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清末山东老照片:看看一百多年前山东人的祖辈是怎么生活的


清末抽烟斗的山东老农。照片中老人穿着一双“猪皮鞋”,黑色的猪毛朝外。现在的猪基本都是白色的,但是在古代,我国广大地区的猪都是黑色的,当时很多地方的生猪市场上也全是清一色的黑猪。现在市场上的这些白猪大多是从欧美引进的,这些猪个大,长得快,繁殖能力还比较强,因此本土猪渐渐被淘汰。

这张照片拍摄于1907年6月30日,画面中几人从曲阜推着独轮车前往邹县。在当时老百姓出行基本就是徒步,最多是骑着小毛驴。如果需要带着货物他们就会推着这种独轮车出行,方便运输。画面中独轮车上面还盖着一个席子,应该是为坐在车上的人遮凉。

1907年的济宁。济宁是孔孟之乡,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孔子、孟子和颜回皆出生在此地。除此外,《水浒传》的故事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故事也发生在这里。

拍摄于1909年的山东登州府。画面中是当时人们赶集的情景,乌泱泱的人群围聚在一起,进行着买卖交易,远处是一座座古朴的建筑,一旁的树木上还有个鸟窝。照相技术的出现为我们保留了这一历史瞬间,如此情景在今天已经难以看见。

清末泰安东城门。和照片中的百姓比起来,城墙显得很高大。在其上方还设有一座箭楼,从照片中还能依稀看出三排用于射箭的窗口。箭楼在古代城池中能够时常见到,它主要是用于战争时期防护城池。

清末泰山南天门。在古代,人们认为天庭位于泰山之巅,因此“南天门”就成为了从人间进入天庭的入口。画面中南天门下面的阶梯上还有两伙抬轿的轿夫。

高山抬轿是一种古老的职业,在古代就业机会少,粮食产量也低,百姓们为了养活一家老小便来到山下为登山的游客抬轿,用汗水赚养活一家人。在今天,这种抬游客上山的“轿夫”在很多景区依旧可以看到。

清末济河县黄河上的摆渡人,这张照片拍摄于1907年6月7日。画面中一艘木船上放了四辆要渡黄河的马车,为了方便运输,人们把马车和马分开运输,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渡船的空间了。

清末山东农村纺线的百姓们。和今天不同,古代人们用线基本都是自己纺的,画面中的那个木质工具就是纺线机。这种情景在二三十年前的农村还能见到,不过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老一辈人的凋零,这种技艺已经难觅踪迹。

清末济南的趵突泉。济南素有“泉城”之称,全城有七十二名泉,而趵突泉居于之首,因此也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名泉”。和今天相比,这张照片中的趵突泉更具古韵。

清末济南的黑虎泉。黑虎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初为一处天然洞穴,内有巨石长满青苔似卧虎,因此得名“黑虎泉”。黑虎泉原有兽头三个,泉水从中喷涌而出,到了清末三个兽头就剩下了一个。

清末山东菏泽县巡警。《辛丑条约》签订后,规定天津20公里内不得有清朝驻军,这样清政府只能任由洋人在天津抢掠作恶。为了保护中国人们的权益,袁世凯创造性的“以警代军”进驻天津,这支3000人的队伍就是中国近代第一批警察。后来这种制度开始在全国推行,这张照片就拍摄于菏泽县巡警局。

清末弹棉花的山东农妇。画面中婆婆和儿媳在一起弹棉花,一旁小男孩坐在板凳上看着镜头很拘谨。画面中婆媳二人都裹着一双小脚,这使得她们没法下田干重活,只能在家中纺纺线,织织布,因而形成了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现象。


清末河边洗衣服的百姓们。现在我们洗衣服都用洗衣机,那时候百姓们洗衣服可都是全手洗,最多使用搓衣板和棒槌。那时候水很清澈,衣服就直接在水中捶打洗涤,现在这种景象已经很难见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