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餵飯到處追,7歲還挑食。實踐證明,這四招讓孩子自己好好吃飯

——

學習4P原則,讓2到8歲的孩子自己開心吃飯

3歲餵飯到處追,7歲還挑食。實踐證明,這四招讓孩子自己好好吃飯

2歲,我可以自己好好吃飯

“哪裡有天生不好好吃飯的孩子呢?只有不喜歡在緊張焦慮氛圍中吃飯的孩子。”

1.

四歲的囡囡,幾乎每頓飯都是一場戰爭。囡囡瘦,一到吃飯就成為全家的焦點。

囡囡用筷子一粒粒地撥弄著碗裡的米飯。

奶奶自己不吃飯,只盯著囡囡:“趕緊吃呀,你哪是在吃飯?你是在數飯!要不奶奶來喂吧。吃完了給你買雪糕。” 奶奶而言,只要孩子把飯吃下去,就是最大的勝利。甭管什麼途徑。

媽媽對囡囡說:“不能喂,自己吃!你這頓飯不吃完, 晚上就什麼也沒得吃!”

爺爺很煩地對奶奶說:“孩子吃飯的時候,你少說幾句。管好你自己! ”

爸爸置身事外,一邊吃飯一邊刷新聞。後來實在忍不住,把筷子扔到了囡囡身上:“讓你快點吃,你聽到了沒有?”

每一次吃飯,媽媽都想盡辦法:“吃最後三口! 再吃最後一口!”最終的結果是大家都精疲力竭!

為了讓囡囡吃好飯,奶奶買來了幾本《幼兒食譜》,變著花樣給她做好吃的,溫柔地各種哄,結果囡囡還是不吃!

無奈之下,媽媽上懲罰了——“30分鐘內不吃完,就不許再吃了。晚上也沒有別的東西吃!”到了晚上,囡囡餓得睡不著覺,媽媽也堅持不給他東西吃,她哭了一個小時,居然累得睡著了。

囡囡媽媽說,那一刻又心疼又痛苦,覺得自己就像個“後媽”。

3歲餵飯到處追,7歲還挑食。實踐證明,這四招讓孩子自己好好吃飯

我真的不想吃

?這樣的飯桌之爭,在你們家有沒有?

事實上,孩子吃飯問題,不是個別現象,而是目前中國家庭的普遍現象。

瀋陽市婦女兒童保健中心,曾經花了五年時間,對1594名兒童的飲食行為,進行過問卷調查。結果,居然有一半以上的兒童,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飲食問題!

你的身邊,是不是也經常聽到這樣的聲音:

  • 我兒子在幼兒園自己吃飯,可是回家卻總是要餵飯
  • 我家彤彤吃飯,她奶奶追著跑,一邊追一邊喂,一兩個小時。
  • 我家小可非要一邊看電視、玩玩具才肯好好吃飯;
  • 我孫子每天像小鳥啄食一樣,吃上兩口就不吃了,這個不肯吃、那個不肯吃。
  • 吃飯不夠,零食來湊:正餐不肯好好吃,總想著可以吃零食。
  • 進食時被訓斥:怎麼不好好吃飯,怎麼老是挑食,你給老子把飯吃完。

吃飯本來是一件輕鬆、幸福,值得期待的事兒。

而如今孩子吃飯卻成了一個問題。現在的家長,對孩子吃飯的問題過於焦慮,反而導致吃飯時氛圍緊張、雞飛狗跳。

如果你家孩子不肯吃飯,試著問問自己:

  1. 吃飯時的氣氛,是輕鬆愉快的嗎?
  2. 自己能夠自己決定吃不吃、吃多少、吃哪些嗎?
  3. 孩子有參與到食物的製作過程當中嗎?
  4. 在孩子吃飯問題上,爸爸媽媽和老人的意見是否一致,不會把爭執表現在孩子面前?

如果,有兩個以上的答案是"NO"。那麼,導致你家孩子吃飯問題的原因,在你,不在孩子。我推薦父母瞭解這個,讓孩子吃飯“

4P原則”。


、什麼是4P原則

4P原則,分別是正面原則、權力原則、參與原則、堅持原則。

在過年的兩年中,在幾百個學員家庭,進行了實踐。得到了較好的效果反饋。

Positive正面引導:引導孩子對吃飯的認知,營造正面愉快的吃飯氛圍

Power 權力交還:把吃飯的權力,交還給孩子。

Participation 參與貢獻:讓孩子參與到食物的製作過程中。

Perseverance堅持態度:家長的態度,要堅持如一

學員反饋,4P原則,不僅已經幫助了他們的孩子養成自己吃飯的好習慣,改善了家庭的用餐氛圍。在孩子養育的其他方面,也發生了較大的轉變。

詳見文章中提到的兩個案例,四歲的囡囡和五歲的小可。


三、孩子們為什麼不好好吃飯?

1、孩子沒到生理飢餓期 —— 孩子內心獨白我真的還不餓

有一種餓,叫奶奶覺得你沒吃飽。

[美]作者,珍・克里斯特勒(Jean Kristeller)《好好吃飯》一書中提到:

生理飢餓:飢餓感是身體產生的重要訊息,也是最健康的進食模式。

只有在生理性飢餓的時間到了,我們才能真正體驗到食物的美味。

吃飯是一件幸福的事。特別在食物匱乏的年代,吃飽是孩子們最大的期待。

我爸小時候,大概也是三四歲,有一個關於吃飯的經典故事《三碗不許盛》。

據說,他有一次太餓了。好不容易等到鍋裡的菜飯煮熟了,給最小的他盛了一碗先吃,灶臺上還盛了一碗幫他涼著,鍋裡的還不讓其他人盛。被我爺爺揍了一頓。

後來問爸爸,他笑著說,可能是太餓了。確實,生理性飢餓,是人類進食的原動力。

美國的簡尼爾森博士,也曾在《生命最重要的前三年》,也曾經寫道:

“對於我們很多孩子來說,現在的挑戰不在於食物太少,而是食物太多了。”

深有同感。

現在的孩子們,兩餐之間,水果、點心、下午茶、零食。許多孩子在大多數情況下,還沒有感受到生理性飢餓感,沒有吃東西慾望的情況下,不斷被逼往嘴裡各種塞。吃飯這件事,漸漸變的索然無味。

而孩子並不能決定自己吃不吃,吃多少。從而失去了主導和主動性。”

長期被動吃飯。是孩子對吃飯這件事,產生習慣性牴觸的主要原因。

2、缺乏愉快的就餐氛圍——孩子內心獨白“我很焦慮”

開篇提到的囡囡,她一吃飯,很多雙眼睛都齊刷刷地盯著她。家長們時而嚴厲,時而嬌縱,有人說餵飯,有人說自己吃。意見還不統一。

吃飯,只是在焦慮的氛圍中,滿足他人的期待。

哪裡有天生不好好吃飯的孩子呢?只有不喜歡在緊張焦慮氛圍中吃飯的孩子。

3、缺乏正確的引導、示範和規則——孩子內心獨白“我習慣了這樣”

“寶寶一邊跑,家長一邊喂。必須要看電視、玩玩具才肯好好吃飯。

只愛吃肉,不喜歡吃青菜。”

這些習慣,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這背後缺乏科學的引導。

甚至我見過,很多家庭中的父母,自己都有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看手機的習慣。

寶寶們又沒有自控和識別能力。從小耳濡目染,大人的行為,會給他錯誤的示範。逐漸給孩子的長期就餐習慣,帶來影響。

所有不良行為的改善,都要從規則約定和家長正確示範開始。


四、如何執行4P原則

1、 Positive正面引導:引導孩子對吃飯的認知,營造正面愉快的吃飯氛圍

1) 繪本的引導

對於寶寶們來說,說教是無效的。可以試著平時給孩子多讀繪本,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分享,告訴孩子挑食厭食的壞處。往往收效顯著。

3歲餵飯到處追,7歲還挑食。實踐證明,這四招讓孩子自己好好吃飯

推薦主題繪本《漢堡男孩》

推薦理由:兒子很愛看。如果只吃某一樣事物,跟他提一下漢堡男孩,馬上就會吃別的。

比如:如果他光吃米飯,我一提漢堡男孩,他就會說“那就變成米飯男孩了”。然後很自然的就吃起菜來。

3歲餵飯到處追,7歲還挑食。實踐證明,這四招讓孩子自己好好吃飯

推薦主題繪本《Rainbow Dining Table》

推薦理由:當曉曉偏愛某一種食物的時候,我一提醒“Rainbow Dining Table五彩餐桌”,他就會兼顧各種顏色的食物搭配。

現在暑假每天的早餐,我都要準備很多種顏色的食物,他都會說五彩餐桌最營養。每天吃光光,並且很期待第二天的早餐呢。

3歲餵飯到處追,7歲還挑食。實踐證明,這四招讓孩子自己好好吃飯

2019年7月早餐,曉曉的五彩餐桌

【系列主題繪本推薦】

中文繪本:《不好好吃飯的孩子》、《不愛吃飯的小熊的故事》、《我要好好吃飯》、《弗朗西絲和麵包抹果醬》、《肚子裡有個火車站》、《愛吃豌豆的彼得》、《我絕對絕對不吃番茄》、《漢堡男孩》、《多多什麼都愛吃》、《胖國王》

英文繪本:《I poop》、《Rainbow Dining Table》

2) 遊戲的方式引導:

《遊戲力》的作者,科恩博士認為:

和孩子的所有的衝突,都可以用遊戲的方式解決。

通過我們的語言遊戲,讓食物更生動。

有研究表明,當胡蘿蔔還是胡蘿蔔時,有35%的胡蘿蔔會被孩子吃掉;而當胡蘿蔔變成“X光透視眼胡蘿蔔”時,被吃掉的胡蘿蔔比例高達66%。

分享兩個,我和曉曉經常玩的自創遊戲:

  • 青菜寶寶和青菜媽媽

曉曉能自己吃飯開始,我經常跟他玩的遊戲是,“青菜寶寶和青菜媽媽”的遊戲。

盤子裡的青菜,小一點的菜心代表“青菜寶寶”寶寶吃,大一點的青菜葉子代表“青菜媽媽”媽媽吃,我們一起幹杯,把他們吃到肚子裡。

這個遊戲,適用於任何食物。偷偷的說,我和曉曉現在還在用呢。

  • 顏色對對碰

現在四歲了,結合他掌握的顏色英文單詞,我們會經常玩“顏色對對碰”的遊戲。既避免了孩子的挑食,又複習了英文。

比如,根據當天的飯菜顏色,隨意說出一個顏色組合“Red and Green”,對方就要在飯桌上找出相應顏色的食物,搭配在一起迅速吃掉。

遊戲的方式,可以在無比愉快的氛圍下,讓孩子吃到更多樣的蔬菜。孩子心情好了,自然也就吃的更多。

3歲餵飯到處追,7歲還挑食。實踐證明,這四招讓孩子自己好好吃飯

食物對對碰

3) 一起創造輕鬆的就餐環境

當孩子不是飯桌的中心時,他反而更容易模仿大人去享受食物

自從囡囡媽媽向家人分享了4P原則,統一了思想。囡囡開始有點不適應,“為什麼媽媽和外婆不再強追自己吃飯了?真的可以想不吃就不吃嗎? ”她馬上開始試探,

“那我不吃胡蘿蔔也不吃魚!”然後她歪頭看媽媽有什麼反應。

媽媽平靜地說:“好。 這是你自己的事情。媽媽要交回給你。”

媽媽不再盯著囡囡吃了幾口,而是自己認真享受食物,一邊吃一邊跟爸爸聊聊今天發生的新鮮事,飯桌上歡聲笑語多了起來。

囡囡觀察了好幾天,發現真的沒有人再強迫自己吃飯。看到媽媽吃胡蘿蔔吃得可香了,他忍不住說: “媽媽,我也要吃胡蘿蔔!”

現在,吃飯已經成為囡囡家一天最開心的時刻之一,一家人邊吃邊聊,其樂融融。囡囡也開始享受跟家人一起吃飯的樂趣,沒人盯著他吃飯,他反而越吃越多。

讓孩子愛吃飯的不僅僅是飯菜本身,還有吃飯的好氣氛

3歲餵飯到處追,7歲還挑食。實踐證明,這四招讓孩子自己好好吃飯

其樂融融的餐桌


2、 Power權力歸還: 把吃飯的權力,交還給孩子

1)讓孩子找回吃飯的主動權

無論我們有多少擔心,多麼愛孩子。吃飯畢竟是他自己的事兒。

孩子需要擁有一個自己的核心權力,即可以自行決定:我要不要吃?要吃多少?

媽媽可以這樣說:“吃飯是你自己的事兒, 媽媽相信你可以照顧好你自己,所有的菜你都可以吃,如果你覺得自己吃飽了,就可以不吃,媽媽會讓你離開飯桌。“

有的家長會說,“孩子還小。他說不吃就吃。跑去吃零食怎麼辦?”沒錯,她還小,確實需要正確引導。

然而,正確引導和強勢介入是不同的。我們需要設立規則。規則的前題下,才是愛和自由

2)孩子的權力背後,是愛與規則

在吃飯這件事上,家長可以跟孩子約定吃飯的規則。孩子更容易遵守他們共同參與制訂的規則。我們可以跟孩子共同商議以下幾個問題。

  • 每天什麼時候開始吃飯。 多久結束吃飯。
  • 餐前多長時間內,不能吃零食
  • 吃飯要在哪裡吃?是否必須在餐桌和家人一起共同用餐,能不能隨意跑動?
  • 孩子是自己吃還是大人喂?
  • 吃飯時,能不能看手機、電視
  • 玩具能不能帶上餐桌
  • 結束後,需要怎樣的儀式
  • 需不需要自己清理餐桌。
  • 除了吃飯時間,在其他時段家裡還會提供可以食用的東西嗎?

其實,這些規則並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據每家的具體情況,由家長引導孩子共同制訂。關鍵是一旦制訂出來全家共同執行。同時,吃飯的規則可以有一週試用期,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後,再固定下來。

當孩子參與了規則的制定,掌握了吃飯的主動權,孩子們才會真正覺得吃飯是自己的事。


3、Participation參與貢獻:讓孩子參與到食物的製作過程中

3歲餵飯到處追,7歲還挑食。實踐證明,這四招讓孩子自己好好吃飯

我可以

實踐證明,如果孩子們自己參與食物製作的過程,他們會覺得飯菜更香。

其實,所有的勞動,都可以邀請孩子共同參與,參與制訂菜譜,列採購清單。

帶孩子一起去超市買菜,做飯時讓孩子幫忙洗菜。甚至參與簡單的烹飪。

開飯前幫忙擺放餐具,吃完飯幫忙收拾碗筷、擦桌子和洗碗。

3歲餵飯到處追,7歲還挑食。實踐證明,這四招讓孩子自己好好吃飯

相信我可以幫忙

當孩子們參與到做飯的過程中,他對吃飯的興趣就會濃厚起來。他會覺得這頓飯有他的貢獻,也就特別願意去品嚐,吃起來也就特別的香。

3歲餵飯到處追,7歲還挑食。實踐證明,這四招讓孩子自己好好吃飯

兩歲多的曉曉,洗碗

曉曉兩歲多的時候,當他站在小凳子上,用胖嘟嘟的小手認真地洗菜,洗碗,煮水餃的時候,他的眼睛裡閃耀著光。

我站在他身後看著,心裡也開出了花兒。

3歲餵飯到處追,7歲還挑食。實踐證明,這四招讓孩子自己好好吃飯

兩歲多的曉曉,第一次煮水餃

讓孩子參與過程,吃著自己勞動帶來的食物。不僅僅讓孩子們胃口大開。

更讓孩子們體驗到自己是可以有貢獻的,是培養孩子自信心,增加社會情感和自我價值感的良好途徑

3歲餵飯到處追,7歲還挑食。實踐證明,這四招讓孩子自己好好吃飯

四歲多的曉曉,煮水餃

請相信,我可以貢獻!


4、Perseverance堅持態度: 家長態度要統一,和善而堅持

1)堅持,用新態度執行新規則

“正確的方法,在正確的人手上,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 這是我常常對家長們說的一句話。

新方法奏效的關鍵因素,是家長們的新態度:“統一、平和、堅定、輕鬆、信任”的態度,這也是“帶著愛放手”的態度。

囡囡的媽媽,從幾個月前的備受困擾,通過學習慢慢調整自己和家人的態度。成為孩子的榜樣,把吃飯的權力交還給孩子。並且和孩子一起設立規則,不斷的引導和堅持執行。

到今天,囡囡的奶奶都說,這兩個月真是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如果你家孩子已經養成了不愛吃飯的習慣,那麼咱們要清楚孩子的壞習慣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所以也不可能十天半個月就可以完全糾正過來的。

家長們的正向引導,就需要堅持與耐心! 這份耐心,不是暫時強裝出來的淡定。而是,正確認識孩子吃飯問題以後的坦然。

幫助孩子愛上吃飯,或糾正其他壞習慣的過程,可能會漫長又艱辛,但是非常值得。

2)堅持,統一原則

我有個學員,四歲小可的媽媽。曾經跟我反饋過:她學了4P的方法後,回到家執行了一週,碰到了一些難題。

她說:“孩子一直是奶奶喂的,現在突然不讓奶奶喂,他會選擇不吃飯。餓了到處找零食吃。因為我們事先有約定,飯前飯後一小時不可以吃零食。孩子餓了就哭,但是老人受不了,說我這當媽的對娃太狠了。趁我不注意又給他很多吃的。現在小可吃飯,還是這樣,沒人喂不吃.......”

我提醒她,4P的第四點——堅持的統一原則。主要養育人觀點和統一執行,是關鍵

孩子的天性是非常敏銳的,如果大人們的態度不同,他很容易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一方。這樣,方法和規則就會形同虛設。而且還會

產生其他的心理影響

怎麼辦?

隔代教養、或父母養育觀念衝突,是一個常見現象,也是正向養育的阻力。

如果對方的養育觀念陳舊,溝通效果不好,因為權力衝突,有時候事得其反。這時候,我們需要藉助其他方法——“權威第三者介入法”。

“你說的不聽,別人說的,專家說的,她就聽了!”我建議小可媽媽,偶爾把我的文章轉發給奶奶看看。

後來奶奶找到我的微信,還自己報名來我的父母課程,有一個隔代養育的專題。很短的時間,有了一個很大的轉變。

小可全家,從上到下,發現了很大的改變。不光是小可吃飯這件事。

和諧統一的家庭環境,對養育孩子至關重要!

3)堅持鼓勵,不放棄

  • 堅持鼓勵

著名的個性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說過這樣一句話:

孩子們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

如果寶寶們做的不夠好,請看到他(她)改善的每一小步,並及時鼓勵。

(以後的專欄裡,我會專門寫一篇關於鼓勵的文章。為大家分享,鼓勵的幾種方法。)

  • 堅持不放棄

不確定性,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孩子們的壞習慣時有反覆,請不要氣餒,更不要放棄。

我們需要尊重他們這個年齡段的特徵。

最後,您要相信已經有很多家長,因為堅持上面的方法,改善了孩子吃飯的難題。相信您的孩子也可以。

好好吃飯,好好愛!讓我們帶著愛放手!

3歲餵飯到處追,7歲還挑食。實踐證明,這四招讓孩子自己好好吃飯

和曉曉的故事




傾聽心靈故事-分享育兒成長

我是@雁小小,一位4歲男孩的媽媽,心理諮詢室高級諮詢師,也是一位終身學習者,家庭教育傳播者。我將從心理學的角度,持續在這個平臺上分享:科學育兒和正向教養。如果我的文章能給你帶來啟發和幫助,歡迎您關注和轉發,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