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識才:從“三無”民企到國之重器

謝識才:從“三無”民企到國之重器

如今,在中國高鐵、神舟飛船、5G基站……這些“國家重器”的背後,都赫然站著一家寧波的“隱形冠軍”——專注合金新材料的博威集團。

“材料,是工業企業的糧食,是科技革命的先導。我們的使命很明確,要致力於引領行業發展,推動時代進步。要竭盡全力服務社會,並與社會共享由此帶來的成就。”自1987年白手起家,博威集團董事長謝識才,一直把這份初心當成信條。

正是這三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才能讓博威從一家做銅材生意的鄉鎮企業,蛻變成主板上市、全球領先的跨國公司!而它的成長曆程,正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製造進步的縮影……

1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1987年,26歲的謝識才還在家鄉鄞縣“跑供銷”。在旁人眼中,他是一位“肯學習、會打拼”的業務骨幹。這一年,等待他的是命運的轉折:鄉鎮黨委決定要辦一家企業,相中謝識才做廠長。

謝識才:從“三無”民企到國之重器

當時的中國,還處於憑票供應、物質短缺的年代,而一場民營企業騰飛的機遇,即將在剛獲批實行計劃單列的寧波拉開序幕。

接手操盤的謝識才,一下就瞄準了當時的“高端產品”——自行車輻條所需的銅材,供給上海的“鳳凰牌”自行車。然而,沒過多久他就深深地體會到,和下游強勢的國營企業相比,他經營的鄉鎮企業力量實在渺小,甚至稱得上“三無”——

“一無資金,二無技術,三無人才。一個小小的民營企業要想生存,力量從哪來?只能靠不斷地整合資源、引進人才、拼成專家!”

懷著這一股“拼”勁,謝識才從銀行貸款50萬元,同時積極招聘引進人才。他邀請到了上海國營企業的技術專家,到現場指導專業知識和生產工藝,解決了當時的生產技術問題。

與此同時,光有國內市場還不夠,謝識才堅信,唯有將產品推到海外廣闊的天地,才有技術鍛鍊的可能。

當時的進出口經營權尚未全面放開。但謝識才毫不畏懼,從

1991年起,即便只能掛靠浙江省有色進出口分公司,也要將廠裡的產品展示給世界。

在收穫外貿的“第一桶金”時,謝識才的心裡滿是“高興”二字。

謝識才:從“三無”民企到國之重器

“一開始,我們生產的都是難度不高的合金,主要供給國內的家電、五金和電子產品。慢慢地,我們的客戶遍及了世界500強的華為、泰科、三菱、蘋果,延伸到了高新技術領域……”回首創業歷程,謝識才的每一步都選擇了“hard模式”:要做,就要盯準全球頂尖客戶;客戶有需要,哪怕夜以繼日地研發也要爭取滿足。

十年磨一劍,在此期間的技術革命和消費水平的提升,為謝識才催生了更廣闊的客戶群體。而下游廠商對合金需求的不斷升級,也成了博威推陳出新、立足行業前沿的動力。

2

器欲盡其能,必先得其法

“走出去,是企業發展的必然歷程。最早,是通過國際貿易,但要想成為行業的引領者,必須要做到國際經營。”

21世紀初,中國加入WTO為外貿帶來了春天,謝識才再次選擇了一條充滿挑戰的路。

2005年,在博威的年度戰略會議後,謝識才拍板決定在越南購買225畝土地建廠。2年後,博威越南工廠正式投產。

在他看來,“走出去”最重要的目的仍是“服務於客戶的需要”,而從長遠看,全球佈局不僅能優化資源配置,還是邁向世界舞臺的必然。

另一個影響博威的節點,莫過於2015年收購全球密電極絲行業冠軍——德國貝肯霍夫。在公司董事萬林輝的記憶中,這場“成敗在此一舉”的談判前期歷時4年、經常一談就談到凌晨2點,最終皆大歡喜。

從此,博威在切割絲領域正式躋身為世界冠軍。這根直徑僅頭髮六分之一的細線,為全球的精密模具和零部件帶來“硬核”的助攻。

“一開始,德國的工會對我們的併購不太歡迎,要求收購後不能裁掉一名員工。為了說服他們,我們邀請他們來寧波看我們的企業管理、製造產品、戰略規劃。反覆溝通之下,終於得到了他們的認同。併購不是為了掙錢,而是為了提升中國企業的管理、技術和品牌。”

謝識才還記得,2017年他收到了一份來自博威德方工會主席的郵件:“謝先生,感謝你,我們被評為聯邦德國工會獎。”這時,一陣濃烈的民族自豪感湧上了他的心頭:

“我們是當年獲評的唯一的中國控股企業。很多老外,對我們管理有懷疑、不理解,能得到工會的認可非常難。”

回想近期紀錄片《美國工廠》呈現的衝突,在博威的“走出去”過程中,為何幾乎沒有發生?

謝識才堅信,併購一定要為企業負責、要懂得當地文化才能有共同語言:“關鍵在於管理方式的融合,需要智慧和時間。我們的德國企業,沒有一箇中國人,完全授權給本地人,讓他們來中國指導我們技術。”

正是這些前瞻性決策,讓博威面臨全球大環境的壓力時,仍能遊刃有餘。

2008年經濟危機,有賴於團隊對每一位客戶的篩選和評估,博威並未遇到太多“下游倒閉”的困境。

謝識才:從“三無”民企到國之重器

2018年貿易摩擦,得益於越南工廠的成熟和高新技術的“不可替代性”,博威的“大船”依然能扛過風浪。

“應對經濟壓力,首先要解決心態問題。與其消極抱怨‘環境這麼糟’,不如直接去想對策想思路,只有做好自己的事才能抵禦風險。”談及多變的國際形勢,謝識才已是波瀾不驚。

3

器乎國,為民為榮,所以創之

如今的博威,已是一個集新材料、新能源、精密切割絲、精密零部件等產業於一體的科技型、國際化製造業集團,在全球共佈局了6個生產基地,博威集團去年營收突破90億元,其中旗下的A股上市公司“博威合金(601137)”去年營收突破60億元。

作為全國首批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它的核心競爭力何在?謝識才給出的答案是:創新。

首先要研發創新。謝識才解釋道,所謂新材料,一是國外有但中國沒有的;二是全球獨一無二的發明專利。這一片一卷的合金,要想確保這些不同燃點的金屬能“融”成具體行業的需要,研發起來短則3年,多則10年。

為了實現研發創新,博威成立了國家技術中心、博士後工作站,大量引進了國際國內的人才,光是國際的專家就有23個。正因如此,目前全球的航天設備、高鐵馬達、智能手機、5G基站、半導體芯片,背後都離不開博威的力量。

“比如5G手機,它需要抗輻射干擾的材料,保證人們打電話後大腦不受影響;需要儲量芯片解決數據傳輸的材料;還需要冷卻材料,防止手機因發熱而爆炸。做到這些,需要我們將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結合起來。”謝識才說。

其次,是管理創新。早在2003年,博威就引進ERP系統,規範企業的內部運作。2013年,博威引進諮詢公司IBM為信息化改造“把脈”,實現系統全面升級。今年,博威引進了諮詢公司Accenture為數字化轉型升級“保駕護航”。

“我們的目標是在企業標準化、自動化的前提下,實現數字化和智能化。”謝識才說。

目前,博威旗下的不少工廠已通過寧波智能製造的驗收,還得到了廣大世界500強客戶的認可。

“打造國際一流企業,要一步一個腳印去做,不是花錢買設備就能解決。有的研發,還需要考慮到3年以後行業變革的趨勢:比如未來的智能汽車會有什麼新材料、電子元件?我們不單單要按照客戶的需求做,更要和客戶一起研發,這樣才能在科技進步中製造出好產品。我們要從‘為客戶解決問題’轉為‘為客戶創造價值’。”謝識才說。

當問及前行的方向時,謝識才堅定地告訴東南商報記者,他依然會傾盡所有資源,把有色金屬材料的行業做大做強,“因為想做到國際領先,必須專注做好一件事,做到服務於社會、回報於股東。”

2019年,中國正式迎來了5G商用元年,併成為世界的領跑者。

在這“水大魚大”的激盪歲月中,謝識才堅信,技術革命將催生無數的新興行業,而作為工業“食糧”的合金材料,將繼續成為引領變革的“先鋒”。

文字:嚴瑾 編輯:諸新民 美編:周馳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