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被竊取,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37歲科研女王終抱憾離世

諾貝爾獎意味著人類智慧的最高成就,如果能獲得諾貝爾獎,那獲獎者的研究一定是登峰造極。

但是,如果研究成果被竊取、諾貝爾獎被偷去、還被冠以“女巫”的罵名,那這個人豈不是有苦難言、抱憾終身?

而這個故事就發生在1962年,發生在威爾金斯、沃森、克里克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時。

但是,故事的主角卻不是這三個人,而是絲毫沒有被他們提及的羅莎琳德.富蘭克林。

科研成果被竊取,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37歲科研女王終抱憾離世

她就是發現了DNA的結構,對生物界乃至世界影響很大的女性,卻因科研成果被盜取而無人知曉。

而她的悲慘經歷並不是從成果被竊取時開始,而是從女孩子的身份開始。

性別歧視讓她堅定走科研之路

羅莎琳德出生於一個富裕的家庭中,父親是倫敦學院的歷史老師,思想比較保守,對她女孩子的身份耿耿於懷。

所以從小時候開始,父親並不打算讓她去上學,覺得女孩子不用讀書。但是,羅莎琳德堅持要讀書,在母親的支持下,她還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並在15歲時立志要成為一名科學家。

羅莎琳德十分聰明,成績優秀,18歲就考入了劍橋大學。

然而,父親又再次反對她上大學,甚至拒絕支付學費。父親認為:女孩子就應該每天好好打扮,然後喝喝下午茶,最後嫁給一個體面的丈夫。

好在母親和阿姨很支持她,還拿出積蓄讓羅莎琳德上大學。

科研成果被竊取,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37歲科研女王終抱憾離世

在劍橋,羅莎琳德是很少見的女孩,因此受到了很多不公平對待,父親知道後就勸她放棄,回家做一個“乖乖女”。

但羅莎琳德不想要這樣的人生,她給父親寫了一封信,信中寫道:

“科學與日常生活不可能,也不應該被分割開。對我來說,科學對生活做出了部分的詮釋。”

正是這種堅定的信念,支撐著備受歧視的羅莎琳德完成了學業。

科研成果被竊取,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37歲科研女王終抱憾離世

但是當時社會對女性歧視較大,劍橋大學也是如此,學校不會授予女性“文學士”學位。因此羅莎琳德只擁有一個“名義上的學位”。

空降研究DNA被排擠,科研成果被竊取,還到處造謠她是“女巫”

大學畢業後,羅莎琳德就投入了煤多孔性探究,還因此發了多篇論文。

這樣一來,大家對女學者刮目相看,羅莎琳德也得到了倫敦國王學院的任職邀請,剛入職的她就被安排做DNA化學結構的研究。

科研成果被竊取,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37歲科研女王終抱憾離世

當時,威爾金斯與他的學生已經做了很長時間,羅莎琳德“空降”般地進入,顯得格格不入。

而威爾金斯也沒有理會學院的指派,直接把羅莎琳德當副手。

在工作上,威爾金斯處處干涉她,常常在討論時不說話,還喜歡轉過身去,留給她一個後腦勺。

因此,兩人交惡,幾乎不講話。

科研成果被竊取,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37歲科研女王終抱憾離世

威爾金斯

在1951年,羅莎琳德在實驗中有重大發現,提出了A型DNA的X射線衍射圖。這吸引了克里克與沃森的注意,他們開始嘗試排列DNA的螺旋結構。

完成以後,他們邀請羅莎琳德參觀,羅莎琳德覺得這個模型並不準確,做了許多批評。

這樣一來,羅莎琳德與沃森、克里克結下了樑子,他們與威爾金斯一致認為她就是個極不合作的人。

在1952年5月,羅莎琳德經過了長時間的研究,最終獲得一張B型DNA的X射線照片,是研究以來最美的一張照片。

科研成果被竊取,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37歲科研女王終抱憾離世

DNA衍射圖像

但由於結構數據仍不完善,羅莎琳德沒有發表任何研究成果,而威爾金斯卻不經同意,私自把研究結果給了沃森和克里克。

看到這張照片後,沃森和克里克迅速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關於DNA結構的論文。而這個屬於羅莎琳德的研究成果,被冠上了別人的名字。

科研成果被竊取,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37歲科研女王終抱憾離世

沃森和克里克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關於dna結構的論文

當羅莎琳德知道後,她並沒有憤怒,反而還很高興。

她真正關心的不是自己的名聲與利益,而是整個社會科學的進步。

然而她的寬宏大量並沒有得到沃森的感謝,相反,沃森開始對她四處造謠。

在沃森的回憶錄《雙螺旋》裡,他說:

羅莎琳德性格乖僻、目中無人,就像一個“女巫”一樣。

對於羅莎琳德的貢獻,他隻字不提,還暗指羅莎琳德阻礙他們研究。

在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威爾金斯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個原本屬於羅莎琳德的獎項,他們領取的理直氣壯。

科研成果被竊取,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37歲科研女王終抱憾離世

就這樣,羅莎琳德失去了諾貝爾獎,也錯過了留名科學史的機會。

天公不做美,一代“科研之花”凋謝,不到2年留下13篇論文

後來,羅莎琳德在DNA雙螺旋結構研究告一段落後,便離開了倫敦國王學院,到了伯貝克學院,開始研究病毒的結構。

羅莎琳德也逐漸得到了其他科學家的認可,原以為可以一直投身科研工作,但是天公不作美。

1956年夏天,羅莎琳德在前往美國工作時,感覺身體不適,經過檢查,發現腹部有兩顆腫瘤。

科研成果被竊取,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37歲科研女王終抱憾離世

原來是長期進行的X射線與實驗室工作,羅莎琳德患上了嚴重的卵巢癌。

這種情況下,她沒有放棄科研接受治療,反而加快了科研步伐,繼續工作。

她帶領團隊開始研究小兒麻痺症的病毒,在1956年間發表了7篇論文,1957年發表了6篇。

而在1958年4月16日,年僅37歲的羅莎琳德離開了這個世界。面對死亡,她沒有任何恐懼,平靜溫和地結束了她的科研之路。

直到2003年,為紀念羅莎琳德的貢獻,倫敦國王學院將一棟大樓命名為"羅莎琳德-威爾金斯館",歐-俄聯合研製的一臺火星車也以"羅莎琳德·富蘭克林"命名。

科研成果被竊取,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37歲科研女王終抱憾離世

羅莎琳德-威爾金斯館

這個發現DNA結構,被埋藏的科學女王,終於被世人所知。

以後,當再談起DNA雙螺旋結構時,請記得她的名字——羅莎琳德·富蘭克林。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