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十戰鬥機目前的航程最佳,保型油箱只有小國空軍才需要

殲十戰鬥機目前的航程最佳,保型油箱只有小國空軍才需要

殲十戰鬥機在設計之初是以“中型制空戰鬥機”為基礎,它有較大的航程和作戰半徑才能適應我國這樣幅員遼闊的國家(當年沒有引進米–29就是這個原因),如果“腿太短”就不能在我國的五大戰區內很好的完成作戰任務,比如說:現在的西部戰區,幅員面積超過了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在這麼大的轄區內沒有2500公里航程和超過1000公里的作戰半徑是不行的,會貽誤戰機,而且日常巡邏的任務不能總靠殲–11B重型戰鬥機,使用成本太高了...所以,殲十也必須要有較大的航程。

殲十戰鬥機目前的航程最佳,保型油箱只有小國空軍才需要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我軍的需要殲十的後續型號B型和C型開始往多用途戰鬥機方向發展,由於所執行的任務增加了,特別是對地/對海攻擊需要攜帶大中型航空彈藥,由於掛載重量增加殲十的作戰半徑肯定要降低,這就需要掛載副油箱增加航程,比如:圖片裡的這架殲十B戰鬥機機翼下掛載了一枚“鷹擊–91”型反輻射導彈和電子吊艙,這就需要它攜帶至少兩個大型副油箱,才能實施較遠距離突防。

殲十戰鬥機目前的航程最佳,保型油箱只有小國空軍才需要

除了掛載副油箱之外,空中加油也是提高殲十航程的重要手段之一,圖片這架殲十S雙座教練機,正在接受“轟油六”加油機的加油,空中加油可以讓戰鬥機的航程增加一倍,滯空時間提高70%以上,目前空軍大國都有較大數量的空中加油機,可以為戰鬥機遠程奔襲創造條件。

殲十戰鬥機目前的航程最佳,保型油箱只有小國空軍才需要

再一點提高航程就要適當的改變飛機的氣動佈局,殲十A設計開始由於技術遇到瓶頸,進氣道設計很不理想,矩形進氣道口徑太大,材料強度不夠,如果硬要強化進氣道的結構強度,就要增加很多的內部支撐結構件,這樣會大大增加飛機的局部重量,影響到飛機的重心...所以只好在進氣道與機頭出安裝了六根長短不一的支撐拉扯杆(殲十A“棍子”的雅號就是這麼來的),這樣的設計雖然解決了進氣道結構強度差的問題,但卻產生了“迎風渦流團”大大的增加了殲十A的飛行阻力和雷達反射面積!飛行阻力增加後就會導致燃油消耗量的增加,也導致了航程和作戰半徑減少。

殲十戰鬥機目前的航程最佳,保型油箱只有小國空軍才需要

殲十B和殲十C的進氣道改善之後,飛行阻力減小,也有助於於提高航程。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從殲十B開始進氣道設計成為“蚌式進氣道”(DSI),也叫:無附面層隔道超音速進氣道,這種設計大大的減少了進氣道的結構件數量、減輕了飛機的重量和增加了進氣道結構強度,還由於進氣更加的通暢減少了飛行阻力,阻力減小飛行速度就會更快,也更加的省油,也使得殲十B和殲十C的航程和機動能力有所提高。

殲十戰鬥機目前的航程最佳,保型油箱只有小國空軍才需要

這架以色列的F16I不但安裝了保型油箱,還掛載了兩個大型副油箱。

殲十戰鬥機目前的航程最佳,保型油箱只有小國空軍才需要

這張照片上的F16I戰鬥機是美國專門給以色列定製的,機背部明顯加大加厚,裡面不但增加了電子對抗設備,還增加了裝油量,就是想讓F16的航程最遠可達波斯灣北部。

有看官會問:為啥不給殲十設計像F–16那樣的保型油箱呢?因為目前還不需要,我國是大國空軍,目前先進四代機的數量排在世界第二位,比俄羅斯都多!大國空軍的戰鬥機是有多種型號和多種任務層次的,殲十系列就是要替代殲七和殲八作為我國國土防空的主力機型,以它目前的航程可以滿足在領空內巡邏和作戰,並且國內機場數量很多、維護水平都很高也可以就近起降,對於作戰半徑的要求也就沒那麼高,所以暫時沒有給它研製保型油箱,其實美國空軍也是這樣,自己空軍的F–16都沒配備它,只是出口到國外的F–16才有,國外都是中小國家空軍,戰鬥機數量有限需要更長的滯空時間,安裝上保型油箱是很有必要的,將來殲十系列要是出口也可以安裝上,這個在設計上並不難。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