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節優質課的課堂評價標準與細則解讀


一節優質課的課堂評價標準與細則解讀


一節優質課的課堂評價標準與細則解讀。

評價標準

一、儀表端莊,教態親切、自然。(10分)

二、溫故到位,導入新課自然、有趣。(5分)

三、語言流利,表達順暢、有感染力、自然、富有邏輯性、普通話標準並富有情感。(語言語調標準)(10分)

四、重點、難點講練突出、適當並符合知識建構理論。(20分)

五、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使用得當。(15分)

六、

在教學方法方面基本採用了學為主體,教為主導,啟發誘導,學思結合的當代教育新理念。(15分)

七、課堂氣氛活躍,雙邊活動充分,“收、放”恰當,並具有有效性和可控性。(10分)

八、課堂評價新視野的“六種狀態”良好。(10分)

九、板書工整,書寫速度快,板書內容的主、副區佈局合理。(5分)

十、時間分佈合理。(5分)

細則解讀

1.儀表端莊,教態自然

這一要求基本都能做到,可以說是給分項,但優質課的級別越高,要求也越高。

什麼是教態?

教態是老師的態度和體態的總稱,教態是老師自身形象的體現,教態包括五項內容:1.表情,2.眼神,3.手勢,4.站立和走姿,5.服飾。

① 表情——恰當地運用表情表達老師的感情及對學生的意願,如友好、期望、讚許以及友善的批評等。表情可以使學生感到親切,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

② 眼神——眼神要平等、和藹、親切。多與全體學生的目光接觸,千萬不要只看好學生,或考試成績在班級前十五名的學生,更不要不看學生。目光不宜移動過快。

③ 手勢——手勢有助說話,表達教師的思維,手勢應舒展自如,切忌機械單一。

④ 站立、走姿——走路、站立的姿勢應端莊大方,移動應緩慢,站立的姿勢和位置選擇恰當,相對固定,必要時應走到學生中間,與同學們進行感情交流,使學生聽清發音,但正面退回講臺,不要單腳站立或倚牆、靠窗。

⑤ 服飾——服飾要整潔、大方;不戴不適當的飾物,如護身符、教徒飾物,不要油頭粉面,不要過分化妝有失儒雅。

2.溫故到位,導入新課自然、有趣

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導入新課的目的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新課題來。

在優質課評選活動中,參評者常用的導入新課的方法有以下八種:1.相關話題導入;2.複習提問導入;3.故事導入;4.懸念導入;5.直觀導入;6.討論導入;7.類比導入;8.社會熱點問題導入。

① 相關話題導入。在特定的情況下,師生圍繞共同感興趣的話題,在交流中進入課題。比如,從學生所熟悉的偶像開始進入課題。

② 複習提問導入。用問題做鏈條,對所學內容進行回顧、複習並導入新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參評者用的最多的一種方法,也是我們平時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方法,這也符合也子的“溫故而知新”的教育理論。

大家都會做但不一定都做得好,這種方法使用的關鍵在於怎麼設問。對所學內容進行設問對教師本身的素質要求是很高的,創設的問題要有懸念,懸念度越高,學生的大腦思維量越大。學生的精力也越集中,學的效果才越好,但也要注意問題創設的層次和鏈條。

③ 故事導入。一個生動的感人的故事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教材中的故事很多,可以從中選出最有吸引力的來激發學生的興趣。

④ 懸念導入。教材中短劇、故事、傳記等體裁中的人物,特別是主要人物的命運和歸宿是學生最關心的,電視連續劇就是巧妙地運用了這一手法從而提高收視率的,這類體裁的閱讀文章,完全可以根據劇中主要人物的命運和歸宿來設置懸念,增強課堂的吸引力。

⑤ 直觀導入。利用教材的插圖、彩頁或者根據課本內容自制一些圖片和幻燈片,直接進入課題,當然這種課題必須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只有課題貼近了學生的日常生活,他們的興趣才能被激活。

⑥ 討論導入。提出一個與課題有關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在討論中引出課題。

⑦ 類比導入。通過挖掘課本內容的相同點,相似點以及差異導入新課,此種方法多用於理科教學。

⑧ 社會熱點問題導入。在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用社會熱點問題導入新課有利於矯正青少年學生不正確的社會觀點和認識社會問題的方法,讓他們思辨中找到正確的思維方法和觀點。

3.語言流利,表達順暢、自然、富有邏輯性,

普通話標準並富有情感

普通話是漢族的共同語,是規範的現代漢語,是全國的通用的語言。這項要求是針對教師使用語言提出來的最基本的要求。語言是知識傳授的載體,作為傳授載體它必須具備一定的語言規範性,普通話的規範指的是現代漢語在語音、詞彙、語法各方面的標準。這項規定或規範中的“流利”、“順暢”就是對普通話熟練程度的表述。

如果你是語文老師,你的普通話熟練程度至少應該是二級甲等。

中小學學生的情感度極強,恰當的語言情感對學生的影響是極大的,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它可以提升人的品質。品質是在教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4.重點、難點講練突出、適當

並符合知識建構理論

何為重點和難點?

我們必須用知識形成的建構理論來說明這個問題。

知識的形成必須經過三個階段,或者叫做三個區域:A:知識的已知區;B:知識的最近發展區;C知識的未知區,知識的已知和未知大家都很清楚,那知識的最近發展區是指的什麼呢?

就是指某一學科的某一章節的知識還處在動態發展的過程中,還沒有在大腦記憶中穩定下來,有些定理或公式的應用還是模糊的,不確定的,甚至是錯誤的。如果你不懂得這個知識形成的分佈圖,你就找不準知識的重點和難點。

一節優質課的課堂評價標準與細則解讀

這裡所說的重點和難點就是知識的最近發展區和知識的未知區,如果我們在知識形成的三個階段平均用力,沒有重點和非重點,那我們的授課率最多是總有效率的33%。如果明白了知識形成的分佈圖,我們授課時將我們的主要精力和時間都放在知識的最近發展區和未知區,那我們的授課效率至少是總有效率的66%,要想提高授課效率我們必須認真思考如何界定知識的最近發展區和知識的未知區?

下列方法可以幫助你有效地界定知識的最近發展區和知識的未知區。

① 課堂提問:通過提問了解學生的熟練程度,通過提問時的表情也能瞭解學生對某項知識的瞭解程度,對學生我們要眼觀四路,耳聽八方。

② 作業批改:批改作業要記錄學生的正誤率,一般來講,錯誤率超過了30%知識,必須重新講授,在 批改中獲得的信息一般比較準確。

③ 面批面改:面批面改的學生的面一般比較窄,要達到全部面批面改在農村教育現實中是做不到的,我們對哪些學生要面批面改呢?A、經常粗心大意的,B、做作業不規範的,C、有抄襲歷史的,D、課堂情緒不高的,E、成績急劇下降的,F、因不明原因而學習不好的。

④ 課下交談:利用課餘時間對某些不放心的學生進行“直訪”,面對面交談,從他最感興趣的領域談起最後引入到主題來,這種說話比較輕鬆,瞭解的問題也比較真實,也能幫助你界定授課重點和難點。

⑤ 對大小檢測的成績進行分類排隊,對試卷的正誤率進行詳細統計,詳細的正誤率能清楚地說明知識的最近發展區和知識的未知區。

這五種方法能有效地幫助你界定B區和C區。

5.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使用得當

在一些發達地區多媒體的使用已相當普遍,在使用時必須遵循“輔助教學手段”這個原則,不能將一節課全部製成一個45分鐘的VCD片,按順序開啟就完成了教學任務,淡化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取消了學生的思維過程,消弱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或者可以不使用多媒體,如果一定要使用,時間不能超過15分鐘,多媒體中的內容必須是知識最近發展區和知識未知區的內容,一般不支持用多媒體導入新課和進行復習。不使用多媒體也不會影響你的授課檔次。

6.以學為主體、教為主導、

啟發誘導、學思結合的當代教育新理念

傳統的課堂評價標準主要關注“雙基”,老師的教學是以知識傳授為中心,但新課程理念要求我們教學重點要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髮展轉變,我們要從單純的關注知識與技術目標向關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轉換。

傳統的教學方法基本上屬於一種知識灌輸性的教學,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滿堂灌。關注的是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注重的是教學結果。而新課程特別注重教學的過程和方法,學生的知識不是老師“給予”的,不是被動接受的,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一步步地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感悟,去主動地獲取知識。

一節優質課的課堂評價標準與細則解讀

專家說,教師教書的最終目的和境界是為了“不教”,所以我們必須轉變一個觀念,過去評講我們是“以教評教”,主要看老師教的怎麼樣,素質如何?

現在我們評課必須“以學評教”,主要看老師怎樣指導學生學。孔子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時的“憤”是百思不得其解,不到學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你不要啟發他,“悱”是鬱悶,想說說不出來,不到學生想說而說不出來的時候不要去引導他,你舉了一個角而學生推不出其他三個角來,你就不要重複了。

因而,我們不難看出,灌輸性教學法減少了學生的思維量,縮短了思維曲線,斷送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灌、練、問”發展仍舊是以教為中心,都背離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現代教育理論的原則。長期下去,學習習慣了被動學習,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評課時:

一要看教師對學生“如何學”的設計。要讓學生參與教學,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辨一辨,讓學生去觀察、去感悟,去掌握規律;這是認知和掌握知識的過程,是發現、發展能力的過程,也是培養實踐能力、合作能力和創造能力的過程。

二要看教師的引導和啟發。引而不發,自尋答案,懸念在懸著的時候學生才有慾望,點悟要講究火候,補充要充分,修正要及時,引申要恰當。

三要看教師的學法指導。教師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應是整體的,學生的學習認識活動並不是孤立的智力活動,它總伴隨著學生的動機、興趣、情感和意志等非智力活動同步進行。學生的學習活動中有兩個系統,動力系統和操作系統。動力系統對學生起著定向、強化、促進和保證作用,解決“想學”和愛學的問題,操作系統是學生學習的技巧、策略、手段和途徑,解決“會學”和“學會”的問題,二者是車之兩輪,缺一不可。

7.課堂氣氛活躍,互動充分,

“收、放”恰當並具有有效性和可控性

雙邊活動中常見的幾種模式:

1.問答型模式:分層次設計問題,A級,B級和C級,問題深度和難度要分上、中、下三個層次,提出的問題要有較高的思考價值,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能激活課堂氣氛。

2.齊答型模式:老師不斷提出問題,全班學生踴躍齊答,一呼百應。齊答與個別回答要交替使用,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避免一部分較好的學生代替了大多數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教師才能獲得真實信息的反饋。

3.表演型模式:讓學生到講臺前演練,充分鍛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交往能力,讓學生到黑板演算試題,並講出思維過程。

8.課堂評價新視野的“六種狀態”良好

1.注意狀態:看學生的目光是否追隨發言者(教師學生)的一舉一動;看學生的回答是否針對所問;看學生的傾聽是否全神貫注。

2.參與狀態:是否全員全程參與學習;是否積極投入思考或踴躍發言;是否興致勃勃地閱讀、討論;是否自學進行練習(聽、說、讀、寫);有沒有一些學生參與教(指點幫助別人或標新立異)。

3.交往狀態:看學生之間在學習過程中是否有友好的合作;看師生、生生之間進行交流時是否言語得體;看整個課堂教學氣氛是否民主、和諧、活躍。

一節優質課的課堂評價標準與細則解讀

4.思維狀態:看學生的語言是否流暢、有條理、善於以自己語言說明;是否敢於質疑、提出有價值問題,並展示爭論;看學生的回答或見解是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創意。

5.情緒狀態:通過捕捉學生細微表情變化去分析評價;在學生個別回答問題時,觀察其他學生的反應;看學生能否自我控制與調節學習情緒。

6.生成狀態:是否全面投入學習;是否有滿足、成功、喜悅等體驗,對後續學習確有信心;學生能否總結當堂學習所得,或提出新的問題。

9.板書工整,書寫速度快,

板書內容的主、副區佈局合理

1.側身寫字,邊寫邊移動,目光不時地與學生交流。

2.黑板分主、副區,以講臺為參照物,右邊為主區,左邊為副區,右邊的板書內容一直保留在課終,不能隨意擦掉,左邊為副區,為解釋主區內容,須在副區內畫圖,解例題可以一邊用一邊擦掉。

10.時間分佈合理

重點、難點所佔存的時間應該不少於總時間的1/2。

結束語:

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具有很強的基礎教育導向功能,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一個學校的教學目標和教師人生價值的追求,不可不重視起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