亡父亡墓守孝三年,期滿後到山東任職,在山東任職期間與山東總兵意見不合,只幹了三年,就辭職歸隱。


公元1690年閒賦在家的周培公仍不忘朝中大事,他得知西北蒙古噶爾丹反叛,便主動向康熙提出鎮守邊疆的任務,其實他還是最想到前線戰場上效力,康熙同意了太多請求,只是封他為盛京提督,調到東北去任個閒職,盛京也就是滿清的老巢,連他滿清的將領都不願意去的地方,肯定是條件相當差的地方,周培公心灰意冷,硬著頭皮就去了。

由於水土不服,又身患重病,周培公在那裡苦苦支撐了十一年,於1701年病逝,享年69歲。


周培公之所以不被康熙重用,這樣的原因就是周培公是個漢人,周培公很有才華,有勇有謀,本來是一個很好的謀臣,但康熙還是對漢人有不相信的原因,因此周培公在立了大功之後就棄用了他。

其實在電視劇《康熙王朝》裡,誇大了周培公的功勞,在征討王輔臣的過程中,圖海本來就是撫遠大將軍,而周培公是圖海的副手,在七進七出招降王輔臣的過程中,周培公確實有功,全國的地圖也不是周培公所繪,康熙就是一個滿人,對漢人就是不信任。


周培公一生勞苦功高,在大清風雨飄搖的時候,挽救大清於危難之際,在清朝的歷史上留下了絢爛的一頁,只可惜鋒芒過盛,兔死狗烹,最後被打發到寒冷的盛京,而周培公一心為了滿清就這樣死在了寒冷的邊疆,一個賢臣間接地死在了一個賢君之手,確實叫人哀嘆不已。



遺產君


歷史上有很多大家公認的鐵律,比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句話最早是由一代商聖范蠡在寫信勸說文種時說的,自此之後,一個又一個王朝,一代又一代良將賢臣,都應了這個道理,比如,李斯、韓信、彭越、英布、李善長、劉伯溫、藍玉等……

但周培公顯然不屬於這個範圍。《康熙王朝》中,他確實為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汗馬功勞,憑藉戰功從一介布衣成為奉天提督,卻鬱鬱而終。但他是得病自然死亡的,並不是作為走狗被康熙“烹”的,這點必須說明。此外,雖然沒有被殺,但長期被康熙冷落、猜疑,不被重用,也是事實。

周培公:瞭解底層生活的寒門子弟

周培公,名昌,字沛公,湖北荊門人。他的一生,經歷比較坎坷,自由喪父,和母親相依為命。李自成進攻湖北地區,她的母親周孫氏又因為戰禍而罹難。從此,十歲的周培公徹底成了孤兒。

幸好他自幼讀書識字,可以幫人寫寫家信、對聯、悼詞等,賺點潤筆費。此外,別人看他可憐,也往往在力所能及範圍內幫幫他。關於這點,《康熙王朝》中他流落京城,靠賣字為生,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常言說的好,“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話確實有道理。自幼父母雙亡,使得10歲的周培公顛沛流離,窮困潦倒,吃盡了人間的苦,卻也讓他對社會現狀和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比常人瞭解的更多更深更透。他迫切想憑藉自己的能力,加官進爵,光宗耀祖,改變自己的命運,以安慰父母的在天之靈。同時,也可以真正身居高位後,力所能及範圍內勸說皇上,從政策制定上儘可能傾向於社會中下階層,使他們日子過得更好些。

帶著這種想法,他進入了康熙的視野。《康熙王朝》中,說他懷揣伍次友給明珠的推薦書而不願去巴結討好,想靠自己的努力,最終無意間被康熙發現而重用,但其實不是。他確實是靠貴人扶持推薦進入朝中,擔任內閣供奉的。在古代社會,這不足為奇,沒有貴人的相助,哪怕你再有才能,也很有可能明珠蒙塵被埋沒。韓信如果不主動巴結蕭何,那麼就不可能成為後來的大英雄。在一個以成敗論英雄的社會,要想實現心中抱負,不用過於在乎過程,重在結果。

周培公:以三寸不爛之舌,攻破王輔臣的心理,打開平定三藩的大門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康熙十三年(1674年),吳三桂發動三藩叛亂,周培公奉命協助東閣大學士黃錫袞,調動部隊與吳三桂軍在湖南嶽陽一線形成對峙局面,雙方你來我往,誰都無法短期內打敗對方。這時,真正影響戰局走向的,正是綽號馬鷂子的陝西提督王輔臣。他率大軍駐紮在甘肅平涼城,依靠城池的堅固和雄厚的兵力,坐山觀虎鬥,為自己爭取更大的利益。可以說,這時的他,就像劉邦、項羽爭霸時的韓信一樣,倒向康熙則朝廷勝,倒向吳三桂則吳三桂勝。

為了啃掉王輔臣這塊硬骨頭,康熙絞盡腦汁想辦法抽調一切能用的兵力,交給撫遠大將軍圖海指揮。就像《康熙王朝》中演繹的那樣,這隻部隊的主要來源,就是在京的各位王公貴族的家奴。電視劇中說是周培公的建議,根據事實推斷,確實很有可能。圖海帶著參謀周培公,統率這隻部隊,擊潰了察哈爾叛軍,然後大軍壓境,包圍了王輔臣。

按照常理,朝廷大軍有10萬之多,而且剛剛戰勝察哈爾,士氣正盛;並且有最新武器紅衣大炮的炮火支援,拿下平涼城,不成問題,問題只是時間多久,死亡多少人的問題。

圖海認為,兵貴神速,主張迅速發起正面攻擊,擊潰王輔臣,然後馳援岳陽。周培公則認為,朝廷現在兵力有限,格外珍貴,能保留一分是一分,最好不要強攻。此外,他的奶哥哥(奶媽的兒子)龔榮遇剛好在王輔臣的屬下,從他的口中,周培公得知王輔臣也舉棋不定,既對朝廷不看好,因而不敢得罪吳三桂,又擔心朝廷萬一勝了,事後清算。他認為,攻心為上。只要能說服王輔臣,讓他打消顧慮,投靠朝廷,則形勢將一片大好,吳三桂將日落西山。

為此,在徵得圖海同意,朝廷授權後,他孤身入城。《康熙王朝》中,關於這一段寫得非常精彩。他先是遇到吳三桂的特使汪仕榮,憑藉之前對他情況的充分準備,見招拆招。

吳仕榮:請王輔臣再堅持下,吳三桂大軍10萬大軍殺後就到……

周培公:胡扯。他認真分析了三藩的總兵力,得出吳三桂根本無兵可派!

吳仕榮:自己名聲在外,從無虛言,以個人品德擔保。

周培公:不信。他先後舉出吳的多次反覆之舉,並指出他趁老父親病重,先後與嫂子、後媽淫亂不堪,道德敗壞……一個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人,有何臉面說這些!

吳仕榮:吐血而亡!

其他人面面相覷,古有諸葛亮罵死王朗,今天見鬼了,竟然親眼看見周培公罵死了汪仕榮!

然後周培公乘熱打鐵,說明三藩是如何的沒有前途,朝廷是如何的信任王輔臣,對他是多麼多麼的信任,康熙還曾經多次說過,只要王輔臣投靠朝廷,既往不咎,朝廷依然重用……

軟硬兼施,又講道理又用感情,使得王輔臣立即投降,痛哭流涕,懇請朝廷寬恕。

於是,朝廷不費一兵一卒,拿下了平涼城,從而為平定三藩保存了大量有生力量,直接扭轉了戰局的走向!這其中,周培公居功至偉!

周培公:英雄的落寞

日本著名音樂家橫山菁兒曾經為日本版的《三國》配樂,名字叫《英雄的黎明》,激昂向上,蒼涼悲壯,把劉備、諸葛亮的那種壯志未酬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情緒,表現的淋漓盡致……

我覺得,周培公的晚年,就完全符合這種心境。

一是被橫刀奪愛。曾經落魄時,賣豆腐的小姑娘鎖兒的質樸、善良,給周培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發誓功成名就後,就八抬大轎把她娶進門。然而,明知道他喜歡鎖兒,陰險的明珠因為不滿他建議立胤礽為太子,從中作梗,把鎖兒嫁給了索額圖的管家,並還邀請他前來參加婚禮……

二是黨爭越來越烈,不想捲入又難以獨善其身。明珠把他當敵人,百般刁難;索額圖因為他建議立太子,把他當做自己一黨,不停的給他增加兵力,暗示他為小主子胤礽保重身體。對於周培公來講,兩邊都不想靠,則處境非常尷尬,可謂舉步維艱。

三是被康熙猜疑。平定三藩,功勞如此之大,足以出將入相,卻只是封了一個奉天提督。奉天是滿人的大本營,一個漢人,在這裡能做什麼?又如何施展拳腳?擺明了是要監視他。

四是想念家鄉。中國人講究落葉歸根。榮華富貴後,要衣錦還鄉;上年紀後,更希望葉落歸根。周培公是湖北人,算是南方人。身處冰天雪地的東北,無數次夢迴故鄉,卻被百般阻撓,遲遲不能回去。這也成為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總結語:

在家天下的封建王朝,身為臣子,命運其實是挺可悲的,真可謂“身如柳絮隨風飄,生死予奪不由己”。不出人頭地,泯然眾人,內心會不甘心。才華出眾,功高蓋主,又會被猜忌,要麼為了皇帝個人的愛憎,要麼為了維護皇權,要麼維護整個官員集團的利益,最終成為犧牲品。真可謂,雷霆雨露,都是君恩。

只有結束這種一人即天下的管理體制,才能真正改變群臣的命運。否則,這種悲劇會一次又一次重演,不可改變,犧牲的,又何止一個周培公!


執著的放牛娃


歷史上的周培公並沒有被康熙皇帝處死。歷史上的周培公和電視劇裡差異極大,基本可以視為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歷史上的周培公只是個地位不高的中層官員,遠沒有電視劇中那樣位高權重,做官只做到過道臺但很快就被罷官了。

(周培公)

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周培公是康熙的核心親信之一,曾經以撫遠大將軍的身份統領清軍平定三藩之亂,位高權重。但這只是電視劇的完全虛構,歷史上的周培公雖然有成為名將的潛力,但沒有機會獨立領軍。

周培公原名周昌,字培公,湖北荊門人。周培公作為一位讀書人科舉不甚成功,只有秀才功名,沒有考上舉人,更別說進士,沒有資格從科舉途徑做官入仕,可以說是一個不得志的秀才。

周培公後來做了振武將軍吳丹的幕僚,立下了一些功勞,被錄用為七品官,以軍功途徑正式成為滿清官員。秀才出身能從別的途徑得到官身已經很難得了。

三藩之變中吳三桂反清之後,周培公跟隨上司振武將軍吳丹在撫遠大將軍圖海麾下,同起兵反清的陝西提督王輔臣作戰。周培公精於軍事謀略,多次向圖海獻策得到圖海的賞識。

和很多人的想象不同,吳三桂等人反清主要是被滿清逼反而不是自己多有野心。三藩之變實際是康熙皇帝卸磨殺驢清洗功臣做的太粗糙了,把滿清功臣們逼的造反。滿清政權是一個以滿人為核心的政權,雖然吳三桂等漢奸為滿清建國出了大力,但依舊骨子裡被視為外人。康熙的粗暴倉促撤藩讓之前為滿清立下大功依舊掌握一定兵權的漢奸將領們心寒,紛紛響應吳三桂。這幫人只是反清,與吳三桂本人沒有從屬關係,最終被滿清各個擊破。

陝西提督王輔臣就是滿清政權清洗疑忌漢奸將領後,心寒之下響應吳三桂的人之一。王輔臣以勇猛無敵著稱,陝西地區更是歷來出精兵的地方。王輔臣起兵相應吳三桂,對滿清是心腹大患。不能快速平定王輔臣的話,陝甘一帶的精銳綠營漢軍以及後備精兵都可能跟隨相應吳三桂。吳三桂當時已經佔據四川,再佔據陝西並得到精銳的陝西漢軍的話,滿清基本上可以退出關外了。

圖海同王輔臣作戰中取得了一定優勢,將王輔臣圍困在平涼城。王輔臣是勇猛著稱的名將,如果堅決同清軍作戰到底的話圍城戰會持續很久,將會牽制清軍大量兵力影響其它方向作戰,長期圍城對峙的話陝西綠營漢軍也可能會不穩。清軍如果能讓王輔臣投降的話,對滿清存亡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周培公一生中最光輝的時刻就在此時,周培公以過人的膽略,不顧生死主動請命入城成功說降了王輔臣。王輔臣在周培公遊說忽悠之下,投降了清軍。周培公因為這樁大功,獲得了布政使參政的官銜。

王輔臣降清之初,因為客觀形勢還受到了滿清朝廷的善待,被康熙任命為平涼提督,加太子太保頭銜,基本保持了起兵反清前的地位。不過王輔臣也深知滿清政權一向秋後算賬的作風,明白康熙皇帝和滿清朝廷肯定會在局勢穩定後找機會清算自己,不久後就主動自殺,來換取康熙皇帝不好意思再株連自己妻兒。王輔臣後來應該也很後悔被周培公忽悠投降,不投降轟轟烈烈的滿清死戰到底,不至於被迫自殺死的那麼窩囊,也可能引起天下局勢大變成功推翻滿清。

周培公後來曾經統領綠營的蔡毓榮手下參議軍事,同三藩勢力作戰,和之前一樣是個幕僚官,沒有機會領兵。周培公雖然立下大功,但畢竟還是漢人,不會太受信任,更不會優先給予機會。

三藩之變結束後,周培公做了山東登萊道的道臺。但這個官沒做好久,周培公就因為和當地總兵矛盾太多互相攻擊被罷官,回老家閒居,終結了仕途。

噶爾丹與滿清的戰爭開始後,不甘寂寞的周培公幾次向康熙皇帝上書談論軍事,企圖被康熙皇帝注意到重新啟用。但康熙皇帝可能早忘了這位三藩之變中的功臣,沒有理會他,周培公只能繼續到死都沒有官做。

周培公曆史上即使見過康熙皇帝次數也很少,離康熙皇帝的核心親信圈子遠得很,最大的官也只做到過道臺這樣的中層官職。

從周培公的歷史表現看,如果有機會獨立領兵,以其熟悉均略和膽魄過人的素質,說不定能成為名將,但可惜的是從來沒有得到機會。


仁勇校尉


《康熙王朝》裡的周培公通古博今,智慧超群,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亂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卻落得個淒涼的下場。不過,歷史上的康熙並沒有處死周培公,頂多只是苛待了他,因此用“兔死狗烹”來說就不太合適了。

史書記載,在清朝爆發三藩之亂時,吳三桂、耿精忠等人在南方造反,而西北軍閥王輔臣則在北方響應,試圖對清朝形成南北夾擊。值此危急時刻,大臣周培公主動請纓前往平涼城勸降了王輔臣,因此為清朝立下大功。消滅了王輔臣後,清廷便能集中力量對付南方的吳三桂等人了。


不過,歷史上功高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是很常見的。康熙皇帝的氣魄未能超過漢高祖、明太祖,而周培公的結局與韓信、傅友德相比,也僅僅是保住了性命而已。

三藩之亂後,康熙皇帝遠調周培公到山東任職,其實就是不太信任他的表現。後來,周培公也意識到了這點,所以主動辭官回了鄉。直到康熙29年,周培公才被重新啟用為盛京提督,遠離朝廷中心,只是負責守衛邊疆而已。此後他便一直留在邊疆,直到去世。



其實歸根結底,康熙薄待周培公的主要原因無外乎有兩點。第一是認為周培公功高震主,所以需要加以鉗制。第二則是因為他是漢人,因此清廷對他有所保留。


歷史的荒野


周培公可沒有被康熙處死,他是死於盛京提督的任上的,而且是病死的。他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平定三藩中勸說陝西王輔臣投降,對於整個平定三藩大局是有巨大貢獻的。而後卻與當時官場不和,再加上自己是個漢人,並沒有得到朝廷的重用。自己空有一身抱負卻無用武之地,後來被康熙派到盛京當了提督,由於北方天氣寒冷,水土不服,周培公終於死在任上,不禁讓人唏噓不已。

憑三寸之舌,說服王輔臣

康熙十三年(1674年),吳三桂發動叛亂,耿精忠、尚可喜也遙相呼應,三藩之亂開始。當時陝西提督王輔臣也在吳三桂的利誘下蠢蠢欲動,意欲反叛朝廷。而當時的吳三桂也出兵四川、河北企圖和王輔臣連成一起,匯合力量共同對付清朝。康熙明白吳三桂的用意,一旦陝西王輔臣真的和吳三桂一起反叛兵鋒就可以由陝西入山西直至北京城。因此,他一方面命令南方的清軍牽制住吳三桂,一方面命令圖海為大將軍,統領甘陝軍事,對付王輔臣。而當時的周培公作為圖海的幕僚,就向圖海分析當時的形勢:吳三桂由於沒有及時北上和王輔臣連城一片,戰略佈局不行肯定要失敗的,現在王輔臣要是反也是被吳三桂逼迫的,因此他現在肯定猶豫不決之中,只要派個能說會道的人去王輔臣那,他肯定就不會反叛了。圖海聽了覺得有道理,就向康熙寫信說明此事,康熙看完周培公的設想,就大膽啟用周培公為參議道臺、銜一品,賜穿黃馬褂,攜帶諭降詔書,前往平涼招撫。

於是周培公以康熙的命令進城宣慰,向王輔臣陳訴天下政局形勢,同時也向王輔臣傳達康熙的意願,王輔臣也權衡利弊之後,終於投向朝廷這邊,主動向圖海獻出圖冊,上繳吳三桂招降他的函件和"平遠大將軍印"、"陝西東路總管將軍印"各一顆,接受清廷招撫。王輔臣的招撫對於當時平定三藩起了巨大作用,朝廷可以專心對付吳三桂。

因官場不和辭官回家,後被啟用為盛京提督,病死盛京

作為三藩之亂中立下功勞的周培公,在平定三藩後向朝廷請求,由於母親殉節而死,希望朝廷能為母請旌。朝廷誥封其母孫氏為貞烈恭人,加贈夫人銜。其父封贈為朝烈大夫,加贈中奉大夫銜。在家守孝三年的周培公後被朝廷調到山東任職,卻因為和當時山東總兵意義不和,便辭官回湖北荊門。

後來噶爾丹起兵叛亂,當時在家賦閒的周培公就向朝廷獻策希望能得到再次重用,康熙就任命周培公為盛京提督,周培公在十年後盛京提督任上病死。

對周培公一生之感慨

縱觀周培公一生,既有運籌帷幄之能,又有治國安邦之才,卻是僅僅當了山東、盛京地方官,感覺大材小用,並沒有得到當時康熙的重用,不禁讓人感到唏噓。

一是以一己之才,安西北之危,保大清之基業。周培公的那個年代正是大清風雨飄搖的時期,三藩之亂控制不好,滿清就有可能退回東北,失去中原。而正是周培公,在西北扭轉局勢,說服王輔臣,安定西北局面,然後進兵吳三桂後方,使得三藩最終能夠被平定。這功勞可謂是不小,這康熙也看在眼裡,在三藩平定後,也滿足了周培公要為母親表彰的要求,給了他應該有的地位和榮譽。

二是因漢人身份遭朝中權臣猜忌,更被康熙有目的派到盛京當提督。由於周培公在三藩之亂中的表現引起了當時權臣索額圖和明珠的猜忌,他們拉攏周培公不成,便向皇帝進讒言,打壓周培公;另外是由於其漢人身份,地位都要比滿人低一等。這就使得周培公在一開始僅僅當了山東一個地方官,並沒有得到朝廷重用。在第二次當官被康熙任命為盛京提督,這是康熙私心所致,既可以監控周培公,又可以利用周培公對付北方的羅剎(俄羅斯)勢力。只是可惜以周培公的能力一個提督並不能體現他的能力,是大材小用了,再加上東北苦寒之地,生於湖北的周培公自然就不適應北方氣候,最終死在任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