溮河區譚家河鄉第三中心小學教師徐丹丹:辛勤播種、靜待花開


溮河區譚家河鄉第三中心小學教師徐丹丹:辛勤播種、靜待花開


辛勤播種、靜待花開

溮河區譚家河鄉第三中心小學 徐丹丹

徐丹丹,女,出生於1989年7月。自2011年大學畢業,參加招教考試,開始到信陽市溮河區譚家河鄉第三中心小學從教,走上三尺講臺,至今已有8年。本科學歷,中共黨員,中小學二級教師,現任譚家河鄉第三中心小學教導主任兼三年級語文教師,同時兼任本班班主任。從事鄉村小學教學工作的這8年,她懷著對黨、對人民的無限深情,把全部心血傾注在黨的教育事業上。她始終站在教學第一線,在教育教學、教研教改、班級管理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贏得了領導、同事和家長的讚譽。她對學生無私關愛,在工作中處處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以紮實嚴謹的工作態度,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很快成長為學校教育教學的骨幹。

一、立足本職,教書育人

她多年擔任語文教學工作,潛心研究教育教學理論,不斷探索創新,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積極參與學校及上級部門組織的各項活動,珍惜一切學習的機會,力爭在多方面鍛鍊自我,提高自我。在教學環節上,從嚴要求自我,做教師的表率。在教材處理、教學方法改革、作業批改、尖子生培訓、後進生的轉化等方面進行了許多頗有成效的工作。她所教班級的語文成績,在鄉級期中期末成績排名一向名列前茅。在教學上,她埋頭苦幹:刻苦學習,專心備課,細心批改作業,耐心輔導學生,任勞任怨。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她還經常利用中午的休息時間為後進生做心理輔導,引導他們正確認識所面臨的學習困境,分析原因,授予方法。他們班裡有一位從教學點升上來的孩子,各門功課都不紮實,尤其是語文,竟然考了41分。在這個陌生的學習環境中,他很自卑,根本不和大家交流。徐老師一邊為他補習語文,一邊留意為他尋找學習上的夥伴,在生活和學習上幫助他。一次次心靈溝通,一次次精心指導,終於使這位信心不足的孩子露出了笑臉,學習上也突飛猛進了。充滿愛心的教育,對孩子們學習上的關注、生活上的關心、心理方面的疏導,使教育變得自然而又從容;融於真情,撒播愛心,這一串串的教育策略,無不在詮釋著成功教育的真諦:教師的靈魂是愛,教育的本質是關注。

一直以來,作為偏遠鄉村學校,師資力量不足,一名鄉村老師常常需要兼帶兩門主課,同時還要兼帶班主任。工作量大,工作任務繁重。但她並沒有被困難嚇到,時刻沒有放鬆對自我的要求。在完成當天的教學工作之餘,常常拜讀教育名家作品等有關教育教學的報刊書籍,瞭解所教學科的教育教學的最新動態和科研信息,精心研讀《新課程標準》,用心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上好每一節課。在學校舉行的每一次公開課展示活動中,她都用心參加,認真準備,得到了校領導和老師們的較好評價。在2015年度,她積極響應中心校3+1教學模式,參加鄉級示範觀摩課,執教《鴨子和白兔請客》一課,獲得好評。在信陽市溮河區2018年優質課評比活動中,她執教的《愛發脾氣的孩子》獲二等獎。在2018年度的“一師一優課”評比中,她執教的《找駱駝》一課榮獲溮河區一等獎。主持編寫的校本課程《讀典故,傳美德》獲“2018年溮河區校本課程建設二等獎”。


溮河區譚家河鄉第三中心小學教師徐丹丹:辛勤播種、靜待花開


二、細心周到、用心呵護

作為班主任,她工作任勞任怨,努力向周圍同事學習好的方法,盡力把工作做好做細緻。每教一個班級,她都致力關愛班級每一個學生,構建和諧班級。作為一所鄉村學校,生源來源於附近的幾個村子。留守兒童多,家長們對於孩子的學習不夠重視,課後又不能積極輔導孩子功課。孩子的學習習慣也不好。除了常規工作做好以外,她更注重和學生多溝通,尤其是對於留守兒童和學習上存在障礙的學生,經常走訪家庭,與家長多溝通。同時,利用課餘與學生談心交流,從身心各方面去幫忙學生取得進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走出學習的困境。平等對待學生,真正做到了課上是老師,課下是朋友這一角色互換。還常常帶著學生組織一些他們感興趣的活動,讓留守兒童在活動中感受到愛,讓學習上的後進生髮現自身的價值,準確地熟悉自我,並體會到老師和同學的關心與期盼,從而樹立起他們的學習自信心,迎頭趕上。

2012年9月起,新的學期到來,她接到學校的分工,擔任小學四年級的班主任,並任語文、英語的教學工作。這對她——一個剛踏入工作崗位的小姑娘來說,是一件很有挑戰性的任務。因為,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四年級的孩子要開始住校了。學生週一早上到校,週五下午離校,作為住校班班主任,必須全程陪同。她無怨無悔,服從學校工作安排。從此刻起,她不僅是學生學習上的引路人,更是學生住校生活的家長。她手把手地教學生疊被子和內務整理。夜晚查寢,耐心地檢查每個孩子是否蓋好被子。發現有學生生病,她不僅第一時間通知家長,還常常親自照顧他們,深夜帶著生病的孩子到診所看病,親自給學生加熱藥包提醒孩子按時吃藥。對於因想家而傷心落淚的孩子,她給予更多關懷,常和孩子聊天,讓孩子感受到家人般的溫暖。學校的操場上,經常看到她帶著孩子一起做遊戲的身影,真正做到亦師亦友。這讓剛開始獨立生活的孩子迅速適應了學校住宿,寢室內務也在學校評比中多次受到表揚。

在班主任工作中,她不僅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更注重潛心學習、開啟智慧,用科學的管理方法譜寫生動美妙的育人之歌。她提出響亮的班訓、班級宣言,使班集體充滿活力、勇往直前,並以此帶動全校各個班級制定自己的特色班訓,積極奮進。她實行班長幹部競聘制,使班裡的每位學生都擔負著為班級無私奉獻的使命。喚醒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感,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她時刻關心學生健康成長,自覺用良好的師德風範和良好的道德行為影響學生。

為此,曾獲2012年度“溮河區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先進個人稱號”;2013年度“溮河區優秀班主任”;2014年度“溮河區優秀教師”;所帶班級也獲得2014年度“溮河區文明班級”榮譽稱號。榮獲2018年度“溮河區師德師風先進個人”;獲2019年度“信陽市先進教育工作者”榮譽稱號。

三、師愛無私,溫暖人心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學生生病了,徐老師總是讓家長接回去照料,以便更快地康復,回頭再幫他補上功課。可是,老師一旦病倒,又如何能安心治療。2013年,徐老師在體檢中發現身患腫瘤,信陽市中心醫院的醫生建議,為避免風險,應儘早手術摘除腫瘤。可是這一年,她正擔任五年級的班主任和語文教學任務,為了不耽誤給學生上課,不放心學生的安全、紀律等班級管理工作。她堅持到十一假期才入院治療,並時常打電話瞭解學生情況,委託其他教師給學生布置學習任務。手術前一天,她還趕回學校給學生及同班教師詳細交代接下來一段時間的任務。等安排好一切,才回到醫院接受手術。手術後的恢復期,徐老師牽掛學生。適逢此時,學校反饋五年級這幾天的紀律不太好,她更放心不下學生,毅然不遵醫囑,每天由家人接送,提前回到工作崗位。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師愛的無私,溫暖了學生的心。

從站上這三尺講臺開始,她已走上這條光榮又艱辛的人生路。鄉村教育的發展之路,也許會更艱難,更漫長。但那一個個樸實的笑臉,那一雙雙渴求新知的眼睛,是她堅定不移地走下去的動力。辛勤播種、靜待花開,只有不斷充實自己,才能為鄉村教育的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

(本文轉載於【師訓文衛】,經【凱升融媒】編輯,轉載此文請標明原作者,保持文章完整性。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