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相約投降到叛變直至滅亡,這個族群與契丹的基情非同一般

東北的民族與國家(19)——庫莫奚


東部鮮卑沒落之後,在東北西拉沐倫河流域,一支由鮮卑餘部、匈奴及其他群族融合而成的遊牧部落漸漸形成。

這些部落語言相近,生活習性相同,“善射獵,好為寇鈔”。過著典型的遊牧民族生活:以放牧為主要生存手段,以劫掠來獲取必要的物資補充。

從相約投降到叛變直至滅亡,這個族群與契丹的基情非同一般

北魏登國三年(公元388年),這些族群被拓跋珪親征擊潰,而致“分背”。開始形成了兩個相對獨立的族群——庫莫奚與契丹。

庫莫奚與契丹的名字,第一次在史料上出現,是成書於554年(北齊天保五年)的《魏書》。

“庫莫奚”一詞源於鮮卑語,意為“沙、沙粒”或是“沙漠”,六世紀後期隋唐之時,庫莫奚被簡稱為“奚”。此後,“奚”便成為其正式的族稱。

庫莫奚的活動區域位於契丹的西側,弱洛水(今西拉木倫河南)與吐護真水(今老哈河)流域。

從相約投降到叛變直至滅亡,這個族群與契丹的基情非同一般

北齊初年,又開始強大的庫莫奚與契丹,時常聯兵南下侵擾。北齊兩任皇帝高洋與高演先後親征契丹與奚族,破其主力,並獲得人口十餘萬,牧畜二十餘萬。兩族元氣大傷後,被迫歸附於北齊。

每當中原政權陷入混亂的時候,便是邊境族群興起的機會。

到了唐朝初年,奚族與契丹的實力又開始增強。此時,兩族實力相差無幾,奚族甚至還略微超過契丹。

唐貞觀二年(628年),已經歸附於突厥的契丹酋長率部落聯盟背棄突厥,依附唐朝。唐設松漠都督府以管轄;二十年後,奚族酋長可度跟隨其後,率眾向唐內附。唐設饒樂都督府管轄。

契丹與奚族酋長都被唐帝賜姓為“李”,雙方從此便成同源同姓的族群。

從相約投降到叛變直至滅亡,這個族群與契丹的基情非同一般

自唐高宗年間開始,這兩個族群又恢復了遊牧民族的本色,不斷地發動叛亂,而且步調基本一致。

採取的手段也體現了其遊牧民族的特色:積攢些實力,發動搶劫,失敗後投降,要些好處,再攢點力氣,繼續發動叛亂,不行的話內附,再不行就向看上去更有實力的突厥投降。

從相約投降到叛變直至滅亡,這個族群與契丹的基情非同一般

660年,兩族的聯合叛亂,被薛仁貴等將領迅速平定。武週年間(公元696年),契丹李盡忠又殺營州都督反周,奚族跟著配合,兩族開始依附突厥,而被稱為“兩蕃”。

唐玄宗上位後,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奚族首先向唐請降,其酋長李大輔從唐朝撈了個公主(固安公主)回家。

唐朝對奚族的和親政權取得的最大成果,就是令奚族與契丹反目一戰,這也是兩族在千年的歷史中,僅有的相互對敵時候。

720年,李大輔協助唐軍攻擊依然不肯歸降的契丹,結果遭遇慘敗,李大輔兵敗身死,其弟李魯蘇繼位,同時繼承了李大輔的固安公主。為了安慰奚族,唐朝同時還額外贈送了一個東光公主給李魯蘇。

從相約投降到叛變直至滅亡,這個族群與契丹的基情非同一般

固安公主

有見公主可娶,契丹的可突於在720年擊敗唐、奚聯軍後,遣使請罪,唐將燕郡公主嫁予契丹王鬱於,鬱於死後,燕郡公主被傳給了其弟吐於。

此外,唐朝還將東華公主嫁給契丹李邵固,將永樂公主嫁給了李失活。

和親對於安撫契丹人的有效期只有十年,開元十八年(730年),契丹可突於率部落脅迫奚人投降突厥,被唐軍大敗後,奚酋長率著5000帳(戶)開溜回唐。

但是面對著契丹人,奚族似乎有天生的畏懼心,在與唐軍再次聯合對契丹出兵的時候,由於奚人的猶豫不決和觀望心態,致使黃獐谷一戰中,唐軍被契丹、突厥聯軍擊敗,全軍覆滅。

從相約投降到叛變直至滅亡,這個族群與契丹的基情非同一般

突厥武士

公元732年,在掌權人可突於死後,契丹李過折率契丹再次降唐,被封北平郡王。契丹與奚族從此重歸於好,在大唐的邊境區域一起,一邊快樂地享受著唐朝皇帝贈送的公主,一邊依然不停地進行著叛亂與內附的遊戲。

唐中後期,契丹的實力漸漸超過奚族,開始有意識地加強對奚族的管治。阿保機成為契丹部落聰明首領之後,在公元911年,阿保機迫使奚族徹底臣服,奚族“不敢復抗”。

從此,奚族便完全喪失了獨立的地位,而成為契丹統治下的一個部族。兩族兄弟般的友情,變成了主從關係。奚王府所統奚眾與契丹的五院部、六院部、乙室部一起,同列為契丹四大部。

契丹建國後,對奚族部眾採取“扶其帳部,擬以國族”的特殊政策。不僅允許奚貴族繼續保留其貴族身份,還能與契丹貴族一起享有同等政治待遇。在有遼一代的十六個奚王中,多數曾經兼任遼國中央、地方或軍隊要職。遼國還許奚王族“世與遼人為婚,因附姓述律氏”。

在這種特殊的待遇與政策之下,奚族成為遼國所依靠的重要軍事骨幹。而大部分的奚人,已經視自己為“契丹人”。

從相約投降到叛變直至滅亡,這個族群與契丹的基情非同一般

十二世紀初,女真人在阿骨打率領下起兵反遼。奚人以保家衛國的心態,堅定地參與了遼國對女真人的平叛之戰。然而,這場戰爭,終於使奚族被契丹人拖入了滅亡的深淵。

1122年,在遼將亡之時,奚王回離保(即蕭幹),與耶律大石在南京(今北京)擁立耶律淳為帝,建立北遼政權。

北遼西遷後,蕭幹則退守奚人世代居住之地笴山(今河北青龍縣境內),在此建立大奚國,國號“天嗣”,改元天夏,自稱奚國皇帝。這是歷史上奚族建立的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政權。這個政權只存在了數月,便在金軍的進攻下崩潰。

金國初年時,金國對奚族採取的態度相對比較溫和,不像對契丹人那樣的防範與猜忌。

1160年前後,契丹人撒八、耶律斡罕起兵反金,許多奚人加入了他們的叛亂隊伍。

叛亂失敗後,金國徹底改變了對奚族的態度,對奚族開始採取以滅絕為目的政策措施。參與叛亂的奚族被“盡殺男子,以其婦女童孺分給諸軍”。奚人各部族被徹底打亂,許多奚人被遷往中原居住,使其分散於各地。

從相約投降到叛變直至滅亡,這個族群與契丹的基情非同一般

奚人古崖居

此後,部分奚人被女真同化;部分與漢人融合;部分投靠了反對女真的蒙古人,隨蒙古軍隊征討四方時,融入蒙古族。還有一些隨耶律大石西征的奚人,則在西遼滅亡之後,逐步被伊斯蘭同化。

金代以後的歷史文獻上,就再也沒出現過關於奚人的記載。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